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英简介】大连市通才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大连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职业教育分会主任。曾获得“大连市信息产业十年优秀个人”、全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9年1月19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前一天,《大连晚报》有这样一则报道:《大连小伙早就看好奥巴马》,还刊登了该男孩与奥巴马拥抱的照片。这个男孩就是刘文英的儿子刘寅飞。当人们惊叹并问及男孩的勇气和自信由何而来时,作为母亲,刘文英的感悟是:点滴积累,汇成细流;精彩瞬间,并非偶然。
家长的心理底线
自从儿子拥抱奥巴马的照片刊登出来后,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儿子的?看到人们探密般的目光,我不想再缄默。我不敢说儿子是成功的,更不敢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关于成功的定义,人们有太多的标准和理解,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优秀家庭和他们的优秀子女,但是面对日渐成熟的儿子,我们是幸福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选择的力量,更看到了自信的力量。
我的儿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着撒谎、打游戏、逃学、打架的经历。我们从长辈、老师和朋友那里讨教经验,尽量跟上时代,了解孩子,以应对我们难以驾驭的局面,在探索中前进。
我和丈夫从不贬低儿子的点滴成绩。在我们眼里,儿子是最优秀的。我们竭尽全力寻找机会和搭建平台,让孩子的微小进步和才能得以放大、张扬,让他在自信中成长。
我和丈夫从不奢望儿子多么出众,多么优秀,因为成功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很早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让孩子考取北大、清华作为培养目标?”我说:“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陪伴他参与竞争。考上北大、清华是学业优秀的证明,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和丈夫当年的学业并不优秀,如今我们一样拥有各自热爱的工作,并从中体味到了成就和满足,我们何必强求孩子一定要学业优秀?
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是风格各异的,父母是千差万别的。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都是包容的。只不过,作为这个作品的作者——父母,最终得到的回报和结局是不同的。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报道:一个初中生中考没考好,只差一分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于是跳楼自杀了。他给母亲的短信留言让人痛心:“妈妈,你好烦,经常唠叨我,我不想待在这个家里了,麻烦你帮我收尸吧!”妈妈的回复也让我们深思:“儿子,妈妈是最爱你的,你还有大好前途。”
这件事情,除了反映孩子心理的脆弱以外,我们做父母的还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该怎样爱孩子?妈妈的爱,孩子为什么体会不到?
我的儿子高考以两分之差没能达到一本线。当时孩子的失落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想起来就后怕。我在书中写道:“每天我都战战兢兢,感觉空气都凝固了。”“人,往往一念之差,会留下一生之痛。”我们没去指责孩子,一直保持沉默,给了孩子发泄、反思的空间,为孩子的心理自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不太在意孩子的学业是否最优,因为我知道现行教育的考试弊端,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的第一方阵(前三分之一)就行。可我很在意孩子是否心智健全,孩子的生存能力如何。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品行培养好,把他的社会生存能力教到位,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缺少什么,会主动寻找和获得,我们会很开心地看着孩子快乐成长。
我下过乡,做过职业学校老师、民办职业学校校长。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在与教师、家长、企业家的接触中,在教育孩子和经营家庭中,我总结出家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经营理念:选择教育和阳光教育。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我从没想过要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孩子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会有自己的未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要有心理底线。我的心理底线是:孩子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孩子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成功。明确了孩子的培养目标,家长就放下了许多虚荣、偏执、不切实际的东西,会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科学地把握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每一位母亲都想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都想让孩子优秀,都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但什么是最好的?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位母亲的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但是,社会的压力和浮躁,让许多母亲迷失,进而走进教育的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呢?我认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重学习,轻心智”,也就是说,只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智发展,好像孩子的人生唯有走上“上大学”这条路才保险,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再有就是盲目攀比,包办太多,不能尊重并平等地对待孩子,等等。
