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使数学课活起来?如何真正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我结合自己上过和听过的一些课例,认为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数学课活起来,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探求新知。我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动画片、儿歌、故事、谜语或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例如:我在引入“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迪士尼英语动画片“tick tock time”,在这段动画片中,有各式各样的钟表,也有很多学生们喜欢的米老鼠、唐老鸭、小矮人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动画,把原来静止的钟表动态化了,一开始上课便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如:我在引入“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中,我出示了中午放学时我校校门口很多学生家长接小孩的场景和大浪路口车流很多的场景,让学生估计大概有多少人在学校门口及每天通过大浪路口的车大约有多少辆。引出这些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大,从而引出课题——生活中的大数。这种丰富的现实背景,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借助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幽默和具有童趣色彩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新知,提高学生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学习的疲劳,我经常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时常会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说成小数点向前或向后移动,当学生在犯这样的口语错误时,我就会说“要想把小数点向后移动的话,看样子我必须先在黑板上挖一个洞,否则就没有办法把小数点向后移动。”这样的话总会引起学生会心的笑声,那些错误的口语从此很少再听得到。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建立起“五角星”奖励制。根据五角星的不同大小分别用来奖励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可以用来奖励那些认真书写、作业质量高的同学;还可以用来奖励那些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后进生。按照他们不同的情况奖励不同的“五角星”,每一种“五角星”之间可以按照规则进行调换,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最高级别“五角星”时,就可以被评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等,照片还可以挂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并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还可以被推荐但任数学学科的小干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而满足学生强烈的成就感,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儿童。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我每次上课,都会留有一段时间做练习,学生在做的时候,我都要下去看看学生们做得怎么样,并用随身携带的红笔给他们作简单的批改。有一次,经过一个平常很调皮又不喜欢做作业的小男孩身边,我对他的作业略作指导,并给他评一个A+,表扬他的书写有进步。后来,每次我布置练习,只要我一走到他的身边,他就会立刻高高地举起练习本给我看,我每次都对他做完的题略加评价,他便满足地接着做下一题。……我觉得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十分真切的情感需要。
还有一次听课,是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该磨磨蹭蹭地来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衣角,老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老师欣赏他的杰作----一辆“坦克”。老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高高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 还有长长的炮筒呢。” 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
……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大数,我出示了我国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一个片断,学生看完后都惊叹他们精神饱满、动作很美,很整齐、有力,我适时教育小孩,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操或升旗时要安静、步伐要整齐等。这个片段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这个片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节课时,在最后拓展练习这个环节中,我播放了“多美滋”奶粉的一个广告——分蛋糕(一个小男孩用小刀切三下,就巧妙地把一个小蛋糕平均分给了8个小朋友,正当大家高兴地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蛋糕时,却意外地来了第九个小孩,小男孩想了一下,就大方地把属于自己的那一小份蛋糕分了一半给第九个小朋友)。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和人分享快乐。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教师教学“统计”这节课中,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坚持自己的观点,知错就改;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3、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那要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例如在这次宝安区小学数学“新课程•新理念”展示课上,一位老师设计的课——“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再现了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解决游览中车的乘坐问题,吃饭的问题等,让学生经历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还有一位老师上一年级的的“购物活动”,这节课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之目的。
总之,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斯苗儿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4)姜大洪 《动手实践与数学思维》《中小学数学》2005年11期
(5)王德鸿《《操作活动提高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育》2005第7、8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数学课活起来,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探求新知。我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动画片、儿歌、故事、谜语或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例如:我在引入“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迪士尼英语动画片“tick tock time”,在这段动画片中,有各式各样的钟表,也有很多学生们喜欢的米老鼠、唐老鸭、小矮人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动画,把原来静止的钟表动态化了,一开始上课便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如:我在引入“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中,我出示了中午放学时我校校门口很多学生家长接小孩的场景和大浪路口车流很多的场景,让学生估计大概有多少人在学校门口及每天通过大浪路口的车大约有多少辆。引出这些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大,从而引出课题——生活中的大数。这种丰富的现实背景,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借助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幽默和具有童趣色彩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新知,提高学生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学习的疲劳,我经常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时常会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说成小数点向前或向后移动,当学生在犯这样的口语错误时,我就会说“要想把小数点向后移动的话,看样子我必须先在黑板上挖一个洞,否则就没有办法把小数点向后移动。”这样的话总会引起学生会心的笑声,那些错误的口语从此很少再听得到。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建立起“五角星”奖励制。根据五角星的不同大小分别用来奖励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可以用来奖励那些认真书写、作业质量高的同学;还可以用来奖励那些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后进生。按照他们不同的情况奖励不同的“五角星”,每一种“五角星”之间可以按照规则进行调换,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最高级别“五角星”时,就可以被评为“优秀之星”、“进步之星”等,照片还可以挂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并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还可以被推荐但任数学学科的小干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从而满足学生强烈的成就感,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儿童。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我每次上课,都会留有一段时间做练习,学生在做的时候,我都要下去看看学生们做得怎么样,并用随身携带的红笔给他们作简单的批改。有一次,经过一个平常很调皮又不喜欢做作业的小男孩身边,我对他的作业略作指导,并给他评一个A+,表扬他的书写有进步。后来,每次我布置练习,只要我一走到他的身边,他就会立刻高高地举起练习本给我看,我每次都对他做完的题略加评价,他便满足地接着做下一题。……我觉得这个细节说明学生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十分真切的情感需要。
还有一次听课,是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进行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用具体实物拼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教师巡视着,一个小男该磨磨蹭蹭地来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衣角,老师停下来.微笑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啦?原来他想让老师欣赏他的杰作----一辆“坦克”。老师跟着他走过去,弯下高高的个子,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孩子别出心裁的“坦克”,露出由衷的微笑,高兴地说:“这个坦克可真威武, 还有长长的炮筒呢。” 学生听了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十分得意地说:“我长大了要开坦克,保卫祖国!”教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十分亲切的说:“从小有志向,将来你一定行。”
……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幕,在这里,教师几句看似平常的话,不经意的几个动作,让我们的课堂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大数,我出示了我国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一个片断,学生看完后都惊叹他们精神饱满、动作很美,很整齐、有力,我适时教育小孩,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操或升旗时要安静、步伐要整齐等。这个片段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这个片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又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节课时,在最后拓展练习这个环节中,我播放了“多美滋”奶粉的一个广告——分蛋糕(一个小男孩用小刀切三下,就巧妙地把一个小蛋糕平均分给了8个小朋友,正当大家高兴地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蛋糕时,却意外地来了第九个小孩,小男孩想了一下,就大方地把属于自己的那一小份蛋糕分了一半给第九个小朋友)。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和人分享快乐。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教师教学“统计”这节课中,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坚持自己的观点,知错就改;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3、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那要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例如在这次宝安区小学数学“新课程•新理念”展示课上,一位老师设计的课——“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再现了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解决游览中车的乘坐问题,吃饭的问题等,让学生经历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还有一位老师上一年级的的“购物活动”,这节课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之目的。
总之,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斯苗儿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
(4)姜大洪 《动手实践与数学思维》《中小学数学》2005年11期
(5)王德鸿《《操作活动提高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育》2005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