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学态度、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各种教学要素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出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态度、情感、场景、氛围,以促进和强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呼唤科学教学方法的介入
由于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没有变,考试成绩仍是唯一有效的评价标准,虽然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有一定改革,但这些改革多是表面性的,流于形式。或者是为了优质课评选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达标检查等,目的不一而足。所以,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深层次的质的变化,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考试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依旧按传统规范操作;课堂教学依旧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增长,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英语课堂中仍呈现出种种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三维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教案中也写出了课时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三个维度,但在教学设计中却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只有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目标与思想目标往往只是虚设,这一现象是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教条化。初中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中考,而教学目标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教师往往把教材的内容"考点化",讲考点,背考点,以课本为本,老师把教材权威化,知识教条化,从而远离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老师单调贫乏机械重复的活动和学生的勉强应付[1]。
第三,教学过程模式化。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比传统的教学更生动形象,但是,教学过程的程序依然是沿袭着半个世纪以前的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和布置作业,所不同的只是呈现的方式由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改为现在用课件演示了;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监控过分强调课前设计。学生必须按教师事先设计的轨道进行课堂活动,假如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教师不是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预定轨道,就是失去控制力,使课堂活动变成在旷野中行驶的汽车,乱开乱撞。这种过分强调课前设计就使得上课成为执行预设的过程,使教学出现过分的封闭和预设,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程序化,缺乏课堂应有的生成性和灵活性,这种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第四,课堂静态化。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成为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在课堂上,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交往,如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或讨论,但这往往只是教师和少数优等学生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看客或观众",教师和少量优秀学生成了"表演者和演员"。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基础的广泛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培养。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改革,尽管这种课堂教学改革多为形式上的、表面性的,但这已使得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课堂,使得"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理念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思想观念上为构建新型课堂奠定了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为构建新型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因此,构建新型课堂就成为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环境,也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场景,还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情感。加涅从教学计划的角度出发,把教学情境看成是"教学事件",因而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精心安排"教学事件"。这些认识似乎有些偏颇。我们认为教学情境应是教学态度、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各种教学要素的总和。基于对教学情境的认识,本人认为所谓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出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态度、情感、场景、氛围,以促进和强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实际上,教学情境就是"情"与"境"互动与互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要实现这两者的相互融合与贯通。
1、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时,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会处于最佳状态。[2]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具体的创设策略是:(1)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以为它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来发掘插图中的蕴意,并不断地进行认识、思考、判断、推理,做到"静中有动,景中闻声,图中生有",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的效果。(2)可利用情感、情绪、氛围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因而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融洽的氛围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3)可利用悬念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因而悬念作为一种疑问具有诱导性和激励性,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创设理解教学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加强记忆效果。在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故事、语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特点的漫画等材料来创设理解教学问题的情境,就特别有益于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解。
3、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新课程基本理念倡导的基本形象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要进行这样的学习首先必须创设出自主探究的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策略应该是:(1)设"疑"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可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2)布"动"境,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是一种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都能充分"动"起来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下,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进行探究。(3)置"疑"境,以诱发学生的认知深化。这是一种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交流、评价的教学情境,通过此情境的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化。
4、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它可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可是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即解释、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必须创设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空间、机会、氛围。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引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现实材料,建立起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只不过是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中获得的意义,进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
上述教学情境的运用,应从实际出发,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再教学过程中强求一律,只有"道法自然",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1]王艳.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2]齐啸.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Z].2009-05.
作者简介:王静(1976.1-),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莫力达瓦旗甘河农场学校教师。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呼唤科学教学方法的介入
由于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没有变,考试成绩仍是唯一有效的评价标准,虽然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有一定改革,但这些改革多是表面性的,流于形式。或者是为了优质课评选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达标检查等,目的不一而足。所以,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深层次的质的变化,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考试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依旧按传统规范操作;课堂教学依旧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增长,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英语课堂中仍呈现出种种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三维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教案中也写出了课时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三个维度,但在教学设计中却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只有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目标与思想目标往往只是虚设,这一现象是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教条化。初中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中考,而教学目标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教师往往把教材的内容"考点化",讲考点,背考点,以课本为本,老师把教材权威化,知识教条化,从而远离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老师单调贫乏机械重复的活动和学生的勉强应付[1]。
第三,教学过程模式化。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比传统的教学更生动形象,但是,教学过程的程序依然是沿袭着半个世纪以前的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和布置作业,所不同的只是呈现的方式由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改为现在用课件演示了;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监控过分强调课前设计。学生必须按教师事先设计的轨道进行课堂活动,假如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教师不是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预定轨道,就是失去控制力,使课堂活动变成在旷野中行驶的汽车,乱开乱撞。这种过分强调课前设计就使得上课成为执行预设的过程,使教学出现过分的封闭和预设,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程序化,缺乏课堂应有的生成性和灵活性,这种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第四,课堂静态化。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成为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虽然在课堂上,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交往,如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或讨论,但这往往只是教师和少数优等学生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看客或观众",教师和少量优秀学生成了"表演者和演员"。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基础的广泛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培养。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改革,尽管这种课堂教学改革多为形式上的、表面性的,但这已使得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课堂,使得"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理念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思想观念上为构建新型课堂奠定了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为构建新型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因此,构建新型课堂就成为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环境,也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场景,还有人认为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情感。加涅从教学计划的角度出发,把教学情境看成是"教学事件",因而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精心安排"教学事件"。这些认识似乎有些偏颇。我们认为教学情境应是教学态度、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各种教学要素的总和。基于对教学情境的认识,本人认为所谓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出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态度、情感、场景、氛围,以促进和强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实际上,教学情境就是"情"与"境"互动与互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要实现这两者的相互融合与贯通。
1、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时,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会处于最佳状态。[2]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具体的创设策略是:(1)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以为它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来发掘插图中的蕴意,并不断地进行认识、思考、判断、推理,做到"静中有动,景中闻声,图中生有",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的效果。(2)可利用情感、情绪、氛围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因而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融洽的氛围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3)可利用悬念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因而悬念作为一种疑问具有诱导性和激励性,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创设理解教学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加强记忆效果。在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故事、语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特点的漫画等材料来创设理解教学问题的情境,就特别有益于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解。
3、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新课程基本理念倡导的基本形象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要进行这样的学习首先必须创设出自主探究的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策略应该是:(1)设"疑"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可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2)布"动"境,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是一种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都能充分"动"起来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下,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进行探究。(3)置"疑"境,以诱发学生的认知深化。这是一种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交流、评价的教学情境,通过此情境的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化。
4、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它可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可是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即解释、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必须创设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空间、机会、氛围。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引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现实材料,建立起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只不过是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中获得的意义,进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
上述教学情境的运用,应从实际出发,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再教学过程中强求一律,只有"道法自然",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1]王艳.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2]齐啸.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Z].2009-05.
作者简介:王静(1976.1-),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莫力达瓦旗甘河农场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