得不了第一怎么办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学习成绩拿第一,我跟丈夫却从没这样的奢望。我们结婚时都是大龄青年,我30岁才做母亲,当时,我们觉得孩子能够生长发育正常就满足了。孩子出生后,活泼健康,八斤四两,我们很开心,这是意外的惊喜,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到了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忙于创业,丈夫在单位也很忙,我们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因此对他要求不高。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表扬,都想要获得第一,可第一只有一个。爱孩子首先要给孩子真爱,教会孩子去爱。在孩子考试失利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的理解和减压,会使孩子舒缓情绪,度过心理脆弱期。这个时候家长的关爱是孩子永生难忘的。
当我们把最宝贵的思想和品质给了孩子,教会他们选择,教会他们共情,教会他们能力,当孩子知道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这一件事,高考没考好照样也可以拥有未来,思维和视野会开阔起来,当家长把孩子的其他优点和特质挖掘出来,让孩子拥有自信,家长和孩子就都有了阳光心态。
虽然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班上的其他孩子时,家长的攀比之心仍然不可避免。攀比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就学习而言,孩子和家长都应该有个理性思考,不能盲目攀比。有句话叫做“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这就需要了解自己,优劣比较,能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每每我看到和听到别人的孩子多么优秀,多么出众,羡慕、嫉妒、攀比之心还是有的,只是不久我就会恢复平静,理性思考,正确对待,不给孩子施压。
理论上如此,生活中往往露馅。我姐姐的孩子在我们家族中学习成绩最优秀。大连重点高中毕业,保送南京大学,之后顺利拿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全额奖学金。羡慕之余,我会不时拿姐姐的孩子说事。儿子最烦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向明明哥哥学习”。
后来,我想也是啊!让儿子学什么?儿子已经很优秀了,在爸妈各忙各的情况下,人家自主管理,没让爸妈操心,学业一直跟得上第一梯队,我还想要什么呢?
还有,两个孩子没有可比性。姐姐的公公是科学家,婆婆是教授,他们全家是南方人,连遗传基因都不一样,让孩子怎么比?我岂不成了不讲理的妈妈了?要比就先比比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吧!
姐姐在儿子成长期一直陪伴儿子,我在哪儿?明明哥哥的爷爷和奶奶能在英语和数理化等知识上辅导孙子,可我们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想到这些,我就会自我宽慰,减少烦恼,不再嗦。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发现和找到孩子靓丽的一面,让孩子充满自信去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家长应当做的事,整个家庭也才会充满欢歌笑语。
家有奥迪,瞒着儿子
儿子上高一时,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了一辆奥迪车,但是我和丈夫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儿子,我们是怕他张扬,有优越感。但是,家里有了一辆车,每天进出,要想保密,谈何容易?尤其我丈夫是个细心的人,每天他都要看看车的停放位置、是否有损坏……毕竟这是笔不小的投资。
虽然每天丈夫都要过问车的事,但一有儿子在场,我们就闭口不提。儿子早上起床晚了,或是晚上放学,碰到下雨下雪,我们从没用那辆车接送过儿子,一直保密了半年多。一天晚上,儿子在写作业,我半躺在床上和丈夫闲聊。不经意间,丈夫问到我关于车的事情,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就冲到我们面前:“咱家有车了?”那个兴奋,那个激动,那个像小时候一样扑在床上的动作,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嗔怪地看着丈夫,轻声地对儿子说:“有了,但那是公司的车,是办公用的,不是私家车。”丈夫在一旁说:“不许在学校跟同学说,你妈不会用车去接送你的。”儿子依然神采飞扬地说:“什么时候买的车?什么牌子?”“去年买的,奥迪。”“噢,太棒了!咱家有车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好让我早点高兴一下?”“你爸怕你分心、炫耀、不踏实、有优越感。”“妈妈,你们太不了解我了,太小瞧我了!其实咱家算什么呀?我们学校厉害的家长有的是,什么宝马、奔驰……”儿子说出一大堆好车的品牌。真的,儿子他们学校是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每天早晚开好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太多了。
儿子知道家里有车后,我也很少用车为儿子服务。直到高三的最后冲刺阶段,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加入到接送孩子的车队当中。每次我的车都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儿子在同学面前,始终没有“暴露目标”。临毕业,知道我们家有车的同学也寥寥无几。
瞒车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我们选择的一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我们想要灌输给儿子的是要靠实力自立于社会,而不是在家庭背景下,在家长呵护下,带着家庭、父母的光环活着。
每当儿子回来讲述,某某同学家长多“厉害”,某某同学家里多富有,我们只会淡淡地说:“面对现实吧,你没生在那样的家庭。我们已经尽力了,将来你能像我们一样自立,我们就知足了。”
