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以来,《九色鹿》被多家小语教材选入,成为小语教材经典选文之一。苏教版在改变过程中,无论从语言文字上还是从情节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意并适当调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九色鹿》; 教材改编; 课堂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0-01
《九色鹿》主要讲述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落水的调达,而调达事后见利忘义出卖九色鹿的故事。其情节简单,寓意显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较为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学习。新世纪以来,被多家小语教材选入,成为小语教材经典选文之一。不过,现教材(苏教版)所呈现的《九色鹿》文本,颇值得推敲。课文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正确运用语言的范本,若存有问题,对低年级阶段、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乃至危害。因而特撰此文,与编者商榷,使教者知之。
1苏教版小语《九色鹿》问题质疑
质疑1.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就“漂亮极了”呢?试想,如果人们突然见到一只“双角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的鹿,第一反应是是漂亮吗?心理研究表明,“安全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①。也就是说,当这种超出人们寻常经验的物种出现时,人类第一反应应是戒备、惊异或惊奇,而不是漂亮,审美活动则是在人类确保某物种对自身足够安全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这句话显然有违认知规律,即使文学作品,也不应出现。
质疑2.大家称它为九色鹿。(第一自然段)
由这句话可以得知:“九色鹿”是当时很多人口中言说的对象,进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一定有许多人亲眼见过或听说过“九色鹿”。也就是说与“九色鹿”有关的信息在故事语境中是广为传播的。可是从下文来看,却并非如此。通读文章,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九色鹿”信息的传播是阻断性的。九色鹿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即使自己拯救了别人的性命、有大恩于别人,也设法阻止人们泄露它的任何信息,“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行踪,就是知恩图报了”(第四自然段)。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性,从九色鹿故事本身来看,又是故事情节得以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假如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故事就难以继续推进,或者发展成为另外一种故事模式。例如,如果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那么掌握着国家权力、信息来源十分广泛王妃根本就用不着“梦见”九色鹿,国王也根本不用重金悬赏知情者,告密的人也就不一定是调达,从而也就形不成“恩将仇报”的民间故事叙述模式。所以,“大家称它为九色鹿”这句话,明摆着前后矛盾。
质疑3.国王捉放九色鹿情节。(第八、九然段)
文章情节显示,王妃因贪图美丽,“缠着”国王捕捉九色鹿,国王不惜动用大量财力、人力去捕捉九色鹿,可见国王对于王妃的“指令”极其重视。国王为什么这么重视或听从王妃的“指令”呢?是源于对美色的贪恋,还是对妻子的真爱?文本没有交代,无从得知。但无论怎样,其行为表明,王妃的是促使国王行动的非常重要动因。但结果却是,九色鹿三言两语,国王就豁然省悟,处分调达,释放九色鹿,“王妃”不见了踪影。那么,国王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王妃又是如何反应的?两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和冲突?文本本身缺乏必要的交代,导致这种转变太过突兀,缺乏艺术性,导致这个故事类同政治性说教。
2《九色鹿》原始文本与教材文本比照
众所周知,教科书编者在选择课文时,很少原文照搬。他们要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学校的教学目的,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标准,从原始文本中筛选出适合的教学价值,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需要、学习经验进行改编,然后置其于“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之中,转变成“教学材料”,使其成为一定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九色鹿》在被选入教材之时,也同样历经了这一过程。因而,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上述问题的症因,则需要与原始文本进行比照。
2.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2.1.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九色鹿》出自佛教本生故事。所谓佛教本生故事,即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古代印度相信轮回转生。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他还没有跳出轮回中,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菩萨过去转生500多次,最后才得以成佛。本生故事就是如来佛降生前为菩萨时的种种轮回因缘。
九色鹿故事最早出于印度,后随佛教东移传播到中国,有关研究表明,其文字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如三国时代康僧会用古汉语翻译的《六度集经》②;其壁画传播可追溯到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如甘肃敦煌莫高窟257洞内的壁画《九色鹿经图》③。从这里可以看出,九色鹿故事最早应是作为佛经文本传入中国的,壁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艺人的再加工和创作。而现在读者所常见的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则是后人对佛经文本的翻译或对壁画故事的再加工和创造。因而可以说,佛经文本是保留故事本来面貌的最好文本。
