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说:“美术教育除了传授技能,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美、力,与真、善、美相统一。”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位教育者应尽的责任。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文化象征,中国龙的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独立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本文对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龙文化”情感展开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龙文化”;小学美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2-0091-02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新入职的美术教师,笔者满怀激情地投入美术教学工作中,并逐渐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下面就以“中国龙”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在美术教育中对“龙文化”的传播及教学的思考。
一、课前准备,知晓龙的起源
“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经常看到语文和数学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从他们的教学经验分享中得知,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学习交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新教师,笔者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有限,教学方法的习得较为有限,课堂驾驭及调控能力也较为缺乏,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国龙”这一课时,笔者一直在想:该怎么入手呢?按照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让学生说说对龙的了解,照着图片画一条龙并涂上颜色。然而,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对于龙的认识,我们大多停留在一些古代建筑、现代绘画和影视作品中。小学生对龙的认知就更少了,如果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中国龙”,也就只是简单地画画,而且缺乏有灵气的线条或图形的绘制组合及色彩的搭配。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说:“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即善即美,异名同指也。”吕先生眼中的艺术制作是爱、美、力的结合和真、美、善的统一。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更深入地了解龙,包括龙的传说、龙的样子、龙的精神及它的象征意义等。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前预习同样适合美术教学,因为学习是相通的。
“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龙吗?”“老师,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以前的皇帝为什么都说自己是龙啊?”……看到笔者翻开的教材内容,学生探着小脑袋天真地问着。这时,笔者对学生说:“嗯,我们确实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些问题。”并用商量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中国龙’一课了,可是,我们对龙了解得太少了,这样画出的龙怎么会有灵气呢?你们每个人都非常聪明、机灵,老师想让你们自己想办法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龙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完成吗?”“能!”学生高声应道。笔者说:“好,那我们下节课就来开个交流会,你们可以带上自己找到的资料,比如,文字、图片、解说、故事、歌曲等!”
二、互相交流,了解龙的“民俗”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别人。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们的自我学习成果让笔者大开眼界。笔者一走进教室,课代表就高高举着手飞奔而来:“老师,您看,这是我奶奶剪的中国龙,好看吗?”“老师,这是我画的龙,还有龙的介绍呢!很具体哦!”笔者循声望去,这是一张8开的美术纸,这个学生手绘了一条红色的龙,难得的是,她在龙的各个部位都写上了名称,用笔摘录了龙产生的背景、历史起源和沿革。还有一位学生拿着一个空酒瓶说:“老师,这个酒瓶的花纹是九龙壁。”……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于是,笔者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学生踊跃上台,充分展示,一次次详细的介绍,一个个神秘的故事、一曲曲高昂的歌曲、一幅幅似龙非龙的绘画、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图片,均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给”,又学会了“纳”,增强了分享意识,同时学会了吸纳信息,对龙的认识从点到面、从碎片到整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合作画龙,体会龙的精神
吕凤子先生在《论美育》中说:“最合理教育云者,即穷异成异、穷己成己之谓。”[1]教师应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包容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在“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龙的精神。
笔者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一幅很大的中国画,画了一条腾飞的巨龙,本想以此作为范画,让学生临摹。课堂上,当笔者展开这幅作品时,学生欢呼雀跃,但是在短时间内绘就一条完整的威风凛凛的中国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何况他们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我们合作来画不就行了吗?”这个提议很好,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画作,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负责,逐渐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活动,最终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条例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气魄;龙角如鹿角,风华稳重,集如此多优势于一身……”笔者播放了与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龙的起源、精神及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便激发他们对龙的热爱和敬畏,同时感受作为中国人——龙的传人的骄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极高,学习兴趣也越发浓厚。
首先,笔者示范画龙的步骤,并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龙的每个部位的关键点。接着,笔者在了解学生绘画能力和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了小组长,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画龙头、有的画龙鳞、有的画龙尾、还有的画龙爪,他们个个神情专注。笔者一边巡视,一边及时指导。
四、舞龙活动,学做“龙”的传人。
笔者从自身的体验及同行的经验总结出:体验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与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知识学习更具整体性、开放性、体验性,以便学生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某种情感。那么,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龙的敬和爱,让学生感悟龙的精神呢?笔者选择了学生期盼的活动——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如春节时舞龙、二月二“龙抬头”时舞龙、端午节时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是我们的一种民俗文化。
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画的龙沿硬板纸边剪下,在两侧用打孔机打孔,再用子母钉将龙的各个部位从头到尾衔接起来。很快,教室里出现了六条长龙。之后,笔者又指导学生以木棒为辅助工具,将木棒的一头粘贴在龙身上,每一幅画粘贴两根木棒加以固定。此刻,学生欢腾起来。
为了让学生掌握舞龙的基本动作,笔者结合视频进行仔细的讲解。之后,笔者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舞龙比赛,看哪一组的龙舞得更协调、更好看。一组组学生先后闪亮登场,虽然他们的动作不够标准、不够协调,但是他们奋力地挥动着,努力地配合着,一边舞,一边互相提醒和纠正,学生就这样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结 语
在“中国龙”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和评述不同时期龙的造型,展现了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龙文化”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至明清时期达到艺术顶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姿态的龙,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龙的知识,通过绘画感受中国龙的美,并用肢体语言感受龙生动的变化。“中国龙”的教学让笔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美术课不是单一的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他们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学生人格[2]。这也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美术教学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朱鹏举.吕凤子的美育思想[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4):28-29.
