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上升,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对城市建设可持续的发展呼声也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其中,建筑物是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在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今天,能源的利用率也随之增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怎样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以及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生态建筑;设计;措施
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1、节约原则
在建筑施工中的节约原则就是指在具体的施工中,对于相关资源的占有以及对其的消耗,是在符合具体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资源总量以及服务功能均衡的大前提之下,来最终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小化以及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1.2、和谐原则
由于建筑其空间选择、建造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使用拆除的全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能源的消耗、对各方面的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所以对于建筑体系以及系统的和谐和关系和谐就在具体的施工中成为了生态建筑中非常注重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1.3、舒适原则
对于建筑的舒适原则,由于建筑工程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所以生态建筑中强调建筑的舒适原,主要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在具体的施工中以满足人类居所的舒适要求为基本的设定条件,在工作中通过人类长期依托的建筑而生存的相关经验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的绿色化、生态化以及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的集成技术,以此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1.4、高效原则
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对其整体的建造、使用以及维护和相关的拆除工作,都要注意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以及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开展,使之满足宜居以及健康等的要求,在具体的施工中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以此有效的提高建筑功能的发挥,不断的优化管理调控体系,以此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1.5、经济原则
由于生态建筑的具体建造以及使用、维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建筑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的组织体系问题。对其工作的高投入以及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子啊一定的层面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生态建筑的建造,也就是说适宜的技术以及地方化的材料及、具体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也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2、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2.1、国家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采用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国家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人力称赞,也鼓励企业引进相关节能技术,但是没有详细明确的政策来引导企业,在经濟方而对引进节能技术没有明确的补贴政策。
2.2、建筑企业自身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仍旧使用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一些企业有节能环保的意识,但是介于成本考虑没有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
2.3、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专业的建筑节能技术人员,人部分施工人员对于节能施工技术不熟悉,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节能的作用。
3、强化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3.1、建筑整体设计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资源,减少建筑能耗以及改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而言都是重点环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对整体工程的能源消耗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的规模、功能以及场地等因素确定之后,建筑的外形以及朝向设计上会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在理论上来讲,建筑梯形的系数越小,建筑的外表面积也就越小,而且对降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负荷就越有利,然而,在实际中,这种理论性的推理仅是在定程度上算是正确的,光从空调采暖系统来分析,负荷主要从三部分产生:建筑室内的设各、人员以及一些照明工具产生的热量;建筑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以及太阳辐射而传输的热量;系统为建筑室内供给的新鲜空气而产生的能耗等三部分。而在三者之中的前两者的负荷存在定的叠加性和相互抵消性。从建筑内外空调采暖的性质来看,内部的负荷般情况下处于稳定的状态负荷较小,而外部的负荷则是占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夏季建筑物的散热非常重要,如果是正常的居民建筑的话可能本着体形系数越小散热越好的原理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一些公共的建筑物来说,内部的机械设各、人员等产生的热量负荷都是极的,而对于这类的建筑应注重体形系数增大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3.2、建筑材料节能
木材是当今四大建筑材料(钢筋,水泥,塑料,木材)中唯一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是一种可永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只要遵循森林资源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方针,木材的供应就能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以此可以在工程中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还将会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健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卫生的角度看,一定日照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良好合理的自然通风能有效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还可有效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目标。
3.3、建筑施工节能
3.3.1、节水技术
由于建筑施工用水量较大,尤其混凝土用水在施工用水占据的比例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用水的正确管理,合理分流排放雨水、污水、废水,在施工现场实施搅拌用水、养护用水等措施。混凝土的养护避免采用浇水养护,而是覆盖相结合,以减少用水量。同时,合理分布设计给水管网,并定期检修管网,防止出现渗漏等。
3.3.2、节电技术
在节约电能过程中,必须按照合理的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施工设设备,在施工现场尽量选择安装节能灯具。施工现场可实行分路供电,通过建立台帐,并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大型的耗电施工机械等。同时,进行完善生产区用电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等。
3.3.3、节地技术
现代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现场施工规模条件,进行优化生态施工技术措施,提高建筑施工面积的利用率。从节地工作角度考虑,工程项目部必须科学规划工地临房、施工便道等,结合占地面积,从而严格控制施工生产规模、人数、材料设各等,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在施工中选择先进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以减少土方量的开挖,缩小开挖面,以保持自然地而的完整性。
3.4、强化生态建筑的绿化
绿化可以满足人们渴望接触大自然的愿望,与此同时,绿色植物可以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来产生大量的氧气,以此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以及新鲜的空气。除此之外,绿色植物还可以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光、降低环境温度等作用,可以在生活中有效的减少空调的消耗,从而起到环保的作用。建设用地内的绿化应避免大面积的纯草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乔木是复层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进行屋顶绿化和墙体的垂直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屋顶和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
总言之,建筑行业是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行业,不仅消耗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生态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生态建筑设计也被人们所重视,其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的绿色发展。所以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山.基于节能要求的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5:13-14.
[2]曹伟.浅析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4,07:219.
[3]方高生.解析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4,16:38-39.