2.1.2《九色鹿》佛经本生故事内涵。 根据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的《佛说九色鹿经》,这个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化身为九色鹿修炼的故事。其中每个人物都有佛教独特的所指。如,九色鹿就是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一个化身;王妃则是孙陀利,是佛的九难之一,她世世跟释迦牟尼作对;溺水人调达则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以前想自立为佛,跟释迦牟尼争夺,也是每世都跟释迦牟尼作对;国王是悦头檀,是释迦牟尼的父亲;而那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乌鸦则是阿难,即二世佛祖。
当然,佛教的解释尤其独特的用意,其中不乏牵强附会。这些故事,“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古印度人民创造的寓言、童话等小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古代国王们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就利用它,加以改造,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百姓。各教派也看准了这一点,也都是利用它来宣传自己的教义”④。佛教徒为了把释迦牟尼说的神圣伟大,就把这些优美的故事编纂附会到了释迦牟尼的前世身上。其实,九色鹿故事就是为了揭示、谴责人类忘恩负义的行为。
2.2苏教版小语教材《九色鹿》。 苏教版《九色鹿》依据何种版本,教材编者没有交代。不过从苏教版《九色鹿》文字表述推测,极有可能是依据现代白话版的。如关于“九色鹿漂亮”的描述,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多有这一细节:
这只九色鹿是菩萨的转身。它有九中颜色,鲜艳无比;它的角洁白如雪,非常美丽。
(《佛经精华故事大观——佛本生故事》 王登云,肖识剑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水草丰茂的恒河边,憩息着一只毛具九色的鹿。她不仅具有锦缎一样鲜艳的毛色和洁白如雪的美丽的鹿角……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倪怡中编著,学苑出版社,1997年)
与苏教版稍有不同的是,这两个版本有关九色鹿漂亮的细节描写只是针对“鹿角”,而非全身。
2.3苏教版与佛经文本比照。 佛经文本关于“九色鹿漂亮”和“大家都称它九色鹿”,是怎样交代的呢?笔者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并没有发现这两处交代,佛经文本原文如下:
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
那么,有关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佛经文本又如何呢?笔者也摘录了有关文字:
2.3.1尔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托病不起。王问夫人言:“何以不起?”夫人答言:“昨夜梦见非常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衣裘、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当死矣。”
2.3.2鹿方惊起,四顾望视,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鹿即言:“莫射杀我,假我须臾,我有恩于国。”王问:“有何恩?”“我曾活王国中一人。”即长跪,重问王:“谁道我在此?”王言:“车边癞面人也。”
2.3.3王闻鹿言,有惭愧色:“我民无义。”王即三教其民:“奈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九色鹿》; 教材改编; 课堂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0-01
《九色鹿》主要讲述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落水的调达,而调达事后见利忘义出卖九色鹿的故事。其情节简单,寓意显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较为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学习。新世纪以来,被多家小语教材选入,成为小语教材经典选文之一。不过,现教材(苏教版)所呈现的《九色鹿》文本,颇值得推敲。课文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正确运用语言的范本,若存有问题,对低年级阶段、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乃至危害。因而特撰此文,与编者商榷,使教者知之。
1苏教版小语《九色鹿》问题质疑
质疑1.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就“漂亮极了”呢?试想,如果人们突然见到一只“双角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的鹿,第一反应是是漂亮吗?心理研究表明,“安全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①。也就是说,当这种超出人们寻常经验的物种出现时,人类第一反应应是戒备、惊异或惊奇,而不是漂亮,审美活动则是在人类确保某物种对自身足够安全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这句话显然有违认知规律,即使文学作品,也不应出现。
质疑2.大家称它为九色鹿。(第一自然段)
由这句话可以得知:“九色鹿”是当时很多人口中言说的对象,进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一定有许多人亲眼见过或听说过“九色鹿”。也就是说与“九色鹿”有关的信息在故事语境中是广为传播的。可是从下文来看,却并非如此。通读文章,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九色鹿”信息的传播是阻断性的。九色鹿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即使自己拯救了别人的性命、有大恩于别人,也设法阻止人们泄露它的任何信息,“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行踪,就是知恩图报了”(第四自然段)。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性,从九色鹿故事本身来看,又是故事情节得以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假如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故事就难以继续推进,或者发展成为另外一种故事模式。例如,如果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那么掌握着国家权力、信息来源十分广泛王妃根本就用不着“梦见”九色鹿,国王也根本不用重金悬赏知情者,告密的人也就不一定是调达,从而也就形不成“恩将仇报”的民间故事叙述模式。所以,“大家称它为九色鹿”这句话,明摆着前后矛盾。
