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是一只漂亮的、路人皆知的鹿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以来,《九色鹿》被多家小语教材选入,成为小语教材经典选文之一。苏教版在改变过程中,无论从语言文字上还是从情节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意并适当调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九色鹿》; 教材改编; 课堂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0-01
  《九色鹿》主要讲述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落水的调达,而调达事后见利忘义出卖九色鹿的故事。其情节简单,寓意显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较为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学习。新世纪以来,被多家小语教材选入,成为小语教材经典选文之一。不过,现教材(苏教版)所呈现的《九色鹿》文本,颇值得推敲。课文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正确运用语言的范本,若存有问题,对低年级阶段、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乃至危害。因而特撰此文,与编者商榷,使教者知之。
  1苏教版小语《九色鹿》问题质疑
  质疑1.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第一自然段)
  为什么“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就“漂亮极了”呢?试想,如果人们突然见到一只“双角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的鹿,第一反应是是漂亮吗?心理研究表明,“安全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①。也就是说,当这种超出人们寻常经验的物种出现时,人类第一反应应是戒备、惊异或惊奇,而不是漂亮,审美活动则是在人类确保某物种对自身足够安全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这句话显然有违认知规律,即使文学作品,也不应出现。
  质疑2.大家称它为九色鹿。(第一自然段)
  由这句话可以得知:“九色鹿”是当时很多人口中言说的对象,进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一定有许多人亲眼见过或听说过“九色鹿”。也就是说与“九色鹿”有关的信息在故事语境中是广为传播的。可是从下文来看,却并非如此。通读文章,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事实:有关“九色鹿”信息的传播是阻断性的。九色鹿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即使自己拯救了别人的性命、有大恩于别人,也设法阻止人们泄露它的任何信息,“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行踪,就是知恩图报了”(第四自然段)。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性,从九色鹿故事本身来看,又是故事情节得以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假如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故事就难以继续推进,或者发展成为另外一种故事模式。例如,如果没有这种信息传播的阻断,那么掌握着国家权力、信息来源十分广泛王妃根本就用不着“梦见”九色鹿,国王也根本不用重金悬赏知情者,告密的人也就不一定是调达,从而也就形不成“恩将仇报”的民间故事叙述模式。所以,“大家称它为九色鹿”这句话,明摆着前后矛盾。
  质疑3.国王捉放九色鹿情节。(第八、九然段)
  文章情节显示,王妃因贪图美丽,“缠着”国王捕捉九色鹿,国王不惜动用大量财力、人力去捕捉九色鹿,可见国王对于王妃的“指令”极其重视。国王为什么这么重视或听从王妃的“指令”呢?是源于对美色的贪恋,还是对妻子的真爱?文本没有交代,无从得知。但无论怎样,其行为表明,王妃的是促使国王行动的非常重要动因。但结果却是,九色鹿三言两语,国王就豁然省悟,处分调达,释放九色鹿,“王妃”不见了踪影。那么,国王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王妃又是如何反应的?两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和冲突?文本本身缺乏必要的交代,导致这种转变太过突兀,缺乏艺术性,导致这个故事类同政治性说教。
  2《九色鹿》原始文本与教材文本比照
  众所周知,教科书编者在选择课文时,很少原文照搬。他们要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学校的教学目的,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标准,从原始文本中筛选出适合的教学价值,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需要、学习经验进行改编,然后置其于“鉴赏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之中,转变成“教学材料”,使其成为一定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九色鹿》在被选入教材之时,也同样历经了这一过程。因而,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上述问题的症因,则需要与原始文本进行比照。
  2.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2.1.1《九色鹿》原始文本溯源。 《九色鹿》出自佛教本生故事。所谓佛教本生故事,即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古代印度相信轮回转生。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他还没有跳出轮回中,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菩萨过去转生500多次,最后才得以成佛。本生故事就是如来佛降生前为菩萨时的种种轮回因缘。
  九色鹿故事最早出于印度,后随佛教东移传播到中国,有关研究表明,其文字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如三国时代康僧会用古汉语翻译的《六度集经》②;其壁画传播可追溯到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如甘肃敦煌莫高窟257洞内的壁画《九色鹿经图》③。从这里可以看出,九色鹿故事最早应是作为佛经文本传入中国的,壁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艺人的再加工和创作。而现在读者所常见的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则是后人对佛经文本的翻译或对壁画故事的再加工和创造。因而可以说,佛经文本是保留故事本来面貌的最好文本。
  2.1.2《九色鹿》佛经本生故事内涵。 根据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的《佛说九色鹿经》,这个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化身为九色鹿修炼的故事。其中每个人物都有佛教独特的所指。如,九色鹿就是释迦牟尼前世修行的一个化身;王妃则是孙陀利,是佛的九难之一,她世世跟释迦牟尼作对;溺水人调达则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以前想自立为佛,跟释迦牟尼争夺,也是每世都跟释迦牟尼作对;国王是悦头檀,是释迦牟尼的父亲;而那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乌鸦则是阿难,即二世佛祖。
