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衔接数学教学与生活,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方式探索实践能力
“数学生活化”是指出发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并基本能付诸教学实践之中。不可否认,数学源于、寓于、用于生活。作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密结合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就会体悟到数学不是繁琐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并且用得上的。笔者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我們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没有兴趣的学习,没有兴趣的领域,难以产生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情境生活化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在课堂中生动展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材中所呈现的情境是跟坐公车有关联的,由于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是较少接触公交车的,只是凭空想象,对于教学的进程帮助不大。笔者转念一想,为何不将原教材的情境改编成孩子们更熟悉、更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之后的教学也证实了这种效果更明显。笔者以学生喜欢的巧克力金币来创设情境:“老师准备了好多金币要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呀!老师怎么把它们给掉了(故意不小心丢了金币),谁愿意来帮老师捡呢?”这时孩子们都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老师要请表现最佳的3位小朋友帮忙。”全部捡起来后举起金币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枚金币?”孩子们都大声说出了连加算式。接着笔者顺势而导:“某某小朋友发言很踊跃,奖2枚,某某小朋友听课专心认真奖3枚,那现在老师还剩几枚?”孩子们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可见,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得课堂高效起来。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方法,在现实情况下要做到减负增效,同样还是应从改进教学方法践行,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还是聚焦在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上,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讲更通俗易懂,更能深入人心。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安排了“拼拼搭搭”游戏:要求孩子们利用袋中的学具动手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之后在表格里填上所用图形的块数。这样的设计变枯燥的数图形为孩子们的自己创作,自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那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着实让老师们能欣喜一番。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更新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启发孩子们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来帮助自己编口诀,可以向其他小朋友求助,进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兴奋地总结整理出了5的乘法口诀,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也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还有待于我们每位老师去留心、去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资源,适时适当的变通,如此我们会事半功倍。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编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以下作业: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房间,一定布置得很独特。想办法测量一下小房间的长、宽和高,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建材市场去逛一逛,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地砖,测一下它的长和宽,算一下它的面积。思考:如果用自己选的那种地砖铺房间的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一共需要多少费用?再研究下小房间的四壁和屋顶的涂料,向父母了解每平方米的用料量,扣除掉门窗的面积后,估算一下需要粉刷的面积大约多少,分别用多少涂料和多少费用?并从家长那里了解实际的用料和费用,进行比较。
这些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并没有去在意,或许只是个旁观者的角色,现在必须成为一个小主人,亲自设计、测量,估算,计算经费时也用到了曾经学过的一些知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提供给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的一个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方式探索实践能力
“数学生活化”是指出发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并基本能付诸教学实践之中。不可否认,数学源于、寓于、用于生活。作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密结合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就会体悟到数学不是繁琐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并且用得上的。笔者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我們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没有兴趣的学习,没有兴趣的领域,难以产生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情境生活化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在课堂中生动展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材中所呈现的情境是跟坐公车有关联的,由于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是较少接触公交车的,只是凭空想象,对于教学的进程帮助不大。笔者转念一想,为何不将原教材的情境改编成孩子们更熟悉、更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之后的教学也证实了这种效果更明显。笔者以学生喜欢的巧克力金币来创设情境:“老师准备了好多金币要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呀!老师怎么把它们给掉了(故意不小心丢了金币),谁愿意来帮老师捡呢?”这时孩子们都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老师要请表现最佳的3位小朋友帮忙。”全部捡起来后举起金币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枚金币?”孩子们都大声说出了连加算式。接着笔者顺势而导:“某某小朋友发言很踊跃,奖2枚,某某小朋友听课专心认真奖3枚,那现在老师还剩几枚?”孩子们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可见,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得课堂高效起来。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方法,在现实情况下要做到减负增效,同样还是应从改进教学方法践行,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还是聚焦在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上,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讲更通俗易懂,更能深入人心。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安排了“拼拼搭搭”游戏:要求孩子们利用袋中的学具动手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之后在表格里填上所用图形的块数。这样的设计变枯燥的数图形为孩子们的自己创作,自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那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着实让老师们能欣喜一番。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更新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启发孩子们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来帮助自己编口诀,可以向其他小朋友求助,进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兴奋地总结整理出了5的乘法口诀,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也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还有待于我们每位老师去留心、去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资源,适时适当的变通,如此我们会事半功倍。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编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尝试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以下作业: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房间,一定布置得很独特。想办法测量一下小房间的长、宽和高,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建材市场去逛一逛,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地砖,测一下它的长和宽,算一下它的面积。思考:如果用自己选的那种地砖铺房间的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一共需要多少费用?再研究下小房间的四壁和屋顶的涂料,向父母了解每平方米的用料量,扣除掉门窗的面积后,估算一下需要粉刷的面积大约多少,分别用多少涂料和多少费用?并从家长那里了解实际的用料和费用,进行比较。
这些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并没有去在意,或许只是个旁观者的角色,现在必须成为一个小主人,亲自设计、测量,估算,计算经费时也用到了曾经学过的一些知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提供给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的一个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