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处理不好优越家庭生活给子女带来的物质享受背后的负面影响。我相信,把那些物质的东西全部拿走,剩下来的就是儿子的立足资本。
【编辑:闫妍】
2009年1月19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前一天,《大连晚报》有这样一则报道:《大连小伙早就看好奥巴马》,还刊登了该男孩与奥巴马拥抱的照片。这个男孩就是刘文英的儿子刘寅飞。当人们惊叹并问及男孩的勇气和自信由何而来时,作为母亲,刘文英的感悟是:点滴积累,汇成细流;精彩瞬间,并非偶然。
家长的心理底线
自从儿子拥抱奥巴马的照片刊登出来后,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儿子的?看到人们探密般的目光,我不想再缄默。我不敢说儿子是成功的,更不敢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关于成功的定义,人们有太多的标准和理解,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优秀家庭和他们的优秀子女,但是面对日渐成熟的儿子,我们是幸福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选择的力量,更看到了自信的力量。
我的儿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着撒谎、打游戏、逃学、打架的经历。我们从长辈、老师和朋友那里讨教经验,尽量跟上时代,了解孩子,以应对我们难以驾驭的局面,在探索中前进。
我和丈夫从不贬低儿子的点滴成绩。在我们眼里,儿子是最优秀的。我们竭尽全力寻找机会和搭建平台,让孩子的微小进步和才能得以放大、张扬,让他在自信中成长。
我和丈夫从不奢望儿子多么出众,多么优秀,因为成功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很早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让孩子考取北大、清华作为培养目标?”我说:“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陪伴他参与竞争。考上北大、清华是学业优秀的证明,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和丈夫当年的学业并不优秀,如今我们一样拥有各自热爱的工作,并从中体味到了成就和满足,我们何必强求孩子一定要学业优秀?
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是风格各异的,父母是千差万别的。无论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都是包容的。只不过,作为这个作品的作者——父母,最终得到的回报和结局是不同的。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报道:一个初中生中考没考好,只差一分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于是跳楼自杀了。他给母亲的短信留言让人痛心:“妈妈,你好烦,经常唠叨我,我不想待在这个家里了,麻烦你帮我收尸吧!”妈妈的回复也让我们深思:“儿子,妈妈是最爱你的,你还有大好前途。”
这件事情,除了反映孩子心理的脆弱以外,我们做父母的还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该怎样爱孩子?妈妈的爱,孩子为什么体会不到?
我的儿子高考以两分之差没能达到一本线。当时孩子的失落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想起来就后怕。我在书中写道:“每天我都战战兢兢,感觉空气都凝固了。”“人,往往一念之差,会留下一生之痛。”我们没去指责孩子,一直保持沉默,给了孩子发泄、反思的空间,为孩子的心理自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不太在意孩子的学业是否最优,因为我知道现行教育的考试弊端,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的第一方阵(前三分之一)就行。可我很在意孩子是否心智健全,孩子的生存能力如何。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品行培养好,把他的社会生存能力教到位,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缺少什么,会主动寻找和获得,我们会很开心地看着孩子快乐成长。
我下过乡,做过职业学校老师、民办职业学校校长。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在与教师、家长、企业家的接触中,在教育孩子和经营家庭中,我总结出家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经营理念:选择教育和阳光教育。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我从没想过要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孩子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会有自己的未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要有心理底线。我的心理底线是:孩子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孩子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成功。明确了孩子的培养目标,家长就放下了许多虚荣、偏执、不切实际的东西,会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科学地把握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每一位母亲都想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都想让孩子优秀,都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但什么是最好的?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位母亲的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但是,社会的压力和浮躁,让许多母亲迷失,进而走进教育的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呢?我认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重学习,轻心智”,也就是说,只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智发展,好像孩子的人生唯有走上“上大学”这条路才保险,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再有就是盲目攀比,包办太多,不能尊重并平等地对待孩子,等等。
