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历史,难。考好历史,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内容老套、庞杂和知识点琐碎。那么,在备考中如何优化教与学?下面我结合近两年的历史科高考备考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走出误区,拟订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是备考的行动指南。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教师的计划应有3份:第一轮复习计划、第二轮复习计划、60天高考冲刺计划。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正确备考?
1. 引导学生走出“盲从照搬”的误区。在拟订第一轮复习计划时,我明确要求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切勿盲从照搬。因为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尤其对起点不同的学生来说存在更大差别。
2. 引导学生走出“高考历史就是考历史事件时间”的误区。新高考考查的是:分析历史、综合归纳、纵横比较等能力。虽然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要记住,但与旧高考不同,新高考已经淡化了考查历史事件时间的功能。而且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哪来时间“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慢慢找史实”?
3. 引导学生走出“注重文采,内容空洞”的误区。在60天高考冲刺计划中,苏桂霞同学这样说:“我要认真记忆史实,不要做蜻蜓点水式的浅学,而要刨根问底式的深学。”但怎样“深学”?学生的复习计划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明确复习目标、控制答题量等方面内容。
4. 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第一,要有明确的复习时间和目标。第二,学习时间安排应留有余地,不能见缝插针。第三,要舍得放下。计划要完成的内容未能如愿以偿,可以留待明天再补充或者大胆地跳过去。第四,大胆、好问。复习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知识要敢问;刚解完的题最好找老师面批面改。
二、消除困惑,储备充足的史实
学历史,最有说服力的是史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史实的重要性,但在记忆史实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常见有两种:
第一种困惑:刚记忆了今天所学内容,明天又忘记了,怎么办?
出现这种困惑,是理解不够,记忆不透的表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消除这种困惑:第一,背诵史实。一边背诵一边写要点字、词,以加深记忆。第二,互问互答。这种方式得同学之间互相配合。第三,以习题强化记忆。第四,知难而进。记忆的史实是容易忘记,但不能因此丢下不管,多次重复性的记忆肯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种困惑:细化每一个考点,很费时间。
学生普遍反映:厚厚的几本书,细细地嚼每一个考点,很花时间,但解题准确率很高;而如果追求记忆速度,解题的质量经常没保证。当学生提出解题质量与记忆速度的矛盾时,我很高兴地告诉他们:学习思路对了,学到东西了。因为教材内容只是一个框架,而老师的分析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延伸。追求记忆的速度,自然会研究得不够深入,解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错也就自然了。所以,我告诉学生:细化考点,不容忽视!细化考点,在于平时的积累!
三、克服盲点,掌握正确的解题规律
高考历史有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规律。正确掌握解题规律,能运筹帷幄,收事半功倍硕果。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克服如下盲点:
(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盲点,集中体现为:
1. 没阅读完题干或备选项,过早下结论。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单科,第10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有些学生想到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当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还没有阅读完备选项就误选了A,而正确答案是D。
2. 脱离主题,断章取义。单项选择题解题的切入口,在于题干中时间、字词的限制。有些学生误入歧途,忽略题干的主题,只盯住一个字词或半句话作答。
(二)非选择题的解题盲点,主要体现有:第一,审题错误:设问中的时间、字词的限制;材料限定的答题角度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脱离材料,答课本中储备的知识。第三,把分析题变为列举史实题,没有把史实的核心内容或影响表达出来。
四、破解顽疾,按要求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在讲评试卷中强调最多。规范答题包括:字写工整、清晰;落实提示语;答案序号化;答题条理性、层次性分明等等。但答题马虎、不规范是学生的顽疾。
从高考评卷的操作中可以看出,规范答题来不得半点马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考评卷,本来工作量就大,规范答题既可以减轻评卷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减少同学们由于非智力因素而导致丢分。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走出误区,拟订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是备考的行动指南。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教师的计划应有3份:第一轮复习计划、第二轮复习计划、60天高考冲刺计划。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正确备考?
1. 引导学生走出“盲从照搬”的误区。在拟订第一轮复习计划时,我明确要求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切勿盲从照搬。因为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尤其对起点不同的学生来说存在更大差别。
2. 引导学生走出“高考历史就是考历史事件时间”的误区。新高考考查的是:分析历史、综合归纳、纵横比较等能力。虽然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要记住,但与旧高考不同,新高考已经淡化了考查历史事件时间的功能。而且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哪来时间“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慢慢找史实”?
3. 引导学生走出“注重文采,内容空洞”的误区。在60天高考冲刺计划中,苏桂霞同学这样说:“我要认真记忆史实,不要做蜻蜓点水式的浅学,而要刨根问底式的深学。”但怎样“深学”?学生的复习计划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明确复习目标、控制答题量等方面内容。
4. 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详尽复习计划。第一,要有明确的复习时间和目标。第二,学习时间安排应留有余地,不能见缝插针。第三,要舍得放下。计划要完成的内容未能如愿以偿,可以留待明天再补充或者大胆地跳过去。第四,大胆、好问。复习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知识要敢问;刚解完的题最好找老师面批面改。
二、消除困惑,储备充足的史实
学历史,最有说服力的是史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史实的重要性,但在记忆史实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常见有两种:
第一种困惑:刚记忆了今天所学内容,明天又忘记了,怎么办?
出现这种困惑,是理解不够,记忆不透的表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消除这种困惑:第一,背诵史实。一边背诵一边写要点字、词,以加深记忆。第二,互问互答。这种方式得同学之间互相配合。第三,以习题强化记忆。第四,知难而进。记忆的史实是容易忘记,但不能因此丢下不管,多次重复性的记忆肯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种困惑:细化每一个考点,很费时间。
学生普遍反映:厚厚的几本书,细细地嚼每一个考点,很花时间,但解题准确率很高;而如果追求记忆速度,解题的质量经常没保证。当学生提出解题质量与记忆速度的矛盾时,我很高兴地告诉他们:学习思路对了,学到东西了。因为教材内容只是一个框架,而老师的分析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延伸。追求记忆的速度,自然会研究得不够深入,解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错也就自然了。所以,我告诉学生:细化考点,不容忽视!细化考点,在于平时的积累!
三、克服盲点,掌握正确的解题规律
高考历史有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规律。正确掌握解题规律,能运筹帷幄,收事半功倍硕果。因此,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克服如下盲点:
(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盲点,集中体现为:
1. 没阅读完题干或备选项,过早下结论。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单科,第10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有些学生想到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当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还没有阅读完备选项就误选了A,而正确答案是D。
2. 脱离主题,断章取义。单项选择题解题的切入口,在于题干中时间、字词的限制。有些学生误入歧途,忽略题干的主题,只盯住一个字词或半句话作答。
(二)非选择题的解题盲点,主要体现有:第一,审题错误:设问中的时间、字词的限制;材料限定的答题角度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脱离材料,答课本中储备的知识。第三,把分析题变为列举史实题,没有把史实的核心内容或影响表达出来。
四、破解顽疾,按要求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在讲评试卷中强调最多。规范答题包括:字写工整、清晰;落实提示语;答案序号化;答题条理性、层次性分明等等。但答题马虎、不规范是学生的顽疾。
从高考评卷的操作中可以看出,规范答题来不得半点马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考评卷,本来工作量就大,规范答题既可以减轻评卷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减少同学们由于非智力因素而导致丢分。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