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识穿的“耐心”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jia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表情、音调、动作,向小豆包传递的全是“不耐烦”。
  有家长诉苦:“专家说不要强迫孩子,要耐下心来‘让孩子选择’,于是我就很耐心地让他选,可他却抗拒,说选也是白选。”另一位妈妈也愤愤吐槽:“我们已经改变了,可还是没效果……育儿招数都是专家写出来骗人的!”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不信我们就来看看他们说的“耐心”——看看为什么孩子不相信,为什么耐心被识穿。

“知道要耐心”,不代表“真的耐得下心”


  对很多新父母来说,育儿知识的科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初始阶段。许多显而易见的常识性错误和盲点,都是在这一初始阶段被纠正。
  从“不知道”到“知道”后,家长开始兴奋:啊!原来我女儿晚上睡觉闹腾,是因为她喜欢和爸爸睡前吃甜食而导致的,不是孩子不乖;啊!原来我女儿过于喜欢整理,是与秩序感被打乱有关。
  但是,懂得了这些知识,就一定知道怎么做、能够做得好吗?愿意按照专家教的那样耐心,最后是否真的就耐得下心来了?
  “宝贝,你是选择5分钟以后走,还是15分钟以后走?”豆包妈在尝试自己学的育儿新招“耐心”;但是,她却是满脸不耐烦地“耐心”着。
  小豆包偷偷地看了看妈妈,往后缩了缩,满脸羡慕地瞅瞅满场跑的玩伴们。她低着头,就是不“选择”。
  这个时候,专家教的招数,真的都是“骗人”的。因为豆包妈并没有真的“耐心”对待,她的表情、音调、动作,向小豆包传递的全是“不耐烦”的信息——孩子不傻,她非常明白,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可能我们的童年,曾被“急躁”伤害


  豆包妈的改变为什么“无效”?因为它不是真改变,仅仅是浅表的行为层面的“改变”,是豆包妈在知道了“耐心”的重要性以后,对自己做出的一种自我强迫。
  这强迫、这矛盾,从何而来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会在当下引发矛盾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内在已固化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曾伤害我们;“伤痕”之深,不是认知层面就能轻易改变。
  豆包妈就是这样。其实在她自己的童年,母亲因为非常忙,要带几个孩子,还要工作,所以对她们姐弟五个非常急躁,几乎不会给他们“挑三拣四的机会”。这使得豆包妈面对小豆包时,几乎下意识地处在伤痕效应的“急躁”中,结果小豆包的个性越发磨蹭又不安;经过育儿科普,豆包妈谢天谢地地请回来“耐心”大招,结果却因为不会用、用不好,快要被“耐心”给折磨死了。
  通过后来的几次咨询,豆包妈终于感受到了自己处于急躁和“要求自己耐心”的矛盾状态:“身体感觉被什么东西拉扯着,背是紧绷的,腹部像有一团火在烧,心里似乎有个声音喊‘快点,快点,要来不及了’!”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豆包妈开始通过控制呼吸等手段,让自己先缓和下来,仔细体验当下的感受,不再强逼自己“耐心”。
  结果,因为真正松弛了下来,她所期待的改变,果然不期而至。

