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六年级学生英语课上不积极发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反思。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支持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了一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引领;自主体验;意义建构
1.案例背景
“这节课不发言的,课后作业加倍!”“这节课发言多的人,可以加星!”“这节课希望人人都能主动发言!”在六年级英语课的一开始,笔者往往这样引导学生发言。孩子们立刻变得积极起来,以发言为目的地、毫无情感地举手回答问题,这种现象让笔者陷入了反思。
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学习能力增强了,通过课前预习,他们大多能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可课堂却变得越来越沉闷了;对于常见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他们渐渐失去了兴趣。虽说在作业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举起了小手,但是,这样的不情愿是笔者想要的课堂吗?看着这犹如冰封的课堂,笔者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呢?
之后,针对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Story time)的教学,笔者结合区“新三学”教学理念,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及本节课的课型特点,选择由学生做教师,进行互动生成、自主体验,改变本节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才彻底改变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这一被动的局面。
2.案例描述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新年情境,学会初步朗读、理解课文,能表述新年有关的计划等。主要句型是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而生词量却不多,词语都是有关新年的red packet、lion dance、fireworks、firecrackers等。课文的几段文本句式相同,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
[教学片断1]
1. Let’s guess
T: Let’s guess: What’s the sound?
S1: Fireworks.
S2: Firecrackers.
T: Now listen and guess: What is it?
We often get it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It is red. We put money in it.
S: Red packets.
2. Let’s talk
T: Fireworks, firecrackers, and red packets. What holiday comes to your mind?
S: Chinese New Year.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S: Talk in pairs.
在本课十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笔者用一段录音内容及一个小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抢答的环节让课堂立刻活跃起来,fireworks、firecracker、red packets等几个新词在这一环节很快教授完毕,并将学生迅速带入了Chinese New Year的情境。在两人一组讨论说新年计划时,也同时突破了本节课句型的重难点,并将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情境中。课文教学中出现的生词及新句到目前为止已经大部分教授完毕,现在看来课文学习已经变得毫无难度了。接下来干什么呢?
[教学片断2]
课文前言内容通过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接下来是主要文本的教学了。文本内容根据时间顺序分成四小段,每段只有一两句话,学生自学的难度较低。如果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课堂肯定又会陷入学生不愿意发言并渐渐进入冰封的局面。那何不以退为进,让生分组学习、人人做小教师呢?
于是,笔者提出了“Today you’re going to be a little teacher”的要求,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不解地看着笔者。“To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jigsaw reading. And here are some tips: Read in groups, complete the tasks; share in class: what are…going to do? Everyone has to talk”与此同时,笔者也明确了学生做小教师的步骤: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Teach the other students→Ask some questions→Conclude.学生分小组领到了任务,积极行动起来。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大家一同帮助后进生掌握词组读音及意思,一同讨论如何教其他组的同学,看着所有人都在相互学习、认真设计问题,笔者真的感到十分高兴,课堂里的“冰”似乎渐渐解冻了。小组活动的时间很快到了,“Who’s going to be a good teacher?”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高高举起了小手,充满渴望地看着笔者。
第一组四位同学大大方方地来到了台前,做好了准备。
S1: Our group read about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tomorrow.
S2: Here are some new phrases. Read after me: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充满自信地带读)
S3: Now follow me, please. (Read the whole sentences). Tomorrow, my family and I are going to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 Then, in the evening, we’re going to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其余同學大声跟读) S4: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有生问)Why do they eat tangyuan, not dumplings?
S4: Because they are from Hong Kong, not from Dongbei.
T: I have one more question: What does ‘food’mean?
(有生答)something we can eat.
S1: The last question: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omorrow? Who can conclude?
(其余生答)They are going to...tomorrow.
