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开拓造型的新语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bir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物画領域,现代彩墨与传统水墨有着绝然不同的审美情趣。过去水墨人物画的研究局限于人物形象本身的造型,或写实、或变形,或以多样的笔墨变化,演绎着古人传统的“十八描法”等技法。
  而现代彩墨能适应当代社会背景下承载更复杂的理念和文化意义。同时,水墨的“写意”性在现代彩墨人物画中获得了延续和拓展。放弃一部分对现实的描写,通过结合现当代艺术的观念、表现、抽象等不同手段,在人物画的造型、意境上去拓展更自由、更多元的艺术语言。
  在题材上,现代彩墨在人物画方面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有从当代视角表现社会百态,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与情绪;也有以人文关怀的角度追溯历史,找到契合当今时代的精神共鸣;还有的以彩墨语言将人物形象或高度符号化;或更加理念化,追求现代视觉与古典意趣的反差。当然,现代彩墨观念的开放性,也体现在许多艺术家更开放更多元的自我表达。
  在技法上,现代彩墨的创新是在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生发的,大大拓宽了人物画的表现力,在笔与墨、墨与色、形与形,还有黑白灰等关系上来构成画面。既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也有以当代女性视角,通过描绘人物表现内心自我的探索。既有从民间艺术乃至敦煌笔画等古典资源中开发出的民族色彩语言,也有以色彩与水墨层层积累、反复皴擦的塑造方式……
  总之,现代彩墨人物画创作形式的探索,是超越传统窠臼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创造力的释放,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脱胎于没骨技法,探索光的表现力
  田黎明在彩墨人物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开创出人物画的新境界,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笔墨语言的演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利用轻淡的彩墨水渍效果,大幅度地革新了中国画的语言方式和视觉系统,将中国画的文化根性贯注于鲜明的现代图式之中。
  画中对“气”与“ 光”的结合具有独创性,这是田黎明艺术具体的切入点。他在游泳时“发现了水中的光斑和逆光下的物体的‘影像’”,由此触动了新的表现欲望。在水滴与墨点晕化时呈现出的斑点中又发现了用水墨技法表达光感的可能性,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他的创新从没骨法中来,又有别于传统。为了达到以色入画的目标,田黎明研究了围墨画法、融染画法、连体画法、阴阳画法等一系列画法,才最终把自然中的生命之光捕捉到画面上,变成浸染了性情与情感的光之形象。
  线与色的梦幻境界
  旅美艺术家丁绍光的现代绘画不是基于传统人物画的线性变革,而是以直接切入现代绘画的方式,来重塑东方人物画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往往先用铅笔或毛笔在高丽纸上勾线,然后再施以丰富绚烂的重彩。其线条纵横交织、繁密多变,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格局和人物形象,结合丰富多变的色彩,形成线面结合、彩墨融汇的现代面貌。丁绍光作品的装饰性和形式美不言而喻,这也成为吸引视觉的重要方面。但是他在绘画语言和形式上,都远远超离了装饰性层面,而进入了文化境界的表达。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无论是形式还是造型,无论是情态还是意境,都体现出对中西艺术的高度提炼和整合,为人们展现出一个线与色的梦幻境界。丁绍光以其独具面貌的现代彩墨绘画,在数十年来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之一。
  画出写意的现代性
  石齐的画既有汉画的雄浑洗练,又有唐代敦煌壁画的辉煌多彩;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变幻错杂,又有印象绘画的光色斑驳,在现代彩墨画的语言拓展、图式建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石齐以写实与写意的融合而名重画坛。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他走出了写实的格局,将五彩斑斓的色彩与新颖的绘画形式引入了人物画。由此,他的创作获得了一种新的自由。数十年来,他不断地进行着中国画现代性和彩墨语汇的探索,作品面貌多样,手法多变,体现出极强的创造力。他的画充满激情,兴致所至,往往用板刷来铺排酣畅淋漓的彩墨,看似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但是色彩和色墨关系、形式语言的节奏韵律,却又体现出非常理性的节制,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以女性视角传达细腻情感
  王彦萍主张以彩代墨,以色彩构成画面,其次才是图式的切割和经营。其《新屏风系列》曾经引起画界的关注。她用分割、分离、分组等办法将各种色彩并置,并在色彩的构成关系上下足了功夫。这样一来,便大大地强化了彩墨的表现性,改变了“水墨为上”的传统思路。另外,她还善于渲染,延续了由浓彩逐渐到淡彩的演变思路。
  王彦萍的色彩是自我的、心性的,她在最近的采访中说,“因为对色彩有偏好,水墨中溶入了越来越多的色彩,甚至以色当墨、运用色的干湿浓淡,色的装饰规律,也因心性的引领渐渐追求色彩的纯静”。纯净,这自然出自女性的追求,也贴近了中国雅文化中的一格。而从绚烂的色彩中获得,却是不寻常的思维。
其他文献
“Telephone give a deal online,5500万,最后一次,55 million well done 8607!”早前春拍大战,一段关于明末清初黄花梨麒麟纹圈背交椅(6597.6万港元成交,晋身最贵交椅)成交时刻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一起出圈的还有此场执槌的拍卖师陈良玲。  拍卖台上,她身着一袭旗袍,端庄优雅,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纯正英语,游刃有余,不疾不徐,举手投足尽显东方女性的