  当然,佛教的解释尤其独特的用意,其中不乏牵强附会。这些故事,“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古印度人民创造的寓言、童话等小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古代国王们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就利用它,加以改造,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和百姓。各教派也看准了这一点,也都是利用它来宣传自己的教义”④。佛教徒为了把释迦牟尼说的神圣伟大,就把这些优美的故事编纂附会到了释迦牟尼的前世身上。其实,九色鹿故事就是为了揭示、谴责人类忘恩负义的行为。
  2.2苏教版小语教材《九色鹿》。 苏教版《九色鹿》依据何种版本,教材编者没有交代。不过从苏教版《九色鹿》文字表述推测,极有可能是依据现代白话版的。如关于“九色鹿漂亮”的描述,白话版九色鹿故事多有这一细节:
  这只九色鹿是菩萨的转身。它有九中颜色,鲜艳无比;它的角洁白如雪,非常美丽。
  (《佛经精华故事大观——佛本生故事》 王登云,肖识剑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水草丰茂的恒河边,憩息着一只毛具九色的鹿。她不仅具有锦缎一样鲜艳的毛色和洁白如雪的美丽的鹿角……
  (《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 倪怡中编著,学苑出版社,1997年)
  与苏教版稍有不同的是,这两个版本有关九色鹿漂亮的细节描写只是针对“鹿角”,而非全身。
  2.3苏教版与佛经文本比照。 佛经文本关于“九色鹿漂亮”和“大家都称它九色鹿”,是怎样交代的呢?笔者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并没有发现这两处交代,佛经文本原文如下:
  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
  那么,有关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佛经文本又如何呢?笔者也摘录了有关文字:
  2.3.1尔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意欲得其皮角,即托病不起。王问夫人言:“何以不起?”夫人答言:“昨夜梦见非常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得其皮作衣裘、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当死矣。”
  2.3.2鹿方惊起,四顾望视,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人引弓欲射之,王告:“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鹿即言:“莫射杀我,假我须臾,我有恩于国。”王问:“有何恩?”“我曾活王国中一人。”即长跪,重问王:“谁道我在此?”王言:“车边癞面人也。”
  2.3.3王闻鹿言,有惭愧色:“我民无义。”王即三教其民:“奈何!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0-0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学生要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积累较为丰富的阅读资源,能正确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和文学素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张扬学生个性,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说真话,表真情;教给学生作文方法,重视作文指导,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心灵如风筝般放飞。  【关键词】激发欲望; 张扬个性; 激发热情; 放飞心灵【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7-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期刊
【摘要】本文就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优秀作文的标准,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等方面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题; 典型事例【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26-01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教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提高作文
期刊
【摘要】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后期词人,诗人。本文以姜夔有关作诗的理论著作《姜白石诗说》为依据,以姜夔的十首七绝《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两首词《暗香》,《书影》为例,分析姜夔诗词互为影响的特点。  【关键词】诗;词;互相影响;隽秀精巧;清空骚雅【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4-01  姜夔是南宋“格律派”词人中的第一大家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发展; 提高; 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3-01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學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而“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探究”,享受“体验”,在“探究”中深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4-01  1背景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和“数学活动”。我在平时上课时常常把这一内容设计成“数学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合作中完成探究活动,掌握知识。特别是在“探索规律”教学中,数学实验非常有效。  2片段  2.1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探究活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价值永恒。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培养能力;实践操作;创新;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5-02  1引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困难不少,但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教法,只要我们善待学生,只要我们做到教育中注意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就不至于感到是那样的难教。三角函数“才”字记忆法充满了这一哲理,我们教师也从中找到一种快乐。  【关键词】“才”字记忆法;数学教学;以生为本;互动【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70-01  1“才”字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