质疑3.国王捉放九色鹿情节。(第八、九然段)
文章情节显示,王妃因贪图美丽,“缠着”国王捕捉九色鹿,国王不惜动用大量财力、人力去捕捉九色鹿,可见国王对于王妃的“指令”极其重视。国王为什么这么重视或听从王妃的“指令”呢?是源于对美色的贪恋,还是对妻子的真爱?文本没有交代,无从得知。但无论怎样,其行为表明,王妃的是促使国王行动的非常重要动因。但结果却是,九色鹿三言两语,国王就豁然省悟,处分调达,释放九色鹿,“王妃”不见了踪影。那么,国王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王妃又是如何反应的?两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和冲突?文本本身缺乏必要的交代,导致这种转变太过突兀,缺乏艺术性,导致这个故事类同政治性说教。
2《九色鹿》原始文本与教材文本比照
众所周知,教科书编者在选择课文时,很少原文照搬。他们要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学校的教学目的,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标准,从原始文本中筛选出适合的教学价值,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需要、学习经验进行改编,然后置其于“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之中,转变成“教学材料”,使其成为一定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九色鹿》在被选入教材之时,也同样历经了这一过程。因而,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上述问题的症因,则需要与原始文本进行比照。
2.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2.1.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九色鹿》出自佛教本生故事。所谓佛教本生故事,即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古代印度相信轮回转生。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他还没有跳出轮回中,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菩萨过去转生500多次,最后才得以成佛。本生故事就是如来佛降生前为菩萨时的种种轮回因缘。
九色鹿故事最早出于印度,后随佛教东移传播到中国,有关研究表明,其文字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如三国时代康僧会用古汉语翻译的《六度集经》②;其壁画传播可追溯到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如甘肃敦煌莫高窟257洞内的壁画《九色鹿经图》③。从这里可以看出,九色鹿故事最早应是作为佛经文本传入中国的,壁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艺人的再加工和创作。而现在读者所常见的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则是后人对佛经文本的翻译或对壁画故事的再加工和创造。因而可以说,佛经文本是保留故事本来面貌的最好文本。
2.1.2《九色鹿》佛经本生故事内涵。 根据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的《佛说九色鹿经》,这个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化身为九色鹿修炼的故事。其中每个人物都有佛教独特的所指。如,九色鹿就是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一个化身;王妃则是孙陀利,是佛的九难之一,她世世跟释迦牟尼作对;溺水人调达则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以前想自立为佛,跟释迦牟尼争夺,也是每世都跟释迦牟尼作对;国王是悦头檀,是释迦牟尼的父亲;而那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乌鸦则是阿难,即二世佛祖。
当然,佛教的解释尤其独特的用意,其中不乏牵强附会。这些故事,“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古印度人民创造的寓言、童话等小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古代国王们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就利用它,加以改造,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百姓。各教派也看准了这一点,也都是利用它来宣传自己的教义”④。佛教徒为了把释迦牟尼说的神圣伟大,就把这些优美的故事编纂附会到了释迦牟尼的前世身上。其实,九色鹿故事就是为了揭示、谴责人类忘恩负义的行为。
2.2苏教版小语教材《九色鹿》。 苏教版《九色鹿》依据何种版本,教材编者没有交代。不过从苏教版《九色鹿》文字表述推测,极有可能是依据现代白话版的。如关于“九色鹿漂亮”的描述,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多有这一细节:
这只九色鹿是菩萨的转身。它有九中颜色,鲜艳无比;它的角洁白如雪,非常美丽。
(《佛经精华故事大观——佛本生故事》 王登云,肖识剑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水草丰茂的恒河边,憩息着一只毛具九色的鹿。她不仅具有锦缎一样鲜艳的毛色和洁白如雪的美丽的鹿角……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倪怡中编著,学苑出版社,1997年)
与苏教版稍有不同的是,这两个版本有关九色鹿漂亮的细节描写只是针对“鹿角”,而非全身。
2.3苏教版与佛经文本比照。 佛经文本关于“九色鹿漂亮”和“大家都称它九色鹿”,是怎样交代的呢?笔者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并没有发现这两处交代,佛经文本原文如下:
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
那么,有关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佛经文本又如何呢?笔者也摘录了有关文字:
2.3.1尔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托病不起。王问夫人言:“何以不起?”夫人答言:“昨夜梦见非常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衣裘、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当死矣。”
2.3.2鹿方惊起,四顾望视,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鹿即言:“莫射杀我,假我须臾,我有恩于国。”王问:“有何恩?”“我曾活王国中一人。”即长跪,重问王:“谁道我在此?”王言:“车边癞面人也。”
2.3.3王闻鹿言,有惭愧色:“我民无义。”王即三教其民:“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