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深化,质疑教育也逐渐在语文教育中推广。质疑精神如果深入学生心中,能让学生变得富有钻研精神,提高学习效果;从长远来看,质疑教育对学生具有终生教育意义。质疑能力是突破瓶颈、发现新机、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初中语文中的质疑教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应当有一个质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可以经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一、换位思考,示范设疑
问题设计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预期的阶梯,从第一个持平或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开始,呈现递进状态的若干个设疑,实际就是由教师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将之转化为具有点拨性的问题。连续几个这样的问题,能逐渐将学生引向本节课的制高点:教学目标。这是站在教师角度思考的结果。
大多数教师在构思问题时,都侧重于考虑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教师设问的目的,应当重在教给学生设疑的方法,将提问当作引导思路的一条途径,培养的是提问的能力,而不只是关于知识的答案。
开始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我曾经从八年级开始接过一个班,那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语文单科的成绩并不算好,上了两节课以后,我明白了原因所在,那是原任语文教师的教学问题:她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安静听她讲,从不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当我敞开课堂,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他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提问,又怎样提问,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问题:总是安静听讲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于是我开始和以前上七年级新生的课一样,备八年级的教材,把自己想象成他们,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提出问题,然后退出来,以教师的观点再审视这些问题,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高一点,专业一点。上课时还时不时鼓励学生:“你们有能力这样提问,而且还能自己解答。”并提供十分简单的效仿练习机会:“你试试再找出一个词语,提出相似的问题”,“能不能就这一自然段,模仿文段练习一,提出一个问题?”
可是,学生并不喜欢思考,一者觉得不适应,二者觉得浪费时间。但在我的坚持下,学生的成绩没有下滑,而且对语文也越学越觉得轻松有趣。
二、创建环境,充分质疑
教师经过一定阶段的质疑示范后,学生大概了解了质疑的方向和形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创建健康的质疑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亲自实践,亲自质疑。这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学生的思考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也许不是教师能够把握得住的,可能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本来设计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果只完成了四个或三个环节,甚至也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完整,在第三或第四环节还没结束时,下课铃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课时与效果之间,应该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让学生质疑的初期,教师可以用布置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并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顺势铺开成为不同的环节,或放到班级中让大家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或互相讨论解决,或教师帮助分析解决。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安排的预习作业为:自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做好记录;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思路;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为线索展开教学,此时尚是实验阶段,所以我做了两套准备:如果学生有疑问,那就快速将疑问归类,以下的时间就按照类型去解决问题,并补充学生没有涉及,而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只要他们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就都可以循此思路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独立完成质疑的能力尚未形成,还需继续培训,那就完全按照我自己的版块逐一展开,注意继续建立质疑的范式,让学生模仿单个问题,进行仿句练习般的质疑。
所以,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我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天气为什么用‘响亮’来形容?”“是啊,还有响晴这种词。”这是一个预料中的问题,我大声鼓励:“问得好,为什么用‘响亮’呢?还有问题吗?我们先把问题一一问完,然后再一起讨论解决。”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还有个学生十分生硬地模仿我常常问的一个关于修辞的问题提问:“‘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此我都给以鼓励,于是学生提问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也按照第一方案顺利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三、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当学生的质疑成为习惯,成为学习中的常态后,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而且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对教材质疑,对教师质疑,对课外阅读素材质疑,对一切接触到的学习内容都质疑。在如此良好的状态下,我便用总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质疑知识。
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质疑的方法:
迁移法:把课文中的知识与自己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或者与现实生活,与自己刚读过的文章、书籍想联系,提出有价值的迁移问题。例如教《曹刿论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举出可以说明取信于民重要信的史实,学生立刻就想到了《陈涉世家》。
自问法: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根究底,问问“为什么”,并且一定将问题问个水落石出。
比较法: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可以将眼前文章与读过的文章做比较,将文章的主题、结构、意境、文笔、写作特点等各个方面,与读过的同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分别做比较,分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比较《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进谏,曹刿、邹忌和诸葛亮三人的进谏方法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他们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其他如质疑的心态、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法等,我们也在恰当的时候,逐步进行了综合整理,这些整合,使学生的质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用方法推广质疑,效果变得益发明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并很自然地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仔细求证,论据充分后,让所得结论成为真理储存在自己的心中。这样,经过“教师示范、提供环境、总结方法”三个步骤,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215500)
