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时期最基础的阶段,这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今的信息时代发展,小学生的思想也逐渐趋于复杂,虽然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发展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儿童普遍缺乏认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且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果在这段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比如敏感、自卑、嫉妒、厌学、叛逆、易冲动等。上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全的人格,严重的会误入歧途。因此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挑战
一、当今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不单单有一个好身体就称为健康,健康所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健康。作为身心正在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心理认知,可以说决定着他以后成长之路的方向。
教育部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逐年下降,虽然真正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占着极少数,但是有部分学生在对于自身认知上出现偏差,在行为上呈现不健康的状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本身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不利的外部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般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多在情绪上表现为敏感、孤僻、嫉妒、自卑、压抑、焦虑等,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叛逆、暴力、易冲动等,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成因
(一)社会原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可以说心理发展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失衡。”作为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怎样的社会就会影响着怎样的人们,尤其作为极容易被大环境所影响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正处于新鲜阶段,任何好与坏的信息都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现在信息的飞速传播,让许多小学生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血腥的游戏、影片和网页等。让本不应该接触这些的青少年身心受到一次次冲击。在前不久网上流传着一组图片,两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女孩,模仿影片中情色的姿势在角落玩耍,虽然看出来他们只是在模仿成人影片中的姿势,但是这已经说明不良信息深深危害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随口骂一些脏字,这说明他们周围的大环境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最先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周围信息的冲击,而且他们的年龄处在人格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思想完全靠环境与接触的信息去支配,因此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二)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给予着溺爱,加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80后,家庭都是2-2-1的构成,孩子的生活可以说是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人的宠爱于一身,人人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的性格,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十分严重,几乎离开家人的照顾就什么也做不了。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表现较好,但是回到家就像换了一个人,对父母大呼小叫,呼来唤去,如稍有不顺心就产生逆反心理。在家中,孩子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家人顺着就会开心,受一点委屈就情绪低落,与家人闹矛盾。如果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不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自卑、暴躁等心理。
(三)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在上学期间最长处的地方,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中的不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成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曾经说过: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小学生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部分学生由于不习惯由幼儿园自由的玩耍到在课堂中几十分钟的枯燥学习,可能会产生厌烦,厌学等心理。面对糟糕的考试成绩,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自卑。而有些学生天生就内向,不喜欢与同学进行交流,一些小矛盾就可能引起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老师与学校方面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反而严厉地训斥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严重的可能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老师足够的重视,反而认为这是儿童的天性,而放任学生的心理问题扩大化。据调查显示,许多成年后犯罪的人们,是在小学时期产生的不健康的心理,逐渐扩大化,才在之后走上了不归路。
三、小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像歌声中歌唱的那样,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和长治久安。面对着站在起跑线的学生们,如何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斧正。
(一)普及心理知识,及时抽查心理状况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之前,需要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有着大方向上的了解。学校需要每学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且需要不定期抽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以思想道德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高年级的学生就以心理卫生等方面进行引导。以往老师很避讳谈及性,暴力等问题,但是面对当今的社会形势,必须要着重讲解,让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许多学生受到性格、成绩、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知道自己能行。比如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与其他孩子交流很少,甚至老师叫其起来回答问题都不敢说话,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特意安排其他同学在其不知道的情况下,多与其主动进行交流,并且在一些活动中多鼓励他参加,在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真棒!”“可不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你的经验?”。小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長阶段,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引导,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中,可以使其逐渐开朗起来。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被老师的鼓励中增强了自信心,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三)“家校联系本”的交流
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配合,统一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家长会一般只是每学期期末才举办的,并且难以与每个家长进行交流。我认为需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老师可以将学生每星期的表现写在上面,然后让学生在周末拿回家让父母看,父母会把反馈的意见以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写在上面,这样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全通过这个“桥梁”进行传递,让老师与家长能够更加方便地一起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掌握与了解。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学者福尔通和凡斯本德曾经指出:“6到17岁的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其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整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老师教育方式的严厉古板造成的,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平等。尊重感是个体的感受,作为老师,要时刻把学生当作个体来尊重,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有问题要和颜悦色地与学生沟通,将心比心,然后用缓和的语气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四、结语
柳斌曾经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了解有关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心理导向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们也不能遏制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给予他们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以一个“特殊朋友”的身份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之,我们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及时疏导心理问题,让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再没有“烦恼”。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李林.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3).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挑战