[4]杨旸,孙飒.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119+125.
【关键词】 生态建筑;设计;措施
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1、节约原则
在建筑施工中的节约原则就是指在具体的施工中,对于相关资源的占有以及对其的消耗,是在符合具体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资源总量以及服务功能均衡的大前提之下,来最终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小化以及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1.2、和谐原则
由于建筑其空间选择、建造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使用拆除的全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能源的消耗、对各方面的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所以对于建筑体系以及系统的和谐和关系和谐就在具体的施工中成为了生态建筑中非常注重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1.3、舒适原则
对于建筑的舒适原则,由于建筑工程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所以生态建筑中强调建筑的舒适原,主要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在具体的施工中以满足人类居所的舒适要求为基本的设定条件,在工作中通过人类长期依托的建筑而生存的相关经验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的绿色化、生态化以及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的集成技术,以此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1.4、高效原则
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对其整体的建造、使用以及维护和相关的拆除工作,都要注意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以及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开展,使之满足宜居以及健康等的要求,在具体的施工中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以此有效的提高建筑功能的发挥,不断的优化管理调控体系,以此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1.5、经济原则
由于生态建筑的具体建造以及使用、维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建筑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的组织体系问题。对其工作的高投入以及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子啊一定的层面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生态建筑的建造,也就是说适宜的技术以及地方化的材料及、具体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也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2、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2.1、国家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采用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国家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人力称赞,也鼓励企业引进相关节能技术,但是没有详细明确的政策来引导企业,在经濟方而对引进节能技术没有明确的补贴政策。
2.2、建筑企业自身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仍旧使用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一些企业有节能环保的意识,但是介于成本考虑没有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
2.3、对于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存在问题。缺乏专业的建筑节能技术人员,人部分施工人员对于节能施工技术不熟悉,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节能的作用。
3、强化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3.1、建筑整体设计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资源,减少建筑能耗以及改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而言都是重点环节,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对整体工程的能源消耗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的规模、功能以及场地等因素确定之后,建筑的外形以及朝向设计上会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在理论上来讲,建筑梯形的系数越小,建筑的外表面积也就越小,而且对降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负荷就越有利,然而,在实际中,这种理论性的推理仅是在定程度上算是正确的,光从空调采暖系统来分析,负荷主要从三部分产生:建筑室内的设各、人员以及一些照明工具产生的热量;建筑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以及太阳辐射而传输的热量;系统为建筑室内供给的新鲜空气而产生的能耗等三部分。而在三者之中的前两者的负荷存在定的叠加性和相互抵消性。从建筑内外空调采暖的性质来看,内部的负荷般情况下处于稳定的状态负荷较小,而外部的负荷则是占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夏季建筑物的散热非常重要,如果是正常的居民建筑的话可能本着体形系数越小散热越好的原理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一些公共的建筑物来说,内部的机械设各、人员等产生的热量负荷都是极的,而对于这类的建筑应注重体形系数增大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3.2、建筑材料节能
木材是当今四大建筑材料(钢筋,水泥,塑料,木材)中唯一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是一种可永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只要遵循森林资源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方针,木材的供应就能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以此可以在工程中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还将会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健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卫生的角度看,一定日照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良好合理的自然通风能有效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还可有效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目标。
3.3、建筑施工节能
3.3.1、节水技术
由于建筑施工用水量较大,尤其混凝土用水在施工用水占据的比例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用水的正确管理,合理分流排放雨水、污水、废水,在施工现场实施搅拌用水、养护用水等措施。混凝土的养护避免采用浇水养护,而是覆盖相结合,以减少用水量。同时,合理分布设计给水管网,并定期检修管网,防止出现渗漏等。
3.3.2、节电技术
在节约电能过程中,必须按照合理的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施工设设备,在施工现场尽量选择安装节能灯具。施工现场可实行分路供电,通过建立台帐,并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大型的耗电施工机械等。同时,进行完善生产区用电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等。
3.3.3、节地技术
现代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现场施工规模条件,进行优化生态施工技术措施,提高建筑施工面积的利用率。从节地工作角度考虑,工程项目部必须科学规划工地临房、施工便道等,结合占地面积,从而严格控制施工生产规模、人数、材料设各等,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在施工中选择先进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以减少土方量的开挖,缩小开挖面,以保持自然地而的完整性。
3.4、强化生态建筑的绿化
绿化可以满足人们渴望接触大自然的愿望,与此同时,绿色植物可以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来产生大量的氧气,以此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以及新鲜的空气。除此之外,绿色植物还可以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光、降低环境温度等作用,可以在生活中有效的减少空调的消耗,从而起到环保的作用。建设用地内的绿化应避免大面积的纯草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乔木是复层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进行屋顶绿化和墙体的垂直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屋顶和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
总言之,建筑行业是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行业,不仅消耗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生态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生态建筑设计也被人们所重视,其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的绿色发展。所以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山.基于节能要求的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5:13-14.
[2]曹伟.浅析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J].四川水泥,2014,07:219.
[3]方高生.解析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2014,16:38-39.
[4]杨旸,孙飒.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