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经常提到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能独立思考的人来说,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的创造力,首先就表现在他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上。创造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向性。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某一方面的能力。
1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这种思维无一定的范围,是一种不守陈规,标新立异,从多侧面探索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地理学科的新观念、新概念、新方法多来源于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得因素,指导学生练习,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印度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内容,学生计算印度耕地面积、人均面积,再与中国耕地面积、人均面积进行比较,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之间的关系,各国的优劣情况,如何解决矛盾。学生各抒己见,用彩图说明印度的雨季和旱季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保障养活13亿人口,印度不实行计划生育,又有水、旱灾害,生活比我国穷。学生观点有片面性与知识的局限性,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也有标新立异,有的甚至错误。如“印度在2050年人中将达16亿,超过中国人口,而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学生立刻回答:“为什么中国第一人口大国要让给印度,我们也可以死劲生,多生一些人。”话音未落,立刻遭到同学反驳,学生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联系当前世界的热点形势,让学生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的北约攻打科索沃地区,其目的是什么?美国攻打阿富汗,试分析其野心是什么?克什米尔地区是谁播下仇恨的种子,让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兄弟打得焦头烂额?21世纪全球将会为水而战,试分析会在哪些国家发生?类似这些题目的答案超出了课本知识,需要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去分析,去探索。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问题要抓到实处
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他的勇气;对好问而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显露过程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从真实的地理课出发,展示地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过程中地理学问题背景的演化、大量的地理学家的精彩事例,阐明重大地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把学生引向设疑——质疑——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中去,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思想始终沉浸在好奇之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精神。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精髓。
总之,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要求学校必须培养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探究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索和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坚信,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问题探索式教学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正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言,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1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这种思维无一定的范围,是一种不守陈规,标新立异,从多侧面探索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地理学科的新观念、新概念、新方法多来源于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得因素,指导学生练习,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印度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内容,学生计算印度耕地面积、人均面积,再与中国耕地面积、人均面积进行比较,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之间的关系,各国的优劣情况,如何解决矛盾。学生各抒己见,用彩图说明印度的雨季和旱季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保障养活13亿人口,印度不实行计划生育,又有水、旱灾害,生活比我国穷。学生观点有片面性与知识的局限性,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也有标新立异,有的甚至错误。如“印度在2050年人中将达16亿,超过中国人口,而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学生立刻回答:“为什么中国第一人口大国要让给印度,我们也可以死劲生,多生一些人。”话音未落,立刻遭到同学反驳,学生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联系当前世界的热点形势,让学生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的北约攻打科索沃地区,其目的是什么?美国攻打阿富汗,试分析其野心是什么?克什米尔地区是谁播下仇恨的种子,让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兄弟打得焦头烂额?21世纪全球将会为水而战,试分析会在哪些国家发生?类似这些题目的答案超出了课本知识,需要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去分析,去探索。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问题要抓到实处
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他的勇气;对好问而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显露过程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从真实的地理课出发,展示地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过程中地理学问题背景的演化、大量的地理学家的精彩事例,阐明重大地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把学生引向设疑——质疑——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中去,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思想始终沉浸在好奇之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精神。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精髓。
总之,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要求学校必须培养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探究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索和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坚信,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问题探索式教学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正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言,科学的第一特征,就是“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