期刊
1998年,美国雕塑家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迎来了一生的高光时刻。那年,他的中国古代藏石在哈佛大学美术馆公开展出,震惊北美艺术界。同时,由哈佛大学专家Robert D.Mowry编著的展览图录《Worlds within Worlds》也大获成功,开启了西方艺术学者对中国赏石的深入研究,尔后这批明星展品更在欧美各大著名博物馆开始了全球巡展。  未曾想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展览
期刊
近些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推进,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的实验水墨也逐渐从边缘走向焦点,一度成为当下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对象。  实验水墨产生于“85新潮”的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实验水墨开始出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艺术机构举办的学术性大展中,学术成果被广泛借鉴。前些年,由于学术定位上的模糊和作品面貌的复杂,使得市场和藏家对于实验水墨作品的兴趣变得十分谨慎。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充满矛盾
期刊
今季春拍,区块链数字艺术、NFT加密艺术似乎有种在内地市场遍地开花的节奏。中国嘉德、永乐拍卖、敬华拍卖等多家拍卖行纷纷推出区块链·数字艺术专场拍卖或上拍NFT艺术作品。  在国外区块链数字艺术已经大热的整体环境下,可以看到国内部分机构也在跃跃欲试,也小有成效,如中国嘉德当代艺术夜场首次上拍的NFT作品宋婷《牡丹亭Rêve之标目蝶恋花—信息科技穿透了“我”》以66.7万成交;永乐推出的国内首场线下区
期刊
如今,民间文物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收藏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文物艺术品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真伪鉴别、估值等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乱象重生,已日益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具有权威鉴定能力的国有机构和专家禁止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市场中自发形成的各类鉴定机构良莠不齐,可信度不高。这又导致了两大问题:一是民间收藏者苦于藏品的真伪找不到权威的鉴定,导致缺口很大;二是缺乏权威、可信度高的
期刊
6月中旬的“周杰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苏富比又立马放出消息:今年10月于香港举行的现代艺术拍卖会将邀请著名导演王家卫联袂呈现。  那么,一直以精英气质示人的拍卖行,频频找明星“带货”,又为哪般?瞄准青年收藏群体,还是市场资本的欲望使然?  “明星带货”式拍卖不是个例  拍卖行找明星“带货”艺术品并不是最近的个例,早在2013年、2014年国际拍卖行就已经操作过了。2013年
期刊
花鳥画是国画中的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特定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意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鸟画的表达边界不断拓展,在现代彩墨领域,艺术家以新的文化思维,为花鸟画注入了新理念,从审美情趣、视觉形式到思想感情都走进了新的空间。  总体而言,现代彩墨在花鸟画上,走出了折枝花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传统格局,以现代观念、彩墨语言,形成了新的表现符号。无论造型方式、画面构成都与传统
期刊
本期杂志我们将关注焦点转向了“现代彩墨”。对于学术界来说,它还是个不太成熟的概念,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但如果从近年收藏、拍卖市场的角度来看,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这类作品会成为近些年市场的新热点?说到此就不得不提中国当代艺术的百多年征程。19世纪以来,雄踞于世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受到来自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与侵凌,并在中西全面接触中节节退败。这其中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对峙,民族文化
期刊
回溯中国画在近代以来的发展,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代代有志之士勇于求变, 在中国画发展上各自作出适应时代的回应。总体来看,可以发现三条不同的方向:第一,是以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沿着文人画的脉络发展而来,在传统绘画系统中生发,演绎笔墨当随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第二,是从西方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改良中国画的“改良派”。这又一分为二,其中,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主张以
期刊
东瀛赏梅,论者以奈良梅溪的月濑为最胜。江户时代大儒斋藤拙堂就认为,天下只有广东罗浮的梅村,可以与月濑相抗衡。其他如“杭之孤山,境盖幽,花则寥寥;苏之邓尉,花颇多,地则热闹”。此固一家之言,实则斋藤未曾来华。  我到过奈良,却与月濑缘悭。其实近距广州百里的罗浮也未能一至。昔年买到斋藤拙堂的《月濑记胜》,曾日夕披赏,聊作卧游。日人刻书颇精雅,似乎舍得下大本钱。《月濑记胜》通篇写刻,字体点划勾连转折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