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品—探”语文四步教学法初探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将阅读所得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尝试构建“读-品-悟-探”语文四步教学法,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理念,改进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文章以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具体地向大家介绍该教学法。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语文;阅读
  每一次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就有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思想碰撞。一次次地阅读,一次次地接受洗礼,一次次地提升认识。于是,本人努力将阅读所得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尝试构建“读-品-悟-探”语文四步教学法,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理念,改进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现以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与做法。
  一、读:即熟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要读3~5遍,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读课文
  熟读课文不仅仅是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也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再现文本的画面,走进情境之中,体会情感,感悟思想。
  语文教学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三读”课文,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首先,通过指名朗读课文的各个小节,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在纠正字音和指导学生书写上帮助学生熟记生字词语。其次,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步,再读课文,想象画面,再现情境,感悟意境。教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我先采取小组合作朗读全诗,然后交流读诗感受,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熟读诗的第一小节,想象画面,把诗描绘的画面画下来。这样做,主要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想象画面中,突破了以往常常在课堂上仅让一小部分学生说画面,谈感悟。而采用全员参与绘画,人人参与学习,人人亲自感悟诗文背后的意思,并要求学生在画上附反映该小节诗精髓的板书(如:黄叶 刷刷 道别的话音)。当学生画好图,再次朗读该文段时,很容易就能体会到黄叶纷纷飘落与大树的道别,那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意。这样的教学避开了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乐意去读文段,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绘画。在如此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中加深对文本的阅读,去领悟诗描绘的画面,去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自悟。第三步,品读课文,以文本语言为依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读,读进去,再读出来,在读中做到圈点勾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课文。品读是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悟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夫与用心程度,读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二、悟:即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包括文章构思、布局、表达方式和主旨意蕴
  感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自悟自得。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无论作者选取什么题材,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悟,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受、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悟则能化”。
  三、品:即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进行品味、理解、鉴赏
  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讲解,或提问,或分析,或板书,竭力让学生接受并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感悟时,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
  (一)抓住文章关键词句,作细致地咀嚼、推敲,反复品读感悟,体会文本内涵
  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带领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做到“想说”“会说”“能说”,我们的语文课才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如教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学习诗的最后一小节: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走来,
  向远方匆匆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 “匆匆”一词感悟时间的飞快流逝,体会出秋天的短暂,领悟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受到语言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教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抓住诗中精彩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提问:听听,秋的声音在哪里?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小节诗,让学生去发现秋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无声的声音正是秋的美妙之处,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排比句式在诗中起到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在吟诵的基础上学会这种表达方式,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品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三)在品读语言文字中巩固所学,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语言文字的掌握必须到实践中运用才能学得牢固,所以,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势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教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总结学习第一小节诗的方法:读(文段)——画(画面)——悟(情感)。接着布置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小节诗,在绘画与朗读中感悟诗表达的意境。最后,老师借此启迪学生:“你还听到秋天哪些声音?你也照样子来创作一小节诗。”这样,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得以落实。在这堂课上,我留足了学生创作的时间,学生即兴写道:
  听听,秋的声音,小鸟在果树上,“叽叽”,是向农民伯伯公布果子成熟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下来,“沙沙”,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听听,秋的声音,松鼠忙着采松果,“吱吱”,是给松树留下的叮咛。
  听听,秋的声音,河水涌向大海,“哗哗”,是和河道道别的音韵。
  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以致用,水到渠成,妙哉妙哉!这正贯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所倡导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
  四、“探”:對课文所叙写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构思与表达,进行评价、借鉴与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创设意境,一要适时,二要有针对性,三要有启发性。一旦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就会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将学习潜能发挥出来。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于学习探究。学生最初的学习探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理解、内容理解层面上,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才会逐步在作者情感态度、思想观点、文章构思与表达方式上探究问题。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让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诗的表达方式:诗中第3小节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改为“听听,/秋的声音,/大雁追上白云,/‘啪啪’,/是和白云撒下暖暖的叮咛。”比较一下哪种写法好呢?(可联系第1、2小节诗思考)又如从文章构思上探究:诗人抓住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秋天。抓住声响来描绘秋天,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只要教师长期指导学生类似这样发问,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必然会掌握探究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探究能力增强了,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强了。
  以上是本人尝试构建的 “读-悟-品-探”四步教学法,尚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本人将继续将该教学法深入探讨研究,促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其他文献
【摘要】建设课程基地,推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高中阶段学生实践和学习能力全方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江苏普通高中为例,分析了加强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真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措施  在江苏普通高中校园内,课程基地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助推力已经被江苏省教育部门引进并开始进入实地应用阶段,在省内的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仍通用的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容易混淆的语言之一。文章主要通过同音异形字、形近字、多音字和社会上乱用汉字的现象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使用汉字,在规范他们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同音异形字;形近字;多音字;爱国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也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图形的旋转”主题教研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开展的。  【关键词】知识起点;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一、基于学情,创造性使用教材  根据学情分析,通
【摘要】当前小学生对家乡优秀的乡土文化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的现象比较普遍。文章围绕“故乡”这一宏大主题,以东梓关为例,在梳理东梓关地区相关的民俗民风、文化传承等资源的基础上,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德育活动等多个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育家国情怀,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多维整合;德育主题活动;东梓关  一、现状和思考  教育家
【摘要】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充分理解学科框架的基础上,做到知识、技能、态度同步教育,并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本研究以高中课程“苯酚”教学内容为例,以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求索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知过程;苯酚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研究各阶段
【摘要】“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1]让教师教好书法和学生学好书法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小学软笔书法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一、宁夏长庆小学书法教学开设基本情况  该校软笔书法教学始于2012年9月,用的是人教版的《写字》教材。开设年级是三至六年级。教材编排分两个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学实践中,构建问、思、辨、行的思想政治课堂,不仅能演绎出不同的课堂韵味,更能站在灵魂高处,让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既能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意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将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化外显。  【关键词】问、思、辨、行;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强师工程”
【摘要】在初中数学方程知识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要把数学思想的渗透贯穿始终。初中方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内容枯燥,学生消极参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传授单一,思想不足”等问题。对此,研究提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融入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渗透数学思想,完善学生认知”等教学设计与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方程教学;问题分析;实践策略  数学的灵魂和核心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只要理
【摘要】口头评价是教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做出反应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学中,教师策略性地活化、多元、适时、因势评价,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关键词】灵动;课堂;激励性评价  一、案例背景  在高年级的课堂里,教师抛出问题,常常无人问津,课堂冷冷清清。是孩子们长大了,羞于启齿,还是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不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研究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小学古诗的教学活动,对于做好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 意境 情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感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那如夜明珠般的璀璨文明。而在浩瀚如烟的文学世界中,古诗就是那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