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例题的求解和引申,习题的模仿和演练等等,都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是,学生疲惫地应对大运动量的习题,但往往事倍功半。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归纳、整理、探究、引申,掌握方法,挖掘内涵,使学生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高学习的效率。现以课本中的例题、习题为例,谈谈自己对例题、习题的学习、挖掘以及引申的体会。
一、对例题、习题进行归纳、探究、引申,活跃学生思维
例1: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2+b2>2ab。
例2: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b>2■。
例3: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例4: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6+b6>a4b2+a2b4。
例5: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
这是一组课本上的例、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学生自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有没有共性?是否有更一般的结论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更深层次的探究了。教师因势利导,学生在自主或讨论中,引申成一般形式: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b■>a■b■+a■+b■。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规律,得到快意,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6:△ABC的两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例7:△ABC的两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这两道习题形式类似。可提出问题:△ABC中,A(-a,0),B(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满足怎样关系时,顶点C的轨迹方程是①椭圆②双曲线③圆。这样对习题进行引申,使习题的训练要求更深,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例题、习题的解题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解题方法
例8:证明函数f(x)=■在其定义域上是减函数。
例9:已知△ABC三边长是a,b,c,且m为正数,求证:■+■>■。
这是课本上的两道习题。例8说明其一利用不等式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其二证明的方法是先利用裂项法,即f(x)=■=■=■-■;其三为例9做好铺垫。即利用不等式可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反之,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也可进行不等式的证明。
在例9中,从结构上分析,构造函数f(x)=■,进而判断函数f(x)在(0,+∞)上的单调性。采用分离常数法,即f(x)=■=■=1-■,当x→大,■→小,则f(x)→大,说明f(x)在(0,+∞)上是增函数。在△ABC中有a+b>c,则f(a+b)>f(c),即■>■。因此只需证■+■>■=■+■即可。显然有■>■,■+>■。利用放缩法问题得证。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本上得例、习题是浓缩得精华,对它们进行挖掘,由浅入深,合理安排。使学生不再迷信资料,忽视教材,舍本求末。
三、对例题、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引申,可以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
例10:求证:如图1,用一平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所得截面是锐角三角形。
学生往往运用余弦定理求证便作罢。但此图形较特殊,教师应引导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吗?如图2,过B作BH⊥FG,连结EH,则EH⊥FG。在Rt△EHF,Rt△EHG中,∠EFG,∠EGF为锐角。同理可证∠GEF为锐角,因此△EFG为锐角三角形。
是否可用向量法呢?更进一步地引申得到:从三棱锥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垂直,则这个三棱锥称为直四面体。
直四面体有如下性质: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S2△ABC+S2△ACD+S2△ADB=S2△BCD。这样一来,看似简单的一题其内涵较丰富。
总之,充分加强对例习题的研究挖掘,不但使学生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对例题、习题进行归纳、探究、引申,活跃学生思维
例1: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2+b2>2ab。
例2: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b>2■。
例3: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例4: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6+b6>a4b2+a2b4。
例5: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
这是一组课本上的例、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学生自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有没有共性?是否有更一般的结论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更深层次的探究了。教师因势利导,学生在自主或讨论中,引申成一般形式: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b■>a■b■+a■+b■。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规律,得到快意,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6:△ABC的两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例7:△ABC的两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这两道习题形式类似。可提出问题:△ABC中,A(-a,0),B(a,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满足怎样关系时,顶点C的轨迹方程是①椭圆②双曲线③圆。这样对习题进行引申,使习题的训练要求更深,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例题、习题的解题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解题方法
例8:证明函数f(x)=■在其定义域上是减函数。
例9:已知△ABC三边长是a,b,c,且m为正数,求证:■+■>■。
这是课本上的两道习题。例8说明其一利用不等式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其二证明的方法是先利用裂项法,即f(x)=■=■=■-■;其三为例9做好铺垫。即利用不等式可进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反之,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也可进行不等式的证明。
在例9中,从结构上分析,构造函数f(x)=■,进而判断函数f(x)在(0,+∞)上的单调性。采用分离常数法,即f(x)=■=■=1-■,当x→大,■→小,则f(x)→大,说明f(x)在(0,+∞)上是增函数。在△ABC中有a+b>c,则f(a+b)>f(c),即■>■。因此只需证■+■>■=■+■即可。显然有■>■,■+>■。利用放缩法问题得证。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本上得例、习题是浓缩得精华,对它们进行挖掘,由浅入深,合理安排。使学生不再迷信资料,忽视教材,舍本求末。
三、对例题、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引申,可以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
例10:求证:如图1,用一平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所得截面是锐角三角形。
学生往往运用余弦定理求证便作罢。但此图形较特殊,教师应引导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吗?如图2,过B作BH⊥FG,连结EH,则EH⊥FG。在Rt△EHF,Rt△EHG中,∠EFG,∠EGF为锐角。同理可证∠GEF为锐角,因此△EFG为锐角三角形。
是否可用向量法呢?更进一步地引申得到:从三棱锥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垂直,则这个三棱锥称为直四面体。
直四面体有如下性质: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S2△ABC+S2△ACD+S2△ADB=S2△BCD。这样一来,看似简单的一题其内涵较丰富。
总之,充分加强对例习题的研究挖掘,不但使学生活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