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术 节选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79
  传统远非现成之物。
  780
  哪个诗人不想抄袭一棵树?
  781
  鱼上了树:这意味着大水或想象力。
  782
  庸人没有痛苦的能力。
  783
  天才与屠夫具有相似的不得体。
  784
  金圣叹教我一个词组:“疟疾文字”。意谓寒热交替,一会儿热杀,一会儿寒杀。
  785
  儿童节属于儿童与诗人。
  786
  某种意义上的不成熟之必要。
  787
  雪狮子向火之必要。
  788
  正在成长的政治家,有信仰的圣徒,青年学生,逃犯,无产者,匪徒,机会主义者:这七者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叫做什么?
  789
  小说或传记作家而不懂抒情诗,绝类美女未擅箫笙。
  790
  无风之柳,无诗,无烟之柳,亦无诗。
  791
  当诗人写到火车,是写到聚首的快马呢,还是分手的替罪羊?
  792
  时代会赋予同时代诗人以某种共性,此种共性,又很难被诗人及时察觉。以维多利亚时代为例,勃朗宁夫人(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为诗,区别于其爱人(Rober Browning);罗塞蒂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為诗,区别于其长兄(Dante Gabriel Rossetti );罗塞蒂兄妹可能也自认为区别于勃朗宁夫妇。但是,四者共有的克制叙述,以及与之相表里的苛刻韵律,今天已经可以一眼看个分明。现在的问题则是,时代赋予我们以何种共性?不思考这个问题,算不得高级的自觉。
  793
  流派之优势,就是不团结。
  794
  诗永远不可能穷尽这突如其来的一秒虚无。
  795
  自由诗,格律诗,互为彼岸。
  796
  朱自清既是新诗的作者,又是旧诗的作者,既是新诗的学者,又是旧诗的学者,既是新文化的先驱,又是旧文化的卫士。其对古典诗的爬梳,从《古逸歌谣集说》、《诗名著笺》、《古诗十九首释》到《十四家诗钞》,戛然而止于《宋五家诗钞》。闻一多亦如此,其对古典诗的爬梳,从《易林琼枝》、《风诗类钞》到《乐府诗笺》,戛然而止于《唐诗大系》。两者最终都没有完成计划中的古典诗选或古典诗史。朱自清凭其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闻一多凭其所编《现代诗钞》,还试图将古典诗的余脉导向现代诗。到了今天,治古典诗的学者,不读现代诗,治现代诗的学者,不读古典诗,还有谁能理解和追随两位先生这种文化立场?
  797
  支支吾吾之必要。
  798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天才的假象,庸人的借口。
  799
  快乐如飞泉,痛苦如深渊。
  800
  “我老了。”这是阿嘎子金的申明。她是个仙女,现年二十三岁,常年生活在暗绿色的深林。
  801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Miklós Haraszti)教我一个词组:“天鹅绒监狱”。
  802
  诗人绝少乐天派。
  803
  如何判定诗之内行?他总是致力于更好地传导意义,而不是传导更好的意义。
  804
  诗即自由?可是并非每个诗人都有自由的资格,或者说,自由的能力。
  805
  无机物是压迫,诗是反抗。
  806
  诗只是诗意的边鼓。
  807
  大多数诗人的意义都是相对的意义。
  808
  文字介于敌友之间。
  809
  非逻辑可能就是冒险的逻辑。
  810
  创新并非基于文学进化论,而是为了不被唐诗压死。
  811
  杜甫亦有“当代性”。
  812
  细节之必要。
  813
  晦涩不过是创造和节俭的代价。
  814
  如果我们反复写到某种事物,那至少说明,我们已经沉浸于某种不厌其烦的单调。
  815
  学者的命题,诗人的伪命题。
  816
  歧义是对精确度的伤害。可是谁说得清呢,有时候,歧义又体现为更高级的精确度。
  817
  “写诗是向虚无行善,”车前子说,“又像与人间交恶。”
  818
  山水即我?不,我即山水。
  819
  诗是失败者的高楼。
  820
  工具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821
  岂可归咎于诗律?诗律粗,有李白,诗律细,有杜甫。
  822
  忽略即衰老。犹豫即衰老。忍耐即衰老。
其他文献
退休不久,我站在庭院里,审时度势,痛下决心,唤来师傅,挖去庭前所有树木花草。只留那个紫藤花架不舍得。师傅忙完走了,我便借来锄头开垦菜地,一边挖,一边默念起吴伯箫说过的话:“种花好,种菜更好。”  说实话,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特性,我其实是一窍不通的。虽说生活在安吉这个大农村,但是从小跟随父母亲在小城镇生活,没有私有农田,哪儿去种地呢?只是小时候见过外婆种一畦一畦的韭菜,然后拿到菜市场去卖,韭菜根收拾
