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人画的“荒寒”之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TACRU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1]古人云:“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故中国画创作因人心而生焉”。 中国文人画更是表画家之心声,写画家之逸气,直抒画家胸臆。因此画家们在惆怅、孤傲、愤慨、抑郁、落寞时难免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又添加了“荒寒”之意。不但使中国绘画的语言更加丰富,而且又多了一种“荒寒”之意境。
  【关键词】:文人画;荒寒;意境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对中国绘画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的本身,而是更注重“画外之意”。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荒寒之境”,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抒发画家的逸气,而绘画的“荒寒”之境要通过丰富的生活学识、高尚的品格和人生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北宋欧阳修云:“萧条澹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贤者未必识也”。[2]因此,文人画的“荒寒之境”也达到了一种高深的境界。除了画家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荒寒”之意外,许多的诗人把“荒寒”之意也表达在诗中,如李白有诗云:“等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宋代诗人陆游又云:“僧阁荒寒外,渔村飘渺间。画工今代少,谁为写家山?”。因此,“荒寒”之意在诗中也会频频出现。而在文人画家那里更具有诗画结合的“荒寒”之意,明末画家徐渭在他的作品《葡萄图》左上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下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腾中”。诗画的结合更充分地展示出了徐渭怀才不遇的苦闷心境,极具艺术感染力。水墨山水画鼻祖王维以诗文书画紧密结合,苏东坡称其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苏东坡自己也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等概念和美学思想。不但提高了文人画的意境,更是对文人士大夫深刻的解读。诗与画的结合大大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也在体现文人画家的心声中加强了对绘画的“荒寒”之意的表达。因此,画中亦能表“荒寒”之意,加之诗词更是其味无穷。画与诗的结合大大地增加了绘画的意境,更使“文人画”所表达的“荒寒”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赏析文人画家的作品时,我们常常能体会到画家心中的惆怅、悲怆、郁闷、愤满、寂廖、孤傲、萧条、淡泊等心理状态。从这些状态中表达出一种“不尽寒意丝丝出,却是画人情”的“荒寒”之意。正如苏轼所言:“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4]在这种意气中能传达出画家的精神所依,灵魂所系,作品就是画家精神灵魂的家园。如流传至今传为五代画家李成所作的《读碑窠石图》,“这幅画描绘了荒野冷寂之中一骑骡老人驻足仰观古碑的情景。显然,引人注目的是占绝大部分画面的寒林和石坡,蟠蜒曲折的枯树,光秃宛如‘蟹爪’的树枝,窠石嶙峋,布满大小孔洞,花草不发,巨大挺拔的古碑矗立其中,读碑老人髯须飘拂,神情疑重,即使人感到外在形态的沉着坚韧,又体验到一种岁月流逝、凝固静寂的精神氛围。”[5]李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后来家道中衰,仕途失意,以名士独善其身为自傲,并隐居山林。他厌恶世俗的生活,当时的豪门招致,他都拒绝不应。“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宁愿孤老山林让一家酒店救济,也不与高官豪门往来。“据记载,他对汴京一直资助他一家的上流酒店的老板说:‘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失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6]由于他的这种气质,他的画给人一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感觉。北宋苏轼所作的《枯木怪石图》表现枯树蟠曲虬错,怪石如螺状,不计形象妍媸,从作品中传达出一种草率,荒寒的景象,有一种清冷消散,萧条澹泊的孤寂之意。苏轼的一生都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官场的险恶,让他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一住就是四年。第二次被贬到惠州和儋州,直到65岁才被赦免北归。因此,苏轼在体会人生的不幸的同时,他借助于诗画表达内心的情感波澜,也是这种人生的逆境成就了他在诗画上的辉煌。
  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充分表达了他精湛的“折带皴”技术,极富特色的“三段式“构图,使作品产生一种“披图惨不乐,日暮眇余思”的心境,和荒疏俏拔的审美理想,常常引起后世文人士大夫审美上的强烈共鸣。倪瓒的画有大片的留白,所以,他的画显得疏秀空灵,意境深远;“寒荒”之气扑面而来。他一般不画远景,压低中景,致使画面气息空矿、萧远。他的《秋林野兴图》和《松林亭子图》都是如此。倪瓒在年轻时生活比较安逸,到中年时他开始参禅论道;开始研修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7]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高士”。到了晚年,他的出世思想越来越强烈,便卖去家产,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生活,想去摆脱世事对他的干扰,此后,遁入空迹,就这样生活了20余年,在此期间也不免“览时多评论,白眼视俗物”。[7]往日的富裕生活,现在也只能是“苦行头陀”,也正是在后面的这种生活中,他专心于画事,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用心专研,付出很多的努力。也才能将这种文人画的“荒寒”之意表达于画面。
  被称为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才气出众,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诗书画俱佳,是由文人发展而成的文人画家,因此,他也是明代文人画家的代表,他一生靠卖画为生,过着诗酒潇洒放达的生活;尝尽人间世态炎凉的滋味。他的作品《秋风纨扇图》“描绘美人迟暮之哀伤,以喻世态炎凉,题诗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画取典于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据说,她由纨扇秋风起后被捐弃联想到自己色衰恩驰的结局,便写了一首著名的《怨歌行》又名《团扇》诗,诗中说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卷箧笥中,恩情中道绝’。”[8]词意凄婉,联系到唐寅个人的身世遭遇,此画所表达的感情便非常明确了。一种荒寒的惆怅之美应然而生。
  到了清初,被称为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更将这种“荒寒”的情感表达的出神入化,八大山人,名为朱耷,是明朝后裔,明朝灭亡时,他才十九岁,带着亡国丧家之痛,还要躲避政治迫害。二十三岁便皈依佛门,从此便开始画画,将生活上的艰难,心灵的痛苦都表达于画中,她所画的山水多有荒寒萧索之气,画花鸟虚疏淡泊,冷逸逼人,使其把他的凄凉身世,冷落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如他的《花鸟图册》,其中一幅,“写一小鸟蜷足缩颈立于孤石之上,呈抿嘴凝神之状。”[5]将其孤独的神态,清冷的格调表现的分外明显,从中也表达了他荒寒寂厉、抑郁愤满、忧伤无奈的惆怅之情。
  总之,这些文人画家,大多是仕途跌宕,一生坎坷,都有郁郁不得志或满腹经论,穷困潦倒的共同命运。他们通过诗书画印的结合,将其他们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情感都寄托于书画,他们都追求“平淡天真,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画风,笔墨肆意,不具形似,更是将这种“荒寒”之意表达的出神入化。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陳傳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284页.
