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实录
1.导入
秋天,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季节。古人笔下,落木萧萧,梧桐滴滴,秋有声;红叶黄花,碧水白霜,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天,本该是一个善用文学表现的季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领略一番秋的别致秋味。
2.解读题目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对散文题目《故都的秋》的理解?
生:秋就是秋天,文章里大概要写到和秋天有关系的景物和事物吧。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肯定是和秋天有关的。故都是北京,文章是写到了老北京的秋天。
师琨无然写到北京,那题目为何不叫《北京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生重点在于“故”字的含义。我读到了一种文化底蕴,一份历史沧桑,一份眷恋之情。老北京的秋天应该拥有这些特征吧。
3.品读关键段落,领悟文章情感基调
师:把握散文的最主要的情感,通常抓文章的哪个段落?
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请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自由放声的感受性朗读,然后集中对最后一段的感情进行评说。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爱,很执着,很深刻。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爱着故都的秋天。
生:开头和结尾的感情前后呼应,这种感情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它贯穿了中间部分,串联组织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师:阅读这类写景散文,我们应该首先在文章里找到凝聚作者感情的文段中的相关”情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顺文章的感情脉络走向,从而理解文章内在的意旨。这一阅读方法,即为“披情入文”。
4.整体感知散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在文章里找出故都的秋的特征,并找出描绘秋天的画面。
生:第一段第二行里面,作者已经把秋天的特点说得很直白,那就是“清,静,悲凉”,我觉得这三个词,就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我找的第一个画面在第三段作者生活在一个破屋里面,他重点写了在清晨看到的秋天,主要还是通过一些植物来表现秋味。
生:我在第四段里看到了一幅图画,作者写到了北国的槐树,树下有很多的落蕊,扫地的把落蕊扫去了,留下细腻清闲的扫帚细纹,但是里面说道扫帚细纹的“清闲”和“落寞”以及后面的“深沉”这些词语,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生:我在第五段里面看见了秋蝉的蝉声。
生:我在第六段到第十段里看见了北平的秋雨,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闲人的活动。
生:十一段里面有很多北京的果树。
生:文章还写到了一些北京名胜的秋天,但是这是略写,而刚才同学们说的是详写,可能是名胜风景区的人太多了,不是作者喜欢的秋天。
生:我看到的是在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里面的南方的秋,这是对比手法,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的秋味的热爱。
5.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师:刚才,很多同学结合文章不同的段落谈了自己的阅读收获,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却充满了思考的闪光点。我们没有必要追求完全一致的标准答案,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老师总结秋味,总结五幅图画)
各位同学在研读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要解决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四人小组,合力完成老师布置的重点探究任务。(展示“重点突破——品北秋情味”PPT,学生对PPT文字进行齐读)
师:这节课,四人小组将从“破院秋晨、槐蕊秋韵、秋雨话凉”中任选一例进行细读,在文中鉴赏能表现“清、静、悲凉”的句子和词语(手法),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的?
(学生积极讨论,组长动手记录,教师深入小组倾听交流,五分钟后开始有小组举手)
师:我们先从”破院秋晨”开始?
生:作者所租的破屋是在人海之中的,一个“破”字反衬出生活坏境的破败和凄凉,既然是破屋,肯定来这里的人也不多,作者只好一个人很孤独的在北平生活,所以他感觉很苦闷无聊啊,只好去望望青天,听听鸽子的叫声,数数一丝丝的日光静静的对着喇叭花发呆。我们觉得作者是一个穷苦酸楚的书生形象。
生:“破”屋和故都的“故”字暗扣,体现了历史的悲凉和沧桑感。浓茶是很苦涩的,这是一种人生的苦涩味道,也是一种悲凉,鸽子的叫声让我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以声衬寂,反衬生活環境的寂静。
生漏光是一丝丝的,是一种人生的残损,这本来就是悲凉的,还有后面干枯的秋草“疏疏落落”,让人觉得凄凉。
师在“破院秋晨图”中,作者精选特定的场所,精选精细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使用精选的形容词描绘景物,不厌其烦的表现景物暗含的“秋味”。现在我们展示探究第二幅的成果。
生:落蕊是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的,显得很“静”,也显得很“清”。
生:我说说扫纹吧,有一天我的月考发挥不好,扫清洁区的时候似乎想到了“秋风扫落叶”,快被爸妈“扫地出门”了,所以觉得悲凉!(全班大笑)
生戢不同意你的说法,作者说是落蕊,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高洁的生命无情逝去,现已不知所踪,只留下细细的痕迹,记录着它曾经来过这淡漠红尘,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悲凉和苦涩。(全班热烈鼓掌)
生:我看到的是后面的一叶知秋的典故,作者是从小处着笔,去细写秋天的足迹,以小见大去表现宏大的秋意。
师敬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放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放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二、教学反思
语文课的学科特性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更应让学生懂得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节课,作为一节课改成果的检验课,已尽力去追求个人认为的应有的课堂“语文味”。然而,在常规教学中,笔者深感“语文味”的获得,是如此的困难。此外,学生课堂活动过于积极,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课堂个别环节难度略大,个别学生发言欠缺严谨的思考,发言浓度不够。对于少数学生老师也关注不足,点拨不够细腻。
1.导入
秋天,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季节。古人笔下,落木萧萧,梧桐滴滴,秋有声;红叶黄花,碧水白霜,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天,本该是一个善用文学表现的季节!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领略一番秋的别致秋味。
2.解读题目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对散文题目《故都的秋》的理解?
