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观念应该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愉悦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主动性;学习空间;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06-01
新课标倡导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以创新为品质,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会学",就要在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是本人在语文课堂里所作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1 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泛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他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春雨》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远出的高山,近出的田野;一棵灰色的桃树和青绿色的柳树。课刚一开始,我播放了《春雨沙沙》这首儿歌,并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师引导说:"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春天图美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美。"教师引导说:"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春姑娘带进我们的教室。同学们一起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好吗?"接着请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 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讨论,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学好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更是让学生可以真正以自己的已有的知识来重新解读知识的过程。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抒发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讨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能参与课堂,开阔了思路,也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扩充,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让他们亲自去寻找答案再来解答。
例如我教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我吩咐同学们分组坐,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我发给他们每组一张纸,要他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得出解决的办法。由小组长汇报。这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自然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3 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对象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例如,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画下来"等方式,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这就是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还是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我们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不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来强硬地替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
5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观念应该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5.1 教学必须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如果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等于架空教材,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从导语、问题入手,努力贴切学生生活,调动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设计导语:"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体验吗?"让学生口头谈谈,既训练口语表达,又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给别人快乐和幸福,自己同时获得幸福快乐的爱心世界,从而易于进入课文的意境。
5.2 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我在教授《春》、《桃花源记》、《紫藤萝瀑布》、《芦花荡》、《孔乙己》等课文时,都给学生充分地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根据自身情况质疑,并互相交流解答,学习气氛热烈。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有一个从模仿---变化---到创造的过程,教师在阅读中同时穿插各种小练笔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例如对《皇帝的新装》续写;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改写成诗歌;学习《理想》后,仿照课文中的比喻句再造几个;学习《看云识天气》后,自己试着用排比句描写云彩的美丽景象;《山中访友》仿写拟人句等等。这些练笔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丰富了语言,培养了想象力,能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走上学习创造之路。
5.3 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学习潜质的培养,而且语文教学最具活动潜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使语文灵动起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绍会,"谈人生"诗歌朗诵会,"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课。这些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陶冶了文学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愉悦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主动性;学习空间;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06-01
新课标倡导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以创新为品质,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会学",就要在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是本人在语文课堂里所作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1 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泛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他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春雨》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远出的高山,近出的田野;一棵灰色的桃树和青绿色的柳树。课刚一开始,我播放了《春雨沙沙》这首儿歌,并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师引导说:"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春天图美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美。"教师引导说:"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春姑娘带进我们的教室。同学们一起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好吗?"接着请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 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讨论,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学好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更是让学生可以真正以自己的已有的知识来重新解读知识的过程。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抒发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讨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能参与课堂,开阔了思路,也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扩充,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让他们亲自去寻找答案再来解答。
例如我教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我吩咐同学们分组坐,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我发给他们每组一张纸,要他们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得出解决的办法。由小组长汇报。这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从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自然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3 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对象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例如,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画下来"等方式,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这就是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还是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我们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不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来强硬地替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
5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观念应该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5.1 教学必须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如果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等于架空教材,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从导语、问题入手,努力贴切学生生活,调动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设计导语:"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体验吗?"让学生口头谈谈,既训练口语表达,又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给别人快乐和幸福,自己同时获得幸福快乐的爱心世界,从而易于进入课文的意境。
5.2 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教学中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我在教授《春》、《桃花源记》、《紫藤萝瀑布》、《芦花荡》、《孔乙己》等课文时,都给学生充分地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根据自身情况质疑,并互相交流解答,学习气氛热烈。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有一个从模仿---变化---到创造的过程,教师在阅读中同时穿插各种小练笔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例如对《皇帝的新装》续写;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改写成诗歌;学习《理想》后,仿照课文中的比喻句再造几个;学习《看云识天气》后,自己试着用排比句描写云彩的美丽景象;《山中访友》仿写拟人句等等。这些练笔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丰富了语言,培养了想象力,能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走上学习创造之路。
5.3 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学习潜质的培养,而且语文教学最具活动潜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使语文灵动起来。在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我就是我"自我介绍会,"谈人生"诗歌朗诵会,"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课。这些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陶冶了文学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愉悦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