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备课”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to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议“备课”
  张 进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一、备课文
  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成诵,课堂上教师那声情并茂的诵读会像汩汩泉水流过学生心田。教师应该养成课前深入研读课文的习惯,这应该成为备课的首要内容。
  记得一位文学家说过,好的
  文章就像是海面上的一座冰山,露在海面上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海面下的八分之七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一篇课文中那丰富的内涵就像那海面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教师首先去发掘,去感悟。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教师对课文领悟不深,那么这种对话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怎能产生灵魂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火花?有些语文课看上去气氛热烈,形式完美,环环相扣,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诗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的课堂应该有这种开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意的课堂应该有这种灵巧。特级教师上课时举重若轻,精彩片断俯拾皆是,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课文的深刻领悟,而不是他掌握了多么完美的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备课的实质就是“备课文”。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改革传统的“一纸教案”形式,提倡“有声备课”,读一读,想一想,在教本上圈圈画画,把抄教案的时间用于“备课文”。
  例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有些教师备课时钟情于对形式的追求,觉得这篇课文正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于是花了许多精力搜集有关九寨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有关“异兽珍禽”动画。上课时大量展示画面,然后从画面中寻找课文中的文字,这样就割裂了课文,使课文成了形式的附属品。虽然表面上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但仔细回味,就会发觉整个课堂缺少了“语文味”。
  相反,如果教师备课时花时间去认真研读《九寨沟》这篇课文,就会从文字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五花海”、“五彩池”,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使人产生多少联想,又感悟到一种和谐……教师还应该朗读成诵,读着,读着,教师理解了教学重点、难点,一些教学设想也浮现在脑海里。此时,教师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堂的愿望,想带领学生一起和文本对话。课堂上形式变得不再重要,师生一起诵读、沉思、陶醉,虽然也运用了一些图片,但始终没有脱离文字,书声琅琅,教师把“原汁原味”的课文交还给了学生,学生被感染了,师生双方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样的备课应该说是成功的,这样的课堂是有“诗意”的。
  
  二、备学生
  语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还应该花时间到学生中间走一走,问一问。了解一下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粗浅看法,了解一下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一种良好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以“优秀学生”为参照。常常发现一节语文课上。处于活跃状态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十几个。语文课堂毕竟是学生的,是属于全体学生的,而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教师在备课时宁可牺牲掉一些“精彩”、一些“流畅”,也应该多考虑全体学生。理想的语文课不仅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学识、智慧,更折射出一个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学品质。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与不足,了解他们的强项和弱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预设,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意义,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训练。有“调查研究”的备课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使语文课堂不会变成“空中楼阁”。所以“备学生”也是语文教师备课的实质之一。
  
  三、备自己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因素。选择教学策略应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是所有的好教案都适合自己,要努力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努力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一篇课文前,教师应多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刻意模仿只会使自己丧失个性,教学并无模式可言,只有规律可寻,这也是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实质就是吃透课文,吃透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花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花在研读课文上,在书上圈点勾画,并到学生中间走一走,改“课前备”为“课后备”,课后坚持写“教后小结”,写下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使“备课”的意义更大。
  
  浅谈“合作学习”中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
  季 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但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多问题: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我们觉得,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交往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一、学会倾听。体现尊重与信任的态度
  “听”——入于耳,记于心。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若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海德格尔在《什么是思想》中写道:“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听”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因此,只有让学生学会倾听,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种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批评,以便在发言中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学会表达,提高交流与理解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与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需要每个成员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在交流汇报时,大家分别谈自己的想法,总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讨论。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讨论前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就不仅仅是问题的表象,这样有助于交流表达,把问题探讨深刻,提高讨论效率。
  
