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年龄尚小,积累的知识不多,生活经验欠缺,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差。而小学数学课程是未来相关数学课程的基础阶段,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初始正规的计算,带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规律,领略数学天地的神奇与奥秘。对小学生来讲,这将是一片崭新的学习天地,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这也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和老师们都将从头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本篇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二、 采取趣味教学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一) 学习有趣味的数学
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配插圖、照片、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我们可以用插图给抽象的数学内容添上美丽、有趣的画面或场景,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给抽象的数学内容加上动人的情节。我们还要有意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要有意利用具体事例,如,不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知道三角形两上角的度数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等,展示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 在“玩”中学习数学
我们不仅要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尽量趣味化,还要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对口令等。可以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如让学生摆摆、画画、剪剪、量量、折折、拼拼,动手做实验,搞制作,等等。可以根据儿童好胜的心理,开展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组织摘苹果、夺红旗比赛等,还可以把电视节目中能激发观众兴趣的热情的活动形式巧妙地运用到数学课堂里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三)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个。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个。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到:2 2 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三、 着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可观察性、易变性、可培养性、推测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且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 扎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
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意义,使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三)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着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创设趣味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学生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吕明银,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牛庄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初始正规的计算,带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规律,领略数学天地的神奇与奥秘。对小学生来讲,这将是一片崭新的学习天地,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这也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学生和老师们都将从头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本篇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二、 采取趣味教学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一) 学习有趣味的数学
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配插圖、照片、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我们可以用插图给抽象的数学内容添上美丽、有趣的画面或场景,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给抽象的数学内容加上动人的情节。我们还要有意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要有意利用具体事例,如,不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知道三角形两上角的度数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等,展示数学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 在“玩”中学习数学
我们不仅要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尽量趣味化,还要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对口令等。可以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如让学生摆摆、画画、剪剪、量量、折折、拼拼,动手做实验,搞制作,等等。可以根据儿童好胜的心理,开展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组织摘苹果、夺红旗比赛等,还可以把电视节目中能激发观众兴趣的热情的活动形式巧妙地运用到数学课堂里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三)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
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体现具有趣味性,这在新教材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要深挖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出有趣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个。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个。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到:2 2 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三、 着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可观察性、易变性、可培养性、推测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且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 扎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
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意义,使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三)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着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创设趣味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学生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吕明银,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牛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