教育部.義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肖桐(1995.7—),女,江苏丹阳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龙文化”;小学美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2-0091-02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新入职的美术教师,笔者满怀激情地投入美术教学工作中,并逐渐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下面就以“中国龙”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在美术教育中对“龙文化”的传播及教学的思考。
一、课前准备,知晓龙的起源
“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经常看到语文和数学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从他们的教学经验分享中得知,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学习交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新教师,笔者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有限,教学方法的习得较为有限,课堂驾驭及调控能力也较为缺乏,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国龙”这一课时,笔者一直在想:该怎么入手呢?按照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让学生说说对龙的了解,照着图片画一条龙并涂上颜色。然而,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对于龙的认识,我们大多停留在一些古代建筑、现代绘画和影视作品中。小学生对龙的认知就更少了,如果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中国龙”,也就只是简单地画画,而且缺乏有灵气的线条或图形的绘制组合及色彩的搭配。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说:“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即善即美,异名同指也。”吕先生眼中的艺术制作是爱、美、力的结合和真、美、善的统一。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更深入地了解龙,包括龙的传说、龙的样子、龙的精神及它的象征意义等。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前预习同样适合美术教学,因为学习是相通的。
“老师,世界上真的有龙吗?”“老师,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以前的皇帝为什么都说自己是龙啊?”……看到笔者翻开的教材内容,学生探着小脑袋天真地问着。这时,笔者对学生说:“嗯,我们确实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些问题。”并用商量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中国龙’一课了,可是,我们对龙了解得太少了,这样画出的龙怎么会有灵气呢?你们每个人都非常聪明、机灵,老师想让你们自己想办法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龙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完成吗?”“能!”学生高声应道。笔者说:“好,那我们下节课就来开个交流会,你们可以带上自己找到的资料,比如,文字、图片、解说、故事、歌曲等!”
二、互相交流,了解龙的“民俗”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别人。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们的自我学习成果让笔者大开眼界。笔者一走进教室,课代表就高高举着手飞奔而来:“老师,您看,这是我奶奶剪的中国龙,好看吗?”“老师,这是我画的龙,还有龙的介绍呢!很具体哦!”笔者循声望去,这是一张8开的美术纸,这个学生手绘了一条红色的龙,难得的是,她在龙的各个部位都写上了名称,用笔摘录了龙产生的背景、历史起源和沿革。还有一位学生拿着一个空酒瓶说:“老师,这个酒瓶的花纹是九龙壁。”……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于是,笔者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学生踊跃上台,充分展示,一次次详细的介绍,一个个神秘的故事、一曲曲高昂的歌曲、一幅幅似龙非龙的绘画、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图片,均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给”,又学会了“纳”,增强了分享意识,同时学会了吸纳信息,对龙的认识从点到面、从碎片到整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合作画龙,体会龙的精神
吕凤子先生在《论美育》中说:“最合理教育云者,即穷异成异、穷己成己之谓。”[1]教师应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包容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在“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龙的精神。
笔者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一幅很大的中国画,画了一条腾飞的巨龙,本想以此作为范画,让学生临摹。课堂上,当笔者展开这幅作品时,学生欢呼雀跃,但是在短时间内绘就一条完整的威风凛凛的中国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何况他们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我们合作来画不就行了吗?”这个提议很好,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画作,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负责,逐渐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活动,最终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条例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气魄;龙角如鹿角,风华稳重,集如此多优势于一身……”笔者播放了与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龙的起源、精神及象征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便激发他们对龙的热爱和敬畏,同时感受作为中国人——龙的传人的骄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极高,学习兴趣也越发浓厚。
首先,笔者示范画龙的步骤,并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龙的每个部位的关键点。接着,笔者在了解学生绘画能力和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了小组长,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画龙头、有的画龙鳞、有的画龙尾、还有的画龙爪,他们个个神情专注。笔者一边巡视,一边及时指导。
四、舞龙活动,学做“龙”的传人。
笔者从自身的体验及同行的经验总结出:体验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与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知识学习更具整体性、开放性、体验性,以便学生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某种情感。那么,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龙的敬和爱,让学生感悟龙的精神呢?笔者选择了学生期盼的活动——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如春节时舞龙、二月二“龙抬头”时舞龙、端午节时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是我们的一种民俗文化。
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画的龙沿硬板纸边剪下,在两侧用打孔机打孔,再用子母钉将龙的各个部位从头到尾衔接起来。很快,教室里出现了六条长龙。之后,笔者又指导学生以木棒为辅助工具,将木棒的一头粘贴在龙身上,每一幅画粘贴两根木棒加以固定。此刻,学生欢腾起来。
为了让学生掌握舞龙的基本动作,笔者结合视频进行仔细的讲解。之后,笔者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舞龙比赛,看哪一组的龙舞得更协调、更好看。一组组学生先后闪亮登场,虽然他们的动作不够标准、不够协调,但是他们奋力地挥动着,努力地配合着,一边舞,一边互相提醒和纠正,学生就这样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结 语
在“中国龙”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和评述不同时期龙的造型,展现了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龙文化”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至明清时期达到艺术顶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姿态的龙,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龙的知识,通过绘画感受中国龙的美,并用肢体语言感受龙生动的变化。“中国龙”的教学让笔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美术课不是单一的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他们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学生人格[2]。这也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美术教学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朱鹏举.吕凤子的美育思想[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4):28-29.
教育部.義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肖桐(1995.7—),女,江苏丹阳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