一、换位思考,示范设疑
问题设计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预期的阶梯,从第一个持平或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开始,呈现递进状态的若干个设疑,实际就是由教师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将之转化为具有点拨性的问题。连续几个这样的问题,能逐渐将学生引向本节课的制高点:教学目标。这是站在教师角度思考的结果。
大多数教师在构思问题时,都侧重于考虑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教师设问的目的,应当重在教给学生设疑的方法,将提问当作引导思路的一条途径,培养的是提问的能力,而不只是关于知识的答案。
开始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我曾经从八年级开始接过一个班,那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语文单科的成绩并不算好,上了两节课以后,我明白了原因所在,那是原任语文教师的教学问题:她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安静听她讲,从不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所以,当我敞开课堂,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他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提问,又怎样提问,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问题:总是安静听讲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于是我开始和以前上七年级新生的课一样,备八年级的教材,把自己想象成他们,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提出问题,然后退出来,以教师的观点再审视这些问题,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高一点,专业一点。上课时还时不时鼓励学生:“你们有能力这样提问,而且还能自己解答。”并提供十分简单的效仿练习机会:“你试试再找出一个词语,提出相似的问题”,“能不能就这一自然段,模仿文段练习一,提出一个问题?”
可是,学生并不喜欢思考,一者觉得不适应,二者觉得浪费时间。但在我的坚持下,学生的成绩没有下滑,而且对语文也越学越觉得轻松有趣。
二、创建环境,充分质疑
教师经过一定阶段的质疑示范后,学生大概了解了质疑的方向和形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创建健康的质疑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亲自实践,亲自质疑。这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学生的思考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也许不是教师能够把握得住的,可能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本来设计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果只完成了四个或三个环节,甚至也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完整,在第三或第四环节还没结束时,下课铃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课时与效果之间,应该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让学生质疑的初期,教师可以用布置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并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顺势铺开成为不同的环节,或放到班级中让大家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或互相讨论解决,或教师帮助分析解决。
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安排的预习作业为:自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做好记录;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思路;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为线索展开教学,此时尚是实验阶段,所以我做了两套准备:如果学生有疑问,那就快速将疑问归类,以下的时间就按照类型去解决问题,并补充学生没有涉及,而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只要他们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就都可以循此思路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的话,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独立完成质疑的能力尚未形成,还需继续培训,那就完全按照我自己的版块逐一展开,注意继续建立质疑的范式,让学生模仿单个问题,进行仿句练习般的质疑。
所以,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我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天气为什么用‘响亮’来形容?”“是啊,还有响晴这种词。”这是一个预料中的问题,我大声鼓励:“问得好,为什么用‘响亮’呢?还有问题吗?我们先把问题一一问完,然后再一起讨论解决。”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还有个学生十分生硬地模仿我常常问的一个关于修辞的问题提问:“‘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此我都给以鼓励,于是学生提问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也按照第一方案顺利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三、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当学生的质疑成为习惯,成为学习中的常态后,他们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而且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对教材质疑,对教师质疑,对课外阅读素材质疑,对一切接触到的学习内容都质疑。在如此良好的状态下,我便用总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质疑知识。
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质疑的方法:
迁移法:把课文中的知识与自己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或者与现实生活,与自己刚读过的文章、书籍想联系,提出有价值的迁移问题。例如教《曹刿论战》时,我就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举出可以说明取信于民重要信的史实,学生立刻就想到了《陈涉世家》。
自问法: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根究底,问问“为什么”,并且一定将问题问个水落石出。
比较法: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后,可以将眼前文章与读过的文章做比较,将文章的主题、结构、意境、文笔、写作特点等各个方面,与读过的同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分别做比较,分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比较《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进谏,曹刿、邹忌和诸葛亮三人的进谏方法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他们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其他如质疑的心态、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法等,我们也在恰当的时候,逐步进行了综合整理,这些整合,使学生的质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用方法推广质疑,效果变得益发明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并很自然地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仔细求证,论据充分后,让所得结论成为真理储存在自己的心中。这样,经过“教师示范、提供环境、总结方法”三个步骤,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