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徐志兴见面之前,就已经听闻,这位71岁高龄的老先生,能背诵《金刚经》全文。实际上,当见到徐志兴本人,你不会再讶异五千多字的《金刚经》是如何能被他完整背诵,孔、孟、老、庄四大圣贤的著作他亦了然于心。因为,徐志兴一直在用自己的修行实践着真善美的艺术真境,以传统的书画方式体悟着宇宙人生的真谛。他出身书画世家,自幼随舅父、著名画家萧龙士学习书画,后又拜师李苦禅、许麟庐、王铸九诸家门下。
徐志兴擅长写意画。何为写意画?徐志兴说现在某些人对写意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管自然的规律,也不管艺术的规律,好像这就是写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画家的‘意’要和大自然相体合,和大自然的规律相体合,和‘道’相体合;既要‘合于天造’,又要‘厌于人意’。”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徐志兴从老庄、《易经》借鉴的“道”,于生活中的领悟则丰富了他的“技”,深化了他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感受。徐志兴的写意人生淡泊、平和而自在。
无我境界
原本这是一间狭小拥挤的房间,不足一米长方木桌被整理干净,铺上画毡宣纸,徐志兴提笔蘸墨的瞬间,凝神贯注,物我两忘,他仿佛进入了一种“遗去机巧,意冥玄化”的境界。身处闹市繁华一角,徐志兴的笔下却悠悠地出现了翠枝嫩叶,憨态小鸟。
这种得心应手的挥毫驰墨,徐志兴总结为:“从必然而进入自由,从认知而进入创造。因为画家必须首先以万物为师,以造化为师,在熟察体合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识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中得心源,挥笔落墨,方能写其意,传其神,畅其气,图其境。”
传统文化给予徐志兴无限的灵感和养分。比如禅宗,徐志兴的解读是,在禅里,没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没有过去与未来,永远是现在第一人称的“我”。只要自悟“本心”,人人都可以成佛;“达摩不是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要求人们体认自心,尊重自我。“唯我”非妄自尊大之意,而是指真情至性的天下为公的大我,是不被小我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佛心。此心与天地之心相融,慧眼独具,妙识万物,诸法创化,皆在自身。《景德传灯录》上说得好:“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禅不受一切教条法规所限,其追求的是一种“无法”境界。这种豪放、自由、活泼、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创造精神直接陶然着自隋唐以来数以万计的书画家们。
徐志兴亦坦言,书画家既然作为现实中人,往往就会因物役情累、在创作中无法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作品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平庸的层次。如何摈除心垢呢?徐志兴从庄子的书中找到了答案—‘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认为人对物的态度应该是‘物物’,即驾御物、支配物,而不是‘物于物’,为其所役”,书画之外的徐志兴,便是以此态度面对生活。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撇开物质生活,难道就没有不顺不和的情况发生吗?”面对记者的追问,徐志兴微笑,“当然也有。但只要你能看破放下,你的心是平和的包容的,很快就能安静下来,进入无我境界。”
无我的境界却又不代表放弃对艺术美的创造,徐志兴强调,书画家们在对自然的师法、遵从与顺应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自然的取舍、调整和人化,真正的艺术美的创造,是造化与心源相碰撞、相协调的结果。“取舍不由人,又由人。这是你可以做选择的事情。进入规矩,再从规则中走出来。合规律而又合目的,一切皆在你的心。”
徐志兴擅长写意画。何为写意画?徐志兴说现在某些人对写意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管自然的规律,也不管艺术的规律,好像这就是写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画家的‘意’要和大自然相体合,和大自然的规律相体合,和‘道’相体合;既要‘合于天造’,又要‘厌于人意’。”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徐志兴从老庄、《易经》借鉴的“道”,于生活中的领悟则丰富了他的“技”,深化了他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感受。徐志兴的写意人生淡泊、平和而自在。
无我境界
原本这是一间狭小拥挤的房间,不足一米长方木桌被整理干净,铺上画毡宣纸,徐志兴提笔蘸墨的瞬间,凝神贯注,物我两忘,他仿佛进入了一种“遗去机巧,意冥玄化”的境界。身处闹市繁华一角,徐志兴的笔下却悠悠地出现了翠枝嫩叶,憨态小鸟。
这种得心应手的挥毫驰墨,徐志兴总结为:“从必然而进入自由,从认知而进入创造。因为画家必须首先以万物为师,以造化为师,在熟察体合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识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中得心源,挥笔落墨,方能写其意,传其神,畅其气,图其境。”
传统文化给予徐志兴无限的灵感和养分。比如禅宗,徐志兴的解读是,在禅里,没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没有过去与未来,永远是现在第一人称的“我”。只要自悟“本心”,人人都可以成佛;“达摩不是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要求人们体认自心,尊重自我。“唯我”非妄自尊大之意,而是指真情至性的天下为公的大我,是不被小我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佛心。此心与天地之心相融,慧眼独具,妙识万物,诸法创化,皆在自身。《景德传灯录》上说得好:“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禅不受一切教条法规所限,其追求的是一种“无法”境界。这种豪放、自由、活泼、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创造精神直接陶然着自隋唐以来数以万计的书画家们。
徐志兴亦坦言,书画家既然作为现实中人,往往就会因物役情累、在创作中无法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作品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平庸的层次。如何摈除心垢呢?徐志兴从庄子的书中找到了答案—‘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认为人对物的态度应该是‘物物’,即驾御物、支配物,而不是‘物于物’,为其所役”,书画之外的徐志兴,便是以此态度面对生活。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撇开物质生活,难道就没有不顺不和的情况发生吗?”面对记者的追问,徐志兴微笑,“当然也有。但只要你能看破放下,你的心是平和的包容的,很快就能安静下来,进入无我境界。”
无我的境界却又不代表放弃对艺术美的创造,徐志兴强调,书画家们在对自然的师法、遵从与顺应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自然的取舍、调整和人化,真正的艺术美的创造,是造化与心源相碰撞、相协调的结果。“取舍不由人,又由人。这是你可以做选择的事情。进入规矩,再从规则中走出来。合规律而又合目的,一切皆在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