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有助于发展语言和思维,也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从不同渠道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汉语拼音 语言单位 文本内容
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现在的小学生,如果能做到大量朗读、反复朗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做好朗读准备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这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好汉语拼音以后,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使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都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识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达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遇到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
二、正确处理语言单位,清除朗读障碍
朗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朗读指导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生字和词语是朗读的最小单位,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只要把这一个个生字生词掌握了,朗读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但是低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语文素养相对较差,语感较弱,对于比较抽象的语言单位不能正确区分,记得在教二年级一篇课文时,有好多同学始终将“泥泞”一词读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可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列举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朗读兴趣。要把自己和学生摆放在相同的位置,和孩子们一同朗读课文。每拿到一篇新文章,老师首先要范读,让学生当听众,给老师的朗读予以评价。看老师是否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专心,都想找找老师的缺点。老师读完后,有的说“你这里多读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读掉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这个字没有翘舌”,还有的说你“你这里停得太长了”。接着可以同桌间、好朋友之间相互读,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我班同学最感兴趣的就是比赛读了,每次比赛时,我都给他们评出分数,板书在黑板上,“第一组98分”、“第二组95分”或者“男99分、女98分”……当他们读完了,都不约而同的看着黑板,输了的同学当然不甘心,于是读得更细心更投入了。
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拓宽朗读道路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去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在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可围绕“高尔基是如何让小男孩为他照相的?小男孩是怎样给他照相的?”这两个问题来讨论,学生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很自觉的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入情入味了。
四、全面激发学生情感,推进朗读高潮
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读得鲜明生动,赋予强烈的感情内涵。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课题,提醒学生将“我们”一词读重音,学生开始觉得奇怪而新鲜:就这么几个字老师怎么老让我们读啊?读着读着,他们读出味道来了。于是我开始发问,课题中蕴涵着什么感情?同学答到:“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那作者为什么骄傲自豪呢?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学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答案:这是一所美丽的民族小学;这是一所团结的民族小学。有了这样深厚的感情积淀,在读课文最后一段时,学生就有感而发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要针对不同学生朗读上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留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
(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王家村小学)
关键词:汉语拼音 语言单位 文本内容
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现在的小学生,如果能做到大量朗读、反复朗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牢固掌握汉语拼音,做好朗读准备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这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学好汉语拼音以后,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使用它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朗读。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都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识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达到了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遇到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
二、正确处理语言单位,清除朗读障碍
朗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朗读指导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生字和词语是朗读的最小单位,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只要把这一个个生字生词掌握了,朗读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但是低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语文素养相对较差,语感较弱,对于比较抽象的语言单位不能正确区分,记得在教二年级一篇课文时,有好多同学始终将“泥泞”一词读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可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列举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朗读兴趣。要把自己和学生摆放在相同的位置,和孩子们一同朗读课文。每拿到一篇新文章,老师首先要范读,让学生当听众,给老师的朗读予以评价。看老师是否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专心,都想找找老师的缺点。老师读完后,有的说“你这里多读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读掉了一个字”,有的说“你这个字没有翘舌”,还有的说你“你这里停得太长了”。接着可以同桌间、好朋友之间相互读,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我班同学最感兴趣的就是比赛读了,每次比赛时,我都给他们评出分数,板书在黑板上,“第一组98分”、“第二组95分”或者“男99分、女98分”……当他们读完了,都不约而同的看着黑板,输了的同学当然不甘心,于是读得更细心更投入了。
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拓宽朗读道路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去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在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可围绕“高尔基是如何让小男孩为他照相的?小男孩是怎样给他照相的?”这两个问题来讨论,学生从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很自觉的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入情入味了。
四、全面激发学生情感,推进朗读高潮
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将枯燥的语言文字读得鲜明生动,赋予强烈的感情内涵。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课题,提醒学生将“我们”一词读重音,学生开始觉得奇怪而新鲜:就这么几个字老师怎么老让我们读啊?读着读着,他们读出味道来了。于是我开始发问,课题中蕴涵着什么感情?同学答到:“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那作者为什么骄傲自豪呢?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学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答案:这是一所美丽的民族小学;这是一所团结的民族小学。有了这样深厚的感情积淀,在读课文最后一段时,学生就有感而发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要针对不同学生朗读上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留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
(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王家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