在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其他几组通过类似的方法做上了小教师,每个同学都来到了台前。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是孩子们想说了、敢说了、也愿意说了,课堂里的“冰”全部融化了。原来,平时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发言,只是面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他们没有了发言的兴致。在这节课中,后进生也一改往日的不自信,纷纷抬起了头,大大方方地说英语了。这样的转变,让笔者反思。
3.案例反思
3 . 1 破冰——不言之教,让生多言
冰封的课堂需要靠教师的“不言”打破。《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学习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说”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中,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听教师唠唠叨叨说的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缩短了学生说的时间,甚至是不愿意再说,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之“言”与学生之“言”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曾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替代。在这节英语课中,笔者在后半段教学过程中的“少言”,甚至是“不言”,给了学生大量表达的机会与时间。通过同伴间的学习与交流,学生自己在思考,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给了学生“言”的话语空间,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主性,学生学的也较为主动了。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学生的思想是不可控的,由他们做小教师的课堂也是不可控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暗中发力,在课前协助学生积极地准备,在小组活动中努力的了解学生,在课后有创造性的帮助学生。教师的“不言”其实是内心的“多言”。
3 . 2 化冰——以退为进,教师引领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逐渐打破教学重难点的冰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节课的前半段,笔者通过自己教的方式,引领学生初步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后半段积极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石。教师的发问以及引导只有寥寥几次,给人一种“隐退”的感觉,而这种“退”恰恰为学生的“进”做了铺垫。在学生小组交流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要做的便是深入学生中间,解决他们的提问以及在小组学习中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显得更有底气。在学生大段的表述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愿意说便是良好的开端。在小组反馈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能力较弱,那么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支撑。面对学生教的不到位,或是必学的知识点没有讲解时,教师通过补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如在小组教授food这一新词时,学生只是教授了读音,并没有教意思,笔者便用一个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单词不仅仅是音,更是音形义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引导示范,后面几组同学的提问中,也渐渐加入了解释意思的环节,这说明他们在听别的小组发言的过程中,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都开了口,有的虽然只是一个单词,有的是大段表述,但每个人都有提升,每个人都有了勇气。
3 . 3 流水——争做“教师”,合作共赢
多元化的表达可以使课堂灵动,如同流水般活泼。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冰封的课堂一度让笔者十分苦恼,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注入式地讲课中。学生间是有差异的,性格有差异、能力有差异、接受方式有差异,六年级的“小大人”似乎表现出更喜欢同伴间的交流,生生间的、组组间的交流,丰富的交流形式使得他们更放松、更贴近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从而能更主动的表达,学习好语言。
在本节课反馈过程中,有小组预设好的教学环节,有其他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有教师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提问,在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下,学生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下,这样的形式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秩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水在静静地流淌。此时的“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一人了,而是由很多个学生“教师”组成,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使得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一次具有创造性的试验课堂给笔者带来了小小的冲击,给学生带来了大大的转变,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理念上不断更新,发挥学生的力量,“教師”一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琼.2012.如何发挥“英语小老师”在自主合作教学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8):156-157.
关键词:教师引领;自主体验;意义建构
1.案例背景
“这节课不发言的,课后作业加倍!”“这节课发言多的人,可以加星!”“这节课希望人人都能主动发言!”在六年级英语课的一开始,笔者往往这样引导学生发言。孩子们立刻变得积极起来,以发言为目的地、毫无情感地举手回答问题,这种现象让笔者陷入了反思。
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学习能力增强了,通过课前预习,他们大多能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可课堂却变得越来越沉闷了;对于常见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他们渐渐失去了兴趣。虽说在作业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举起了小手,但是,这样的不情愿是笔者想要的课堂吗?看着这犹如冰封的课堂,笔者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呢?
之后,针对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Story time)的教学,笔者结合区“新三学”教学理念,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及本节课的课型特点,选择由学生做教师,进行互动生成、自主体验,改变本节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才彻底改变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这一被动的局面。
2.案例描述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新年情境,学会初步朗读、理解课文,能表述新年有关的计划等。主要句型是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而生词量却不多,词语都是有关新年的red packet、lion dance、fireworks、firecrackers等。课文的几段文本句式相同,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
[教学片断1]
1. Let’s guess
T: Let’s guess: What’s the sound?
S1: Fireworks.
S2: Firecrackers.
T: Now listen and guess: What is it?
We often get it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It is red. We put money in it.
S: Red packets.
2. Let’s talk
T: Fireworks, firecrackers, and red packets. What holiday comes to your mind?
S: Chinese New Year.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S: Talk in pairs.
在本课十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笔者用一段录音内容及一个小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抢答的环节让课堂立刻活跃起来,fireworks、firecracker、red packets等几个新词在这一环节很快教授完毕,并将学生迅速带入了Chinese New Year的情境。在两人一组讨论说新年计划时,也同时突破了本节课句型的重难点,并将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情境中。课文教学中出现的生词及新句到目前为止已经大部分教授完毕,现在看来课文学习已经变得毫无难度了。接下来干什么呢?
[教学片断2]
课文前言内容通过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接下来是主要文本的教学了。文本内容根据时间顺序分成四小段,每段只有一两句话,学生自学的难度较低。如果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课堂肯定又会陷入学生不愿意发言并渐渐进入冰封的局面。那何不以退为进,让生分组学习、人人做小教师呢?