接纳之后再实践,就不用强迫和假装


  那一天,豆包妈在陪豆包选礼物。选了很久都没好,她开始感觉不耐烦。这次她没有强行压抑,而是在连接自己的感觉后,诚恳地告诉豆包:“妈妈现在全身不舒服,很烦躁,背上像有什么在抓一样,可能是因为昨晚睡太晚了。我们早点回家,行吗?”
  令豆包妈感动的是,豆包不像以前那样,非要强拉着她选好礼物再走,而是认真地听她说完,然后想了想,最后同意先陪妈妈回家,换个时间再来选礼物。
  这让豆包妈妈尝到了甜头。通过这次“耐心”事件,她逐渐明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强行用“耐心”去克服、压制自己的急躁,而应先贴近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穿越曾经的伤痕痼结点,这样才能以真诚、柔软的方式贴近孩子——所谓“优质育儿”,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所有新父母,接受任何育儿知识,也都应该遵循这个顺序:察觉,接纳,实践。
  到那时你就会说,原来所有的招数都有效;原来专家们从没有骗过我。
其他文献
有朋友跟我分享她家孩子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儿突然就对细菌害怕起来。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打个喷嚏,她都会吓得带着哭腔问我:会不会被传染?会不会生病?会不会死?然后就嚷着要回家;回家后又说要去医院做检查……发作起来,没有半小时不会停。  我好声好气安慰过,急的时候也吼过骂过,可都不管用。她就是感到害怕。我感觉心力交瘁,真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查查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用了一组数据来安抚朋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能接受“儿子不会什么都快人一步”的设定,所以当同龄宝宝喊着“我爱妈妈”,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啊哈哈”时,我尚算淡定。可当隔壁家晚半年的妞儿已经会边拍手边唱《三只熊》时,我看着刚学会以两个字为单位发号施令,比如“妈妈,喝奶,两百”的Johnson,
在面对面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不管对孩子的养育到底参与了多少,自己孩子的出生,对于“独一代”的意义,仍是里程碑式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自己的身份转换。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在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大多又进行了第二次成长。    从孩子眼里检视自我  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一般没有可以随时参照和比较的标准,无法检视自身的不足,容易养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感冒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涕,鼻翼发红,伴有发热  应对:1.热敷:用温湿毛巾放在鼻部热敷,每天2次,每次15分钟;2.侧卧按摩:左侧鼻塞右卧,右侧鼻塞左卧,用双手夹鼻,按摩双侧迎香穴2分钟,鼻塞可除;3.变位法:婴儿鼻塞,哭闹不停,将婴儿竖直抱起,婴儿很快能安静入睡。  急性鼻窦炎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脓性鼻涕,且伴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  应对:1.感冒会引发鼻窦炎,加重症状,
爸爸妈妈留言:  亲爱的阳阳,在我们的期盼中,你终于迎来了4岁的生日。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时刻都在关注你的成长,而你也正如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人见人爱的孩子。每当看着你懂事的样子,爸爸妈妈都感到好欣慰。我们不要求你十全十美,只希望你快乐地长大。爸爸妈妈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以你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爱你!  因此,祈求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你。
又是一年入园时。  面对新环境,家长最担心孩子不适应。其实入园适应,说难也不难;只要方法对,60天之内必然搞定——入园前30天,做足准备;入园后30天,针对调整,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家孩子吃的都是进口奶粉。”  “衣服不是名牌孩子都不穿。”  办公室里,一说到孩子,各种甜蜜的抱怨源源不断。其实都是在暗示他人和自我暗示:我对孩子好极了。  可是我们给的这些“好”,常常体现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殊不知,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好”叫做心理营养,只有在一些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时刻才能体现出来。  那么,哪些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重要时刻”呢?  “吵架”时刻  所谓和孩子的吵架,就
大象开着大卡车往工地上用砖,小熊开着它的大货车去送货,两辆车在木端迎面相遇,不能同时过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你想一想,把这个故事编完整,讲给爸爸妈妈听。
孩子本身不是被暴力的对象,但裸露在暴力的环境里。  场景一:  商场里,玩具区,一位愤怒的母亲终于克制不住,一声暴喝:“买什么买,天天买!”对着哭闹的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暴喝。这一闹,把两三米外正在挑零食的小布丁糖吓了一跳,连忙问妈妈:“他们怎么了?”妈妈说:“小孩子家家的,别管别人家的事。”但小布丁糖仍然不时回头看着现场,连零食都没心思选了,直看到那个倒霉孩子被一路骂着拖走。  当天晚上,5岁
市面上的奶酪五花八门,给宝宝选奶酪学会下文说的“三看”,就轻松了。  奶酪是欧美国家很常见的食材,超市里经常会有一整面墙的奶酪区,可见西方人有多爱奶酪。其实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奶酪的气味,但每次聚会都有cheese platter, 各种各样的奶酪配上葡萄和酒,别有风味,时间久了竟然不知不觉也爱上了奶酪。  后来研究苏宝辅食的时候,发现奶酪富含优质蛋白,营养密度很高,而且奶酪中含的钙很容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