  三、学会协作,摆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实质上辩证统一的一对矛盾。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合作学习改变了原先的个体竞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诚然可以淡化竞争。然而,如果没有竞争的合作只会是一盘散沙,无效率可言。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当遵循“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原则,在力促组内各成员间进行合作的同时不忘让他们展开组际竞争。但实际操作又有新问题产生:在小组中,有些同学因为经常被扣分。引起小组其他成员的排斥,结果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倾向;小组之间也经常为加分、扣分争得面红耳赤;一味强调了组与组的竞争造成小团体倾向,组际关系紧张,甚至排斥这一方式,逐渐形成了组际竞争的“怪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合作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竞争”与“合作”如果能和谐交融,学习就会有更快更大的进步。学习是这样,以后的生活、工作也如此。
  
  四、学会分享,品尝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成果的交流共享方面,最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在建立“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展开,不必越俎代庖。根据科学相似论,这种学习共同体中个体间互补的相似性越多,越易于课程资源信息的传播和个体经验的二次建构。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要受人欢迎,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习惯;要有宽广的胸襟;要学会与人分享,和自己的组员共同品尝体验学习的成果。这对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一位教师教了《养花》一文后,叫学生回去种花并写观察日记;过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畅谈体会。这时,学生就需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看学生有没有这种品性。事实上,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视网膜效应”的运作下,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这样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验,学会分享——这种技能和品性,对当代的学生,更应加强培养。
其他文献
杨凌,九三年毕业于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现担任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崇文分园副园长。她曾先后被评为泰州市优秀班主任、泰州市教学能手、靖江市师德标兵、靖江市十佳青年教师,获得“泰州市区角游戏比赛大班组第一名”“靖江市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绘画单项第一名”。  她热爱美术,潜心钻研儿童美术教学,遵循“让身边美的一切,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利用瓶瓶罐罐、木块、泥沙、报纸、水管等多种材料和媒介,
对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张瑞莲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事事顺心,相反,每个人却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深受家长的宠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主人”,“众星捧月”,从小娇生惯养、不合群,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表现出自私、孤僻、嫉妒心强,受不得一
朱康,江阴市春申中心幼儿园集团总园长兼党支部书记,无锡市教学能手。她从事幼教工作32年,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作为幼儿园各级课题的主持人,她为幼儿园多个美术特色课题的研究、实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快快长大  许卓亦(4岁)?指导老师:邬丹霞  孩子的话:今天天气真好呀,我和好朋友一起来到草地上做游戏,绿绿的草地上开满了许多漂亮的花朵,有红的、有黄的……我们要和小草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数形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是连接“数”与“形”的“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形为起点,从小学说几何语言    几何在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都是从几何中得出来的,所以有人说几何是数学思想的摇篮。几何不仅有直观的图形,
一、设计理念: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能按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叙述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并能清楚写出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的变化。  2.初步掌握这个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习作要求:  1.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实验后,有条理地说出小实验的具体经过。  2.写一篇观察作文。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一根铁丝、几张纸条、一盒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谓后进生,即指在班级或同龄人当中,他们的品德行为、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及成绩等方面处于滞后状态,需要提高、进步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后进生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三个问题:(1)自尊得不到尊重。(2)好胜却得不到取胜的机会。(3)想上进却又困难重重。这是导致后进生形成恶性循环、继续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就必须克服偏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讲究教法,给他们创设进步的阶梯。教师要以真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不断地推进与落实,幼儿园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区域材料投放也越来越多。但当材料的投放与收纳出现混乱现象时,会浪费教师的很多时间,也会使幼儿渐渐对活动失去兴趣。杂乱无章的材料摆放是区域活动常态化开展的绊脚石,只有增强幼儿材料的收纳整理意识以及提高相关技能,才能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地开展。一日活动皆课程,材料收纳管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为其
泥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不断传承。它以泥为原料,从陶器、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它早已远涉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重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我园利用这得天独厚的陶资源,开展陶泥活动,为幼儿开启了一场趣味无穷的“陶泥”盛宴。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和一定的美学素养,还使幼儿积累一些基本的泥塑技能。  通过泥塑创作可以发展孩子们潜能、个性,还可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燃烧的童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