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纵贯线,整体把握思维梳理的阶梯
从教师的角度看,胸中有全局,了解并熟悉小学数学各个学习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注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做到思维梳理的延续性.
1.把握解决问题的纵向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呈现如下的特征:问题情境从“非形式化、非良构型、非类型化”向“形式化、良构型和适度类型化”发展;解答方法从“倡导自主多样”向“构建基本模型”发展.这个过程反映了“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转变过程,其间对思维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只有把握好各个教学阶段的思维梳理重点,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注意解决问题类型的横向拓展
现行实验教材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解决问题”是否就是学习这几个例题所呈现的问题类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我们应该采用“由典型例题向一般数学问题拓展”的设计思路,将例题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基本的思考模型,实现“多情境、跨领域”的问题拓展.
二、突出关键,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是在明确解决问题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思维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又一个梳理重点.它应体现两个方面的关注点:一是面对具体问题明确解决的思维过程;二是清楚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它涉及问题能否被顺利解决这一基本目标.
1.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果将波利亚关于数学解题过程的论述作一个简化提炼,可以用“理解、转换、实施、反思”表示.这正是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思考、交流与梳理让学生领悟到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且前两个步骤应成为我们梳理的重点.
2.引导把握问题的关键和思路指向
一个完整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相关的数学信息和由此提出的数学问题,并且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由此可以生成新的问题或结论.显然,当呈现的是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现有信息的结论指向与问题所需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思维的障碍,两者不能直接连接.要将两者顺利对接,可能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或结论(中间问题),这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还是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这种思维的关键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清楚地把握并有效地突破了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点,思路才会畅通,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三、学会表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问题表征,即将数学信息从纷繁的情境中提取出来,根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数学化的语言与方式揭示信息之间的关系与结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突破口.它是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将波利亚关于解题过程中的“转换”环节加以具体化.
1.结合问题情境,有意义地表征数量关系
从三年级开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从一步计算为主转入两步计算为主,即开始两重数量关系的复合.到了四年级,类似于“速度×时间=路程”这样一般化的数量关系正式成为学习内容,而到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相等关系”(数量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列方程不可逾越的前提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解决问题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表述并揭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种算法的思路与信息结构,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数学问题,而且可促进学生的学习.
2.关注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学生从当前的问题状态要达到需要的目标状态时,必须对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思考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综合思维是从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思考可以得出的可能结果;而分析思维则是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该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是什么,从而有目标地从问题情境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思维方法常常是结合运用的,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纵观现行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直接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以后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设计可谓比比皆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直接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其数学思维训练的价值和潜在的对发展智力的影响”.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作必要的训练与梳理,使学生积累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数学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看,胸中有全局,了解并熟悉小学数学各个学习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注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见树不见林”现象,做到思维梳理的延续性.
1.把握解决问题的纵向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呈现如下的特征:问题情境从“非形式化、非良构型、非类型化”向“形式化、良构型和适度类型化”发展;解答方法从“倡导自主多样”向“构建基本模型”发展.这个过程反映了“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转变过程,其间对思维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只有把握好各个教学阶段的思维梳理重点,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注意解决问题类型的横向拓展
现行实验教材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解决问题”是否就是学习这几个例题所呈现的问题类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我们应该采用“由典型例题向一般数学问题拓展”的设计思路,将例题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基本的思考模型,实现“多情境、跨领域”的问题拓展.
二、突出关键,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是在明确解决问题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思维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又一个梳理重点.它应体现两个方面的关注点:一是面对具体问题明确解决的思维过程;二是清楚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它涉及问题能否被顺利解决这一基本目标.
1.梳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果将波利亚关于数学解题过程的论述作一个简化提炼,可以用“理解、转换、实施、反思”表示.这正是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思考、交流与梳理让学生领悟到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且前两个步骤应成为我们梳理的重点.
2.引导把握问题的关键和思路指向
一个完整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相关的数学信息和由此提出的数学问题,并且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由此可以生成新的问题或结论.显然,当呈现的是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现有信息的结论指向与问题所需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思维的障碍,两者不能直接连接.要将两者顺利对接,可能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或结论(中间问题),这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还是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这种思维的关键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清楚地把握并有效地突破了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点,思路才会畅通,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三、学会表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问题表征,即将数学信息从纷繁的情境中提取出来,根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数学化的语言与方式揭示信息之间的关系与结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突破口.它是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将波利亚关于解题过程中的“转换”环节加以具体化.
1.结合问题情境,有意义地表征数量关系
从三年级开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从一步计算为主转入两步计算为主,即开始两重数量关系的复合.到了四年级,类似于“速度×时间=路程”这样一般化的数量关系正式成为学习内容,而到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相等关系”(数量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列方程不可逾越的前提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解决问题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表述并揭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种算法的思路与信息结构,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数学问题,而且可促进学生的学习.
2.关注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学生从当前的问题状态要达到需要的目标状态时,必须对数学信息和问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行思考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综合思维是从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思考可以得出的可能结果;而分析思维则是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该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是什么,从而有目标地从问题情境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思维方法常常是结合运用的,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纵观现行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直接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以后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设计可谓比比皆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直接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其数学思维训练的价值和潜在的对发展智力的影响”.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作必要的训练与梳理,使学生积累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