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倡导跨学科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STEM教育是多学科的融合,尤其侧重于教学活动对问题的探讨和实践,锻炼学习者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上,怎样为STEM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以下以六年级下册制作“净水器”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主题分析,融合STEM理念教学
制作“净水器”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我们的家园”中的《保护水资源》一课的主要活动。该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水被污染了吗”是让学生调查了解当地的水体污染情况;活动2:“如何保护水资源”是让学生分析当地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活动3:制作简易净水器,让浊水变清,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本节课的主题主要确定在活动3,该活动具备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接触过水的溶解,知道部分物质可溶于水,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有利于基于STEM 的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展开,使学生在科学探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机融合,分级明确教学目标
STEM 教学强调学科的有机融合,但不管是哪些学科的整合,都必须厘清每一学科目标。制作“净水器”通过结合STEM理念开展的实践主题活动,从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的角度对净水器的结构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制作净水器的过程,需要分解出合适的教学活动作为脚手架,支撑整个案例的研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虽然他们初步明白可以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杂质分离,但是对于使用其它物质吸附杂质就不了解,因此,可以教师预先提供一定的学习帮助。于是,结合教材围绕这个主题,制定了4个领域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主题,制定基于STEM的教学模式
STEM教育是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活动侧重于对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为了将STEM教育深度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使本节课教学真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体现科学的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因此,本节课制定如下基于STEM的实践教学流程(如图)。教学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四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
四、教学实施,有效落实STEM教学
课程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围绕“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的教学活动设计展开。
(一)提出问题——如何把污水变干净
1.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如呈现当地的河水,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垃圾海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水被污染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问题:被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何把它变成干净的饮用水?
2.创设任务,强化学习动机。通过问题提出挑战性任务:制作一个净水装置。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搭建脚手架,便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这个任务,你了解了什么?对于设计制作净水装置,你有什么想法?你需要什么科学知识解决这个任务?不断地提出挑战性任务,强化学习动机。
(二)科学探究——如何去除水中的杂质
教师引导各小组依据“提出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环节对净化水质展开探究。
1.提出假设,激发探究兴趣。制作“净水器”可以通过假设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学生运用先前习得的知识,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假设。如,净水器内只需要有卵石和石英砂,污水过滤后水就变成清水……根据提出的假设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2.搜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净水方法。学生课前通过书籍查阅、上网搜索、访问等方式搜集各种净化水的方法,并了解该方法的效果。如,自然沉淀法:用于去除水中粗大颗粒;过滤法:去除水的细微杂质;吸附法:吸附有气味的物质……最终选择制作“净水器”需要用到的方法。
3.搜集解决问题的工具——材料及用途。根据在制作“净水器”时需要的方法,针对性的查阅本方法中需要准备的主要实验材料,并进一步了解该实验材料的用途。如:纱布与卵石过滤较大物质(不溶物质),石英砂过滤较小物质(不溶物质),活性炭吸附可溶物质(有色有味的物质),蓬松棉吸附最小物质(不溶物质)……
4.探究材料顺序,激活工程思维。小组合作讨论,假设推理制作简易净水器时的材料放置顺序,并进行验证。确定如下的材料顺序:纱布→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學生围绕针对性问题展开学习,学生自主地学习了这些材料的性质,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努力的成效, 在推理探究思考中,促进工程思维的提升。
(三)工程设计——净化水装置的设计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控,辅助学生优选方案或者进一步的拓展功能,并为学生提供必要实验材料,巡视指导与监督。
1.学生动手制作“净水器”。STEM教育的课程设计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生生的多向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学生依据工程设计的思路开展净水装置设计,各小组分别设计不同的净水装置。各小组沿着“明确净水装置——收集和分析信息——设计解决方案——制定标准——构建净水装置原型——迭代优化产品”的思路开展净化水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2.检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净化效果。为测试制作效果,以及进一步优化作品,组织学生观察污水注入简易净水器后,流出来的水是否澄清?如果流出的水不是澄清的,则需要进行设计调整,学生在调整与测试中,寻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断地迭代,不断去改进与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评价交流——作品展示,合理评价
1.作品展示,修正完善。STEM教育的创新力是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创造产品实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现产品问题、分析产品问题和不断改进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核心。“如果……那不是更好吗?”发现产品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想法。“这个东西还可以再改进一下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墨守成规,要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新观点、新设想及新方法。学生据此不断迭代地改进作品。
2.合理评价,提升能力。在 STEM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试卷、课堂观察、进行工程过程观察评价,评价出学生的STEM能力。在制作“净水器”的STEM教学中,采取如下评价。
