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足之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笔者想就“整体感知,精点品悟”教学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该教学模式从整体结构入手,分四个步骤掌握。不少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倾向于面面俱到,还常常以大学生的水平来要求中学生,讲得玄而又玄,似乎不玄不足以体现自己的高妙。诚然,一篇文章细致讲起来,要讲的内容确实不少,但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呢?照笔者看来,只要基本掌握四点内容就已足够了。首先用最简洁的句子总结出文章写了什么。概括得越简洁,就理解得越准确。要是用一段话才能归纳,那证明对文章的理解还较为模糊,答题时肯定会出现偏差。其次文章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方式来写的?也就是指文章主要的写作特点。再次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及写作方法好在哪里?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最后文章在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及文章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启发?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将如何模仿运用?
完成第一个步骤,首先要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如果笔者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教学。即不把字、词、句、段、篇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具体内容,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完成以下三个步骤,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心品味。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有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学生自学
学生遵循学习目标,根据学力专心自学。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作单独解答,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读”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以上为自学阶段,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教学阶段。
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结合自学阶段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
讨论交流
让学生互相交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启发点拨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与此同时,教师相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结果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和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总结归纳,使讲解内容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知与旧识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教师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
语文教学手段应该是“语言 普通教具 现代媒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信息辐射教学,增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优良习惯。教师不能固步自封,拒绝高效而有用的东西,还是带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就去上课。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
该教学模式从整体结构入手,分四个步骤掌握。不少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倾向于面面俱到,还常常以大学生的水平来要求中学生,讲得玄而又玄,似乎不玄不足以体现自己的高妙。诚然,一篇文章细致讲起来,要讲的内容确实不少,但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呢?照笔者看来,只要基本掌握四点内容就已足够了。首先用最简洁的句子总结出文章写了什么。概括得越简洁,就理解得越准确。要是用一段话才能归纳,那证明对文章的理解还较为模糊,答题时肯定会出现偏差。其次文章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方式来写的?也就是指文章主要的写作特点。再次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及写作方法好在哪里?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最后文章在词语运用、句子表达、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及文章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启发?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将如何模仿运用?
完成第一个步骤,首先要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如果笔者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教师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教学。即不把字、词、句、段、篇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具体内容,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完成以下三个步骤,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心品味。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有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学生自学
学生遵循学习目标,根据学力专心自学。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作单独解答,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读”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以上为自学阶段,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教学阶段。
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结合自学阶段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
讨论交流
让学生互相交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启发点拨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与此同时,教师相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结果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和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总结归纳,使讲解内容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知与旧识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教师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
语文教学手段应该是“语言 普通教具 现代媒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信息辐射教学,增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优良习惯。教师不能固步自封,拒绝高效而有用的东西,还是带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就去上课。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