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职业能力的结构,阐述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80-02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网络的应用率大幅度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网络技术人才,实现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岗位对接。因此,必须努力构建与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有机对接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
一、职业能力的结构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的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个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在纵向层次上可分为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对行业、企业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区域经济,确定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类职业岗位群。根据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基于人类劳动的共同特征,具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和广泛的可靠迁移性的能力,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能力要素可分解为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第二,群集职业能力。群集职业能力是基于小类、中类或大类工作性的同一特征,反映同一行业内部各职业间的共性要求,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能力要素可分解为计机操作使用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网络操作和系统操作的能力、网络应用维护能力、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能力、系统软硬件维护的能力、信息产品营销能力等。
第三,岗位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是基于细类的工作性质,反映具体职业对个体要求的能力,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岗位工作前提和保障。能力要素可分解为中小型网络的设计与搭建能力、网络工程和综合布线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设置、网站的设计与规划、网页制作能力、数据库构建与管理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从分析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构成入手,建立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能力培养递进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按照“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起点,以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类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网络技术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根据的能力的分类,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基本能力训练模块、专业群基本能力模块、网络建设与管理模块、网站建设与管理模块和顶岗实习模块组成,如表l所示。
(二)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把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情境下展开学习。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咨询、设计、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环节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否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为依据,制定对应的评价标准,改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式,考核的手段和方式注重适用性、应用性、创新性。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通过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网络技术人才提供可靠保证,使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成为可能。但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受到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学生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要研究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分析其制约因素,才能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实现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服务。
(责编 卢雯)
【关键词】中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80-02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网络的应用率大幅度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网络技术人才,实现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岗位对接。因此,必须努力构建与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有机对接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
一、职业能力的结构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的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个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在纵向层次上可分为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对行业、企业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广西区域经济,确定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类职业岗位群。根据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基于人类劳动的共同特征,具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和广泛的可靠迁移性的能力,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能力要素可分解为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第二,群集职业能力。群集职业能力是基于小类、中类或大类工作性的同一特征,反映同一行业内部各职业间的共性要求,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能力要素可分解为计机操作使用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网络操作和系统操作的能力、网络应用维护能力、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能力、系统软硬件维护的能力、信息产品营销能力等。
第三,岗位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是基于细类的工作性质,反映具体职业对个体要求的能力,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岗位工作前提和保障。能力要素可分解为中小型网络的设计与搭建能力、网络工程和综合布线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设置、网站的设计与规划、网页制作能力、数据库构建与管理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从分析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构成入手,建立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能力培养递进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按照“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起点,以网络建设与管理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两类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网络技术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根据的能力的分类,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基本能力训练模块、专业群基本能力模块、网络建设与管理模块、网站建设与管理模块和顶岗实习模块组成,如表l所示。
(二)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把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情境下展开学习。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咨询、设计、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环节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否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为依据,制定对应的评价标准,改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式,考核的手段和方式注重适用性、应用性、创新性。
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通过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网络技术人才提供可靠保证,使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成为可能。但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受到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学生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要研究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分析其制约因素,才能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实现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服务。
(责编 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