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组合作;策略
一、现状分析
合作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使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协作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學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合作学习时,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的学生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于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中等生和暂差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合作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使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协作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學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合作学习时,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的学生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于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中等生和暂差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