  [3]陈刚.文艺美学探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第15页.
  [4]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35.第9页.
  [5]教育部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7.
  [6](英)苏立文.中国山水艺术[M].洪再新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第58—60页.
  [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512页.
  [8]曹英慧.中国文人画的惆怅美[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无印良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简约质朴的理念追求又一次打破了人们对设计的局限认知。该品牌的设计理念带有“无即是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崇尚返璞归真等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的深刻印记,具体表现在品牌的包装设计、材料选择、色彩搭配、文字排版等方面。无印良品作为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应用在现代造物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启发着现代设计者在进行审美创造时,积极寻求精神层面上民族的、国家的新的文化生长点,使作品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比较自然科学论文与语言学论文的摘要,运用主位推进理论研究两个领域摘要的语言和逻辑异同,意在扩大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与比较,验证语言学的自然科学性,同时也为两个领域论文的摘要写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自然科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摘要;主位推进  一、引言  有学者提出语言学因其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应归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我国,语言学属于语言与文学之下的子学科[1]。与文学相比,
期刊
【摘要】:神秘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西方现代艺术倾向,主张表现个人感受、幻象和超自然的幻觉,使创作服从于画家的本能和神秘的愿望,否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最典型的神秘主义画家是法国画家雷东。  【关键词】:神秘主义;梦幻;雷东  (一)雷东绘画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价值观的拜金化,道德观念的松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期刊
【摘要】: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婚姻双方对婚姻的不安全感也在不断攀升,单纯的道德调整已经无法满足当事人对于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帮助,维护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要求,限制忠诚的条件已经从感情发展到了经济权利等方面,赋予夫妻忠诚协议以法律效力是大势所趋,但是至今,对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问题,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关键词】:忠诚;效力;契约;道德;意思自治;自由裁量  一、研究背景及概述
期刊
【摘要】:民众对于空气污染、旅游景点破坏等行为提起的环境诉讼,大多由于“法无明文规定”而被法院驳回,或由于“个人对环境没有排他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而以起诉者败诉而告终。原告资格的确定是环境公益诉讼比较核心的问题之一,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55条和环境保护法58条都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了规定,不具有具体的操作性。本文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试图探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环境
期刊
【摘要】:“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概念源于群体利益对个人利益施加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个人利益为了满足群体利益所作出一定利益的退让与割舍、从而实现群体利益更好地反过来服务于个人利益之目的的长期反复斗争的结果。  【关键词】:公共利益;行政机关;法律保障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公共利益的法律概念没有一个明晰的概述,使得对其概念的厘清与界定成为学界相互讨论的话题,概括
期刊
【摘要】:成立于1967年的巴西玛瑙斯自贸区通过实行特殊的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自贸区之一,本文就通过对巴西玛瑙斯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对中国的自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巴西;玛瑙斯;发展经验  1序言  21世纪初期,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第一梯队的金砖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
期刊
【摘要】:艺术与道德,艺术中的真、善、美以及真善美之间是否统一,是人们谈论艺术与真理之间关系时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本文通过这些关键词进行简要的论述说明,与读者探讨学习。  【关键词】:道德;真善美;统一性  真理与艺术都是极宽泛的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很多,各自不同的人们在讨论真理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时,大都都在围绕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来理解这个复杂的艺术审美现象。艺术作为一种技艺活动与实践活动,同
期刊
【摘要】:西方绘画界在20世纪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但弗洛伊德坚持表现主义绘画,弗洛伊德过着远离喧嚣犹如隐士般的生活,他坚持自己的绘画风格,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关键词】:弗洛伊德;绘画风格;演变  1.早期绘画风格细腻、漠然惊惶  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受到尼德兰绘画传统的影响,色彩是如此的黯淡但却显现着和谐美,笔触细腻,画风细致,画面主要采用薄画法。他的画面总是带着与平面装饰般的
期刊
【摘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成为连接两者的重要桥梁。在这其中,文化翻译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翻译的文化意识也受到更多的重视。翻译之于文化,是一种媒介;而文化之于翻译,是一种推广的手段。本文从文化翻译对文化本身的影响,以及对文化身份的塑造,从文化层次对翻译作用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意识;文化身份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