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有章可循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f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深化,质疑教育也逐渐在语文教育中推广。质疑精神如果深入学生心中,能让学生变得富有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质疑教育对学生具有终生教育意义。质疑能力是突破瓶颈、发现新机、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初中语文中的质疑教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应当有一个质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可以经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一、换位思考,示范设疑
  问题设计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预期的阶梯,从第一个持平或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开始,呈现递进状态的若干个设疑,实际就是由教师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将之转化为具有点拨性的问题。连续几个这样的问题,能逐渐将学生引向本节课的制高点:教学目标。这是站在教师角度思考的结果。
  大多数教师在构思问题时,都侧重于考虑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教师设问的目的,应当重在教给学生设疑的方法,将提问当作引导思路的一条途径,培养的是提问的能力,而不只是关于知识的答案。
  开始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我曾经从八年级开始接过一个班,那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语文单科的成绩并不算好,上了两节课以后,我明白了原因所在,那是原任语文教师的教学问题:她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安静听她讲,从不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当我敞开课堂,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他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提问,又怎样提问,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问题:总是安静听讲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于是我开始和以前上七年级新生的课一样,备八年级的教材,把自己想象成他们,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提出问题,然后退出来,以教师的观点再审视这些问题,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高一点,专业一点。上课时还时不时鼓励学生:“你们有能力这样提问,而且还能自己解答。”并提供十分简单的效仿练习机会:“你试试再找出一个词语,提出相似的问题”,“能不能就这一自然段,模仿文段练习一,提出一个问题?”
  可是,学生并不喜欢思考,一者觉得不适应,二者觉得浪费时间。但在我的坚持下,学生的成绩没有下滑,而且对语文也越学越觉得轻松有趣。
  二、创建环境,充分质疑
  教师经过一定阶段的质疑示范后,学生大概了解了质疑的方向和形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创建健康的质疑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亲自实践,亲自质疑。这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学生的思考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也许不是教师能够把握得住的,可能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本来设计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果只完成了四个或三个环节,甚至也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完整,在第三或第四环节还没结束时,下课铃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课时与效果之间,应该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让学生质疑的初期,教师可以用布置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并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顺势铺开成为不同的环节,或放到班级中让大家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或互相讨论解决,或教师帮助分析解决。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安排的预习作业为:自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做好记录;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思路;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为线索展开教学,此时尚是实验阶段,所以我做了两套准备:如果学生有疑问,那就快速将疑问归类,以下的时间就按照类型去解决问题,并补充学生没有涉及,而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只要他们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就都可以循此思路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独立完成质疑的能力尚未形成,还需继续培训,那就完全按照我自己的版块逐一展开,注意继续建立质疑的范式,让学生模仿单个问题,进行仿句练习般的质疑。
  所以,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我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天气为什么用‘响亮’来形容?”“是啊,还有响晴这种词。”这是一个预料中的问题,我大声鼓励:“问得好,为什么用‘响亮’呢?还有问题吗?我们先把问题一一问完,然后再一起讨论解决。”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还有个学生十分生硬地模仿我常常问的一个关于修辞的问题提问:“‘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此我都给以鼓励,于是学生提问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也按照第一方案顺利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三、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当学生的质疑成为习惯,成为学习中的常态后,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而且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对教材质疑,对教师质疑,对课外阅读素材质疑,对一切接触到的学习内容都质疑。在如此良好的状态下,我便用总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质疑知识。
  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质疑的方法:
  迁移法:把课文中的知识与自己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或者与现实生活,与自己刚读过的文章、书籍想联系,提出有价值的迁移问题。例如教《曹刿论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举出可以说明取信于民重要信的史实,学生立刻就想到了《陈涉世家》。
  自问法: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根究底,问问“为什么”,并且一定将问题问个水落石出。
  比较法: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可以将眼前文章与读过的文章做比较,将文章的主题、结构、意境、文笔、写作特点等各个方面,与读过的同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分别做比较,分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比较《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进谏,曹刿、邹忌和诸葛亮三人的进谏方法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他们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其他如质疑的心态、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法等,我们也在恰当的时候,逐步进行了综合整理,这些整合,使学生的质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用方法推广质疑,效果变得益发明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并很自然地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仔细求证,论据充分后,让所得结论成为真理储存在自己的心中。这样,经过“教师示范、提供环境、总结方法”三个步骤,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215500)
其他文献
对话之中有“乾坤”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即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简易对话体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形式。采用简易对话体作文的方式,可写明说话的人物,也可不写明,仅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用对话的形式,也以语言为描写重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人主要诉说,另一人在幕后的形式;可用两人直接对话,也可写多人对话。  总之,简易对话体作文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但是
期刊
在学习人教版八上第三课《蜡烛》一文的过程中,有关“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11次对炮火的描写”这一问题,教参中如是说:“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这些描写是为了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从而表现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诚然,分析文中如“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等直接描写炮火猛烈的句子,的确能
期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莫泊桑的作品重视结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莫泊桑小学的情节特色,笔者将它与莫泊桑的另一名篇《项琏》作比较并画出了它们的情节曲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象的曲线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三次态度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每个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舞台。为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最大效益,教师需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思维产生碰撞,从而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所得。为此,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发自己的观点。  现以本人执教的七年级语文《了不起的粉刷工》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话语争锋,并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同时
期刊
写作很重要,但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因学生生活面狭窄、素材单调,写不出好的文章而无奈。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愁眉不展,往往搜肠刮肚而不得。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蹲下身来,明察秋毫之末,细观过往现在,倾听身外万物,定能让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浮生笔记”。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把眼睛凝望在生活的心口上,触及过去与现实,把心灵放在生活的天平上,掂量万物存在的意义。对司空见惯的生活
期刊
在准备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先试着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然后描绘某一自然景物或某一季节。结果发现,他们笔下的景物往往要比笔者想象的更富有情趣。在学生的描绘中,大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主观情感,他们运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景物,使文章生动有味。这样的结果让笔者发现,在平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加进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创造出最真诚、最动人的形象。  一、注入主观感受的原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
期刊
语文是对生活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思维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对唤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初中语文由小学的基础性知识,逐渐向技巧性、技能性知识学习的方向转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其对学生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语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说,语文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思想。而在教学实践中,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体制等因素影响,教师依然狭义地将语文素养定位于考试能力,教学中还是以文本阅读、写作教学为主,口语教学几乎是“可有可无”,教师多是“一笔带过”。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来看,一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分数,而真正在实
期刊
巴甫洛夫将客观环境对人的所有刺激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并且认为存在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即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即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语词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照自己或别人的提醒,集中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有意注意的特点。教师所做的作业评语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最好的刺激物。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