得不了第一怎么办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学习成绩拿第一,我跟丈夫却从没这样的奢望。我们结婚时都是大龄青年,我30岁才做母亲,当时,我们觉得孩子能够生长发育正常就满足了。孩子出生后,活泼健康,八斤四两,我们很开心,这是意外的惊喜,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到了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忙于创业,丈夫在单位也很忙,我们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因此对他要求不高。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表扬,都想要获得第一,可第一只有一个。爱孩子首先要给孩子真爱,教会孩子去爱。在孩子考试失利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的理解和减压,会使孩子舒缓情绪,度过心理脆弱期。这个时候家长的关爱是孩子永生难忘的。
当我们把最宝贵的思想和品质给了孩子,教会他们选择,教会他们共情,教会他们能力,当孩子知道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这一件事,高考没考好照样也可以拥有未来,思维和视野会开阔起来,当家长把孩子的其他优点和特质挖掘出来,让孩子拥有自信,家长和孩子就都有了阳光心态。
虽然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班上的其他孩子时,家长的攀比之心仍然不可避免。攀比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就学习而言,孩子和家长都应该有个理性思考,不能盲目攀比。有句话叫做“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这就需要了解自己,优劣比较,能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每每我看到和听到别人的孩子多么优秀,多么出众,羡慕、嫉妒、攀比之心还是有的,只是不久我就会恢复平静,理性思考,正确对待,不给孩子施压。
理论上如此,生活中往往露馅。我姐姐的孩子在我们家族中学习成绩最优秀。大连重点高中毕业,保送南京大学,之后顺利拿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全额奖学金。羡慕之余,我会不时拿姐姐的孩子说事。儿子最烦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向明明哥哥学习”。
后来,我想也是啊!让儿子学什么?儿子已经很优秀了,在爸妈各忙各的情况下,人家自主管理,没让爸妈操心,学业一直跟得上第一梯队,我还想要什么呢?
还有,两个孩子没有可比性。姐姐的公公是科学家,婆婆是教授,他们全家是南方人,连遗传基因都不一样,让孩子怎么比?我岂不成了不讲理的妈妈了?要比就先比比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吧!
姐姐在儿子成长期一直陪伴儿子,我在哪儿?明明哥哥的爷爷和奶奶能在英语和数理化等知识上辅导孙子,可我们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想到这些,我就会自我宽慰,减少烦恼,不再嗦。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发现和找到孩子靓丽的一面,让孩子充满自信去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家长应当做的事,整个家庭也才会充满欢歌笑语。
家有奥迪,瞒着儿子
儿子上高一时,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了一辆奥迪车,但是我和丈夫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儿子,我们是怕他张扬,有优越感。但是,家里有了一辆车,每天进出,要想保密,谈何容易?尤其我丈夫是个细心的人,每天他都要看看车的停放位置、是否有损坏……毕竟这是笔不小的投资。
虽然每天丈夫都要过问车的事,但一有儿子在场,我们就闭口不提。儿子早上起床晚了,或是晚上放学,碰到下雨下雪,我们从没用那辆车接送过儿子,一直保密了半年多。一天晚上,儿子在写作业,我半躺在床上和丈夫闲聊。不经意间,丈夫问到我关于车的事情,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就冲到我们面前:“咱家有车了?”那个兴奋,那个激动,那个像小时候一样扑在床上的动作,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嗔怪地看着丈夫,轻声地对儿子说:“有了,但那是公司的车,是办公用的,不是私家车。”丈夫在一旁说:“不许在学校跟同学说,你妈不会用车去接送你的。”儿子依然神采飞扬地说:“什么时候买的车?什么牌子?”“去年买的,奥迪。”“噢,太棒了!咱家有车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好让我早点高兴一下?”“你爸怕你分心、炫耀、不踏实、有优越感。”“妈妈,你们太不了解我了,太小瞧我了!其实咱家算什么呀?我们学校厉害的家长有的是,什么宝马、奔驰……”儿子说出一大堆好车的品牌。真的,儿子他们学校是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每天早晚开好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太多了。
儿子知道家里有车后,我也很少用车为儿子服务。直到高三的最后冲刺阶段,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加入到接送孩子的车队当中。每次我的车都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儿子在同学面前,始终没有“暴露目标”。临毕业,知道我们家有车的同学也寥寥无几。
瞒车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我们选择的一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我们想要灌输给儿子的是要靠实力自立于社会,而不是在家庭背景下,在家长呵护下,带着家庭、父母的光环活着。
每当儿子回来讲述,某某同学家长多“厉害”,某某同学家里多富有,我们只会淡淡地说:“面对现实吧,你没生在那样的家庭。我们已经尽力了,将来你能像我们一样自立,我们就知足了。”
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处理不好优越家庭生活给子女带来的物质享受背后的负面影响。我相信,把那些物质的东西全部拿走,剩下来的就是儿子的立足资本。
【编辑: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