生:秋就是秋天,文章里大概要写到和秋天有关系的景物和事物吧。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肯定是和秋天有关的。故都是北京,文章是写到了老北京的秋天。
师琨无然写到北京,那题目为何不叫《北京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生重点在于“故”字的含义。我读到了一种文化底蕴,一份历史沧桑,一份眷恋之情。老北京的秋天应该拥有这些特征吧。
3.品读关键段落,领悟文章情感基调
师:把握散文的最主要的情感,通常抓文章的哪个段落?
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请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自由放声的感受性朗读,然后集中对最后一段的感情进行评说。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爱,很执着,很深刻。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爱着故都的秋天。
生:开头和结尾的感情前后呼应,这种感情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它贯穿了中间部分,串联组织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师:阅读这类写景散文,我们应该首先在文章里找到凝聚作者感情的文段中的相关”情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顺文章的感情脉络走向,从而理解文章内在的意旨。这一阅读方法,即为“披情入文”。
4.整体感知散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在文章里找出故都的秋的特征,并找出描绘秋天的画面。
生:第一段第二行里面,作者已经把秋天的特点说得很直白,那就是“清,静,悲凉”,我觉得这三个词,就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我找的第一个画面在第三段作者生活在一个破屋里面,他重点写了在清晨看到的秋天,主要还是通过一些植物来表现秋味。
生:我在第四段里看到了一幅图画,作者写到了北国的槐树,树下有很多的落蕊,扫地的把落蕊扫去了,留下细腻清闲的扫帚细纹,但是里面说道扫帚细纹的“清闲”和“落寞”以及后面的“深沉”这些词语,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生:我在第五段里面看见了秋蝉的蝉声。
生:我在第六段到第十段里看见了北平的秋雨,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闲人的活动。
生:十一段里面有很多北京的果树。
生:文章还写到了一些北京名胜的秋天,但是这是略写,而刚才同学们说的是详写,可能是名胜风景区的人太多了,不是作者喜欢的秋天。
生:我看到的是在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里面的南方的秋,这是对比手法,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的秋味的热爱。
5.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师:刚才,很多同学结合文章不同的段落谈了自己的阅读收获,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却充满了思考的闪光点。我们没有必要追求完全一致的标准答案,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老师总结秋味,总结五幅图画)
各位同学在研读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要解决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四人小组,合力完成老师布置的重点探究任务。(展示“重点突破——品北秋情味”PPT,学生对PPT文字进行齐读)
师:这节课,四人小组将从“破院秋晨、槐蕊秋韵、秋雨话凉”中任选一例进行细读,在文中鉴赏能表现“清、静、悲凉”的句子和词语(手法),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的?
(学生积极讨论,组长动手记录,教师深入小组倾听交流,五分钟后开始有小组举手)
师:我们先从”破院秋晨”开始?
生:作者所租的破屋是在人海之中的,一个“破”字反衬出生活坏境的破败和凄凉,既然是破屋,肯定来这里的人也不多,作者只好一个人很孤独的在北平生活,所以他感觉很苦闷无聊啊,只好去望望青天,听听鸽子的叫声,数数一丝丝的日光静静的对着喇叭花发呆。我们觉得作者是一个穷苦酸楚的书生形象。
生:“破”屋和故都的“故”字暗扣,体现了历史的悲凉和沧桑感。浓茶是很苦涩的,这是一种人生的苦涩味道,也是一种悲凉,鸽子的叫声让我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以声衬寂,反衬生活環境的寂静。
生漏光是一丝丝的,是一种人生的残损,这本来就是悲凉的,还有后面干枯的秋草“疏疏落落”,让人觉得凄凉。
师在“破院秋晨图”中,作者精选特定的场所,精选精细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使用精选的形容词描绘景物,不厌其烦的表现景物暗含的“秋味”。现在我们展示探究第二幅的成果。
生:落蕊是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的,显得很“静”,也显得很“清”。
生:我说说扫纹吧,有一天我的月考发挥不好,扫清洁区的时候似乎想到了“秋风扫落叶”,快被爸妈“扫地出门”了,所以觉得悲凉!(全班大笑)
生戢不同意你的说法,作者说是落蕊,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高洁的生命无情逝去,现已不知所踪,只留下细细的痕迹,记录着它曾经来过这淡漠红尘,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悲凉和苦涩。(全班热烈鼓掌)
生:我看到的是后面的一叶知秋的典故,作者是从小处着笔,去细写秋天的足迹,以小见大去表现宏大的秋意。
师敬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放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放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二、教学反思
语文课的学科特性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更应让学生懂得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节课,作为一节课改成果的检验课,已尽力去追求个人认为的应有的课堂“语文味”。然而,在常规教学中,笔者深感“语文味”的获得,是如此的困难。此外,学生课堂活动过于积极,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课堂个别环节难度略大,个别学生发言欠缺严谨的思考,发言浓度不够。对于少数学生老师也关注不足,点拨不够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