期刊
禾场,与三合院、四合院不同,是没有院墙的外向型空场。它是江汉平原农村每家每户都拥有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宅基地。农家人逢年过节宴请乡邻、婚丧嫁娶都在上面搭棚请客。简易的棚子只需要在靠路的一边树两根杆子与屋檐的椽櫊勾连,就能和堂屋相接,擺上十桌八桌。主持人在堂屋上方讲话,既排场又能总揽整个酒局。尽管我们这些小屁孩儿上不了正席,却能端着碗房前屋后地来回穿梭,自由轻快得像屋檐下翻飞的小燕子。  路的另一边是
期刊
我画了一片玉米林,一片正在成长的玉米林,横不成排,竖不成行,而一条白闪闪的小河,就流淌在它们的中间。我通宵达旦,用尽力气,尽量不让每一片叶子显得雷同。  我画了背景,天空、远山和村庄,这些都不可缺少。我没有画树,那也是不可缺少的,我没画它们,是因为我不想让它们衬托出玉米林的矮小。我也没有画活跃在玉米林的那些生灵,那些麻雀、田鼠、兔子和蛇。  我是多想画一群蓝色的小精灵啊!看不见它们的形体,只看得见
期刊
1  南来北往。我们惊于空旷,惊于舍弃,惊于青春。  苦难温煮热血,偌大的中国,亲密的爱情从一条铁路开始。每一个站台都是起点,每一叠思念都被一根轨道,拉向星空。  七十年代,青春是盛开的。铁路重逢盛开的青春,在新中国的大地上,蔓延出铁轨的图案。穿过一个又一个小镇、城市。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峡谷。  那些支援建设的青春,把一根钢铁抱成爱人,眼里含着泪水和热情,延伸的方向就是思念的终点。只能让脚印坚持
期刊
1  日子走到霜降这一天,阳光已经式微了。不过,人们并不担心树上的果子熟不了了,满树的柿子已经不再需要借助阳光的彻照来着色。这个季节,叶片尽落,只剩下红亮亮的果实挂在树梢,映在空旷的田野,十分显眼,看上去越发诱人。昼夜形成的巨大温差把柿子的涩味儿一点点儿逼走,口感已经非常好了,甜味的增加提升了这种果子的品味。  尽管柿子在乡下并不稀罕,但在这个季节里能吃上两个,还是让人涌动着感谢大地的慷慨恩赐。 
期刊
布达拉宫不是整个的西藏,但布达拉宫是整个西藏的浓缩。  在拉萨,会有一种力量带你走近它。让你能读懂这里的自然和文化。  玛布日山上,那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广场上走过的小僧人会给你诠释什么是路长、什么是心远。闭上眼睛,就可以回到唐朝,就可以看见文成公主正从长安出发,怀抱一颗柳树在亲人们的嘱托下上路,从此让一种精神在雪域高原盛开。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不管多高的海拔都是神的高度。纯
期刊
周末的雨  天空鱼肚白,风不太给力,雨水喂养云杉和桦木干涸的日子。  谷雅川栈道上青春游走,烛影深深的夜晚,记忆中有佳人驻足。  历久弥新的洮河,拍打着拥抱取暖的鹅卵石,石头大声说话,水草哑口无言,黄昏安静,不经意间,死去的那柱水柳还在飞絮。  卓尼的人行道上干净整洁,行人各怀心事,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  云杉蠢蠢欲动,沙棘迎风而立,厚重的黄土坡,很静很静,你的到来或者离去草木依旧沉静,枯也寂寂
期刊
自从岳父把他女儿交给我,我和妻子结婚三十多年,我到他家里去得频繁,他到我家的次数不用扳手指头都能计算得一清二楚,就那么两三回。来时吃一顿午饭就匆匆返家,一辈子都显得急吼吼的,仿佛家里的一切离开了他,日子就没法过。  2017年6月,77岁的岳母去世后,忙碌了一辈子的岳父就该到儿女家走一走,耍一耍,享几天清福了。然而,我和妻子及其他的儿女都费了不少口舌,好话说了一箩筐,叫他到我们儿女家居住,可岳父就
期刊
一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们一家就住在这个小渔村里。  父亲有着一米八的个子,言谈举止透露出文人气质。父亲每次打鱼回来,都会自己一个人闷闷地喝酒。那种价格低廉的劣质白酒,他每次都会喝得醉醺醺的。我常常听到他沉重的叹气,好像有着什么重重的心事。  父亲是30 岁的时候才有了我的。而到我长到6 岁时,继母才23岁。这样算起来,父亲比继母大了13 岁。如果说继母是我的生身母亲,那就是她在17 岁时就生下
期刊
1  盘坐在木犁之上,冥想虹的鲜亮和弯月的体态,身体里沉睡多年的种子醒来,不打招呼,开始发芽。  见春风就长的胡须,仿佛牯牛,沿田埂路从这头啃黄毛草到那头,啃回来时,草青了嫩了,田水也有涟漪。  胡须摆了摆目光,虹扭了扭细腰。天有点不安,缓慢地俯下身来。箫音的阵雨,轻轻下了几回,小心地淋湿了稀稀拉拉的鸟鸣,也没有虹和风的足音如笛的心跳,牵动我的衫袖,并排行步,优哉游哉,渡过无人看管的大河。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