总之,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四门学科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四个教学环节入手设计“制作净水器”,构建了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活动流程。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将重心转向对科学逻辑的关注,完成了从单一讲授式课堂向追求科学探究性课堂的转变,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主题分析,融合STEM理念教学
制作“净水器”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我们的家园”中的《保护水资源》一课的主要活动。该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水被污染了吗”是让学生调查了解当地的水体污染情况;活动2:“如何保护水资源”是让学生分析当地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活动3:制作简易净水器,让浊水变清,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本节课的主题主要确定在活动3,该活动具备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接触过水的溶解,知道部分物质可溶于水,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有利于基于STEM 的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展开,使学生在科学探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机融合,分级明确教学目标
STEM 教学强调学科的有机融合,但不管是哪些学科的整合,都必须厘清每一学科目标。制作“净水器”通过结合STEM理念开展的实践主题活动,从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的角度对净水器的结构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制作净水器的过程,需要分解出合适的教学活动作为脚手架,支撑整个案例的研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虽然他们初步明白可以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杂质分离,但是对于使用其它物质吸附杂质就不了解,因此,可以教师预先提供一定的学习帮助。于是,结合教材围绕这个主题,制定了4个领域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主题,制定基于STEM的教学模式
STEM教育是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活动侧重于对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为了将STEM教育深度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使本节课教学真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体现科学的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因此,本节课制定如下基于STEM的实践教学流程(如图)。教学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四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
四、教学实施,有效落实STEM教学
课程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围绕“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的教学活动设计展开。
(一)提出问题——如何把污水变干净
1.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如呈现当地的河水,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垃圾海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水被污染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问题:被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何把它变成干净的饮用水?
2.创设任务,强化学习动机。通过问题提出挑战性任务:制作一个净水装置。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搭建脚手架,便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这个任务,你了解了什么?对于设计制作净水装置,你有什么想法?你需要什么科学知识解决这个任务?不断地提出挑战性任务,强化学习动机。
(二)科学探究——如何去除水中的杂质
教师引导各小组依据“提出假设—搜集信息—验证假设”环节对净化水质展开探究。
1.提出假设,激发探究兴趣。制作“净水器”可以通过假设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学生运用先前习得的知识,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各种假设。如,净水器内只需要有卵石和石英砂,污水过滤后水就变成清水……根据提出的假设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2.搜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净水方法。学生课前通过书籍查阅、上网搜索、访问等方式搜集各种净化水的方法,并了解该方法的效果。如,自然沉淀法:用于去除水中粗大颗粒;过滤法:去除水的细微杂质;吸附法:吸附有气味的物质……最终选择制作“净水器”需要用到的方法。
3.搜集解决问题的工具——材料及用途。根据在制作“净水器”时需要的方法,针对性的查阅本方法中需要准备的主要实验材料,并进一步了解该实验材料的用途。如:纱布与卵石过滤较大物质(不溶物质),石英砂过滤较小物质(不溶物质),活性炭吸附可溶物质(有色有味的物质),蓬松棉吸附最小物质(不溶物质)……
4.探究材料顺序,激活工程思维。小组合作讨论,假设推理制作简易净水器时的材料放置顺序,并进行验证。确定如下的材料顺序:纱布→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學生围绕针对性问题展开学习,学生自主地学习了这些材料的性质,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努力的成效, 在推理探究思考中,促进工程思维的提升。
(三)工程设计——净化水装置的设计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控,辅助学生优选方案或者进一步的拓展功能,并为学生提供必要实验材料,巡视指导与监督。
1.学生动手制作“净水器”。STEM教育的课程设计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生生的多向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学生依据工程设计的思路开展净水装置设计,各小组分别设计不同的净水装置。各小组沿着“明确净水装置——收集和分析信息——设计解决方案——制定标准——构建净水装置原型——迭代优化产品”的思路开展净化水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2.检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净化效果。为测试制作效果,以及进一步优化作品,组织学生观察污水注入简易净水器后,流出来的水是否澄清?如果流出的水不是澄清的,则需要进行设计调整,学生在调整与测试中,寻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断地迭代,不断去改进与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评价交流——作品展示,合理评价
1.作品展示,修正完善。STEM教育的创新力是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创造产品实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现产品问题、分析产品问题和不断改进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思维是核心。“如果……那不是更好吗?”发现产品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想法。“这个东西还可以再改进一下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墨守成规,要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新观点、新设想及新方法。学生据此不断迭代地改进作品。
2.合理评价,提升能力。在 STEM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试卷、课堂观察、进行工程过程观察评价,评价出学生的STEM能力。在制作“净水器”的STEM教学中,采取如下评价。
总之,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四门学科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评价交流”四个教学环节入手设计“制作净水器”,构建了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活动流程。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将重心转向对科学逻辑的关注,完成了从单一讲授式课堂向追求科学探究性课堂的转变,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