于是,笔者提出了“Today you’re going to be a little teacher”的要求,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不解地看着笔者。“To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jigsaw reading. And here are some tips: Read in groups, complete the tasks; share in class: what are…going to do? Everyone has to talk”与此同时,笔者也明确了学生做小教师的步骤: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Teach the other students→Ask some questions→Conclude.学生分小组领到了任务,积极行动起来。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大家一同帮助后进生掌握词组读音及意思,一同讨论如何教其他组的同学,看着所有人都在相互学习、认真设计问题,笔者真的感到十分高兴,课堂里的“冰”似乎渐渐解冻了。小组活动的时间很快到了,“Who’s going to be a good teacher?”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高高举起了小手,充满渴望地看着笔者。
第一组四位同学大大方方地来到了台前,做好了准备。
S1: Our group read about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tomorrow.
S2: Here are some new phrases. Read after me: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充满自信地带读)
S3: Now follow me, please. (Read the whole sentences). Tomorrow, my family and I are going to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 Then, in the evening, we’re going to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其余同學大声跟读) S4: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有生问)Why do they eat tangyuan, not dumplings?
S4: Because they are from Hong Kong, not from Dongbei.
T: I have one more question: What does ‘food’mean?
(有生答)something we can eat.
S1: The last question: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omorrow? Who can conclude?
(其余生答)They are going to...tomorrow.
在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其他几组通过类似的方法做上了小教师,每个同学都来到了台前。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是孩子们想说了、敢说了、也愿意说了,课堂里的“冰”全部融化了。原来,平时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发言,只是面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他们没有了发言的兴致。在这节课中,后进生也一改往日的不自信,纷纷抬起了头,大大方方地说英语了。这样的转变,让笔者反思。
3.案例反思
3 . 1 破冰——不言之教,让生多言
冰封的课堂需要靠教师的“不言”打破。《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学习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说”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中,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听教师唠唠叨叨说的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缩短了学生说的时间,甚至是不愿意再说,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之“言”与学生之“言”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曾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替代。在这节英语课中,笔者在后半段教学过程中的“少言”,甚至是“不言”,给了学生大量表达的机会与时间。通过同伴间的学习与交流,学生自己在思考,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给了学生“言”的话语空间,给了学生相当大的自主性,学生学的也较为主动了。
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学生的思想是不可控的,由他们做小教师的课堂也是不可控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暗中发力,在课前协助学生积极地准备,在小组活动中努力的了解学生,在课后有创造性的帮助学生。教师的“不言”其实是内心的“多言”。
3 . 2 化冰——以退为进,教师引领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逐渐打破教学重难点的冰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节课的前半段,笔者通过自己教的方式,引领学生初步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后半段积极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石。教师的发问以及引导只有寥寥几次,给人一种“隐退”的感觉,而这种“退”恰恰为学生的“进”做了铺垫。在学生小组交流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要做的便是深入学生中间,解决他们的提问以及在小组学习中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显得更有底气。在学生大段的表述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愿意说便是良好的开端。在小组反馈的过程中,有的小组能力较弱,那么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支撑。面对学生教的不到位,或是必学的知识点没有讲解时,教师通过补充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如在小组教授food这一新词时,学生只是教授了读音,并没有教意思,笔者便用一个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单词不仅仅是音,更是音形义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引导示范,后面几组同学的提问中,也渐渐加入了解释意思的环节,这说明他们在听别的小组发言的过程中,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都开了口,有的虽然只是一个单词,有的是大段表述,但每个人都有提升,每个人都有了勇气。
3 . 3 流水——争做“教师”,合作共赢
多元化的表达可以使课堂灵动,如同流水般活泼。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冰封的课堂一度让笔者十分苦恼,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注入式地讲课中。学生间是有差异的,性格有差异、能力有差异、接受方式有差异,六年级的“小大人”似乎表现出更喜欢同伴间的交流,生生间的、组组间的交流,丰富的交流形式使得他们更放松、更贴近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从而能更主动的表达,学习好语言。
在本节课反馈过程中,有小组预设好的教学环节,有其他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有教师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提问,在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下,学生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下,这样的形式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秩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水在静静地流淌。此时的“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一人了,而是由很多个学生“教师”组成,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使得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一次具有创造性的试验课堂给笔者带来了小小的冲击,给学生带来了大大的转变,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理念上不断更新,发挥学生的力量,“教師”一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琼.2012.如何发挥“英语小老师”在自主合作教学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