一、当今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不单单有一个好身体就称为健康,健康所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健康。作为身心正在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心理认知,可以说决定着他以后成长之路的方向。
教育部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逐年下降,虽然真正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占着极少数,但是有部分学生在对于自身认知上出现偏差,在行为上呈现不健康的状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本身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不利的外部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般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多在情绪上表现为敏感、孤僻、嫉妒、自卑、压抑、焦虑等,在行为上表现为厌学、叛逆、暴力、易冲动等,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成因
(一)社会原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可以说心理发展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失衡。”作为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怎样的社会就会影响着怎样的人们,尤其作为极容易被大环境所影响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正处于新鲜阶段,任何好与坏的信息都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现在信息的飞速传播,让许多小学生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血腥的游戏、影片和网页等。让本不应该接触这些的青少年身心受到一次次冲击。在前不久网上流传着一组图片,两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女孩,模仿影片中情色的姿势在角落玩耍,虽然看出来他们只是在模仿成人影片中的姿势,但是这已经说明不良信息深深危害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随口骂一些脏字,这说明他们周围的大环境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最先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周围信息的冲击,而且他们的年龄处在人格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思想完全靠环境与接触的信息去支配,因此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二)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给予着溺爱,加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80后,家庭都是2-2-1的构成,孩子的生活可以说是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人的宠爱于一身,人人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的性格,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十分严重,几乎离开家人的照顾就什么也做不了。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表现较好,但是回到家就像换了一个人,对父母大呼小叫,呼来唤去,如稍有不顺心就产生逆反心理。在家中,孩子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家人顺着就会开心,受一点委屈就情绪低落,与家人闹矛盾。如果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不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自卑、暴躁等心理。
(三)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在上学期间最长处的地方,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中的不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成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曾经说过: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小学生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部分学生由于不习惯由幼儿园自由的玩耍到在课堂中几十分钟的枯燥学习,可能会产生厌烦,厌学等心理。面对糟糕的考试成绩,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自卑。而有些学生天生就内向,不喜欢与同学进行交流,一些小矛盾就可能引起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老师与学校方面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反而严厉地训斥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严重的可能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老师足够的重视,反而认为这是儿童的天性,而放任学生的心理问题扩大化。据调查显示,许多成年后犯罪的人们,是在小学时期产生的不健康的心理,逐渐扩大化,才在之后走上了不归路。
三、小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像歌声中歌唱的那样,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和长治久安。面对着站在起跑线的学生们,如何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斧正。
(一)普及心理知识,及时抽查心理状况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之前,需要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有着大方向上的了解。学校需要每学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且需要不定期抽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课程,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以思想道德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高年级的学生就以心理卫生等方面进行引导。以往老师很避讳谈及性,暴力等问题,但是面对当今的社会形势,必须要着重讲解,让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许多学生受到性格、成绩、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知道自己能行。比如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与其他孩子交流很少,甚至老师叫其起来回答问题都不敢说话,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特意安排其他同学在其不知道的情况下,多与其主动进行交流,并且在一些活动中多鼓励他参加,在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真棒!”“可不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你的经验?”。小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長阶段,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引导,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中,可以使其逐渐开朗起来。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被老师的鼓励中增强了自信心,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三)“家校联系本”的交流
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配合,统一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家长会一般只是每学期期末才举办的,并且难以与每个家长进行交流。我认为需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老师可以将学生每星期的表现写在上面,然后让学生在周末拿回家让父母看,父母会把反馈的意见以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写在上面,这样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全通过这个“桥梁”进行传递,让老师与家长能够更加方便地一起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掌握与了解。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学者福尔通和凡斯本德曾经指出:“6到17岁的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其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整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老师教育方式的严厉古板造成的,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平等。尊重感是个体的感受,作为老师,要时刻把学生当作个体来尊重,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有问题要和颜悦色地与学生沟通,将心比心,然后用缓和的语气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四、结语
柳斌曾经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了解有关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心理导向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们也不能遏制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给予他们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以一个“特殊朋友”的身份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之,我们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及时疏导心理问题,让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再没有“烦恼”。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李林.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3).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