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需达成的目标
1.通过预习,对新课学习进行铺垫。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通过预习,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梗阻点”,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通过预习,培养学习探究能力。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二、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预习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六画读书”预习法。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画段,二画圈,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2.预习能力培养的提升阶段——“读+搜”预习法。读,即: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搜,即:搜集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作者。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二是关于背景。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老师可组织学生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
3.预习能力培养的拓展阶段——“归纳概括”预习法。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积淀后,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一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是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三是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四是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三、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方法集成
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喜读、会读、善读,更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1.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学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然后,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2.做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做笔记,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要求学生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当预习能力有了一定进展后,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笔记本上写出。然后,在逐步过度到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学习的预习质量就比较高了。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需达成的目标
1.通过预习,对新课学习进行铺垫。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通过预习,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梗阻点”,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通过预习,培养学习探究能力。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二、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预习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六画读书”预习法。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画段,二画圈,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2.预习能力培养的提升阶段——“读+搜”预习法。读,即: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搜,即:搜集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作者。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二是关于背景。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老师可组织学生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
3.预习能力培养的拓展阶段——“归纳概括”预习法。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积淀后,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一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是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三是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四是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三、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方法集成
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喜读、会读、善读,更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1.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学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然后,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2.做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做笔记,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要求学生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当预习能力有了一定进展后,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笔记本上写出。然后,在逐步过度到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学习的预习质量就比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