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反思自己的作业形态
教室里学生一片欢腾,原因是今天没有数学作业!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作业总有或多或少的厌烦和恐惧?传统练习功能的定位主要是巩固新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情感体验关注不够.重复多,应用少;内容多,编纂少;批改多,评价少.这种封闭的练习形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曾经有人对作业问题在班内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有82%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45%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作为对老师最大的希望.由于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致使很多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方式,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数学?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具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做有效的数学作业呢?
二、探索有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从新课改精神出发,作业设计的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精心选材,布置趣味性作业
有趣的作业学生肯定喜欢,比如游戏.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时要考虑与所学的数学内容有关系,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比如老师上了“认识物体”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名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等等.学生对此类数学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数学游戏每一名学生都喜欢!
2. 学以致用,布置研究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我们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研究性作业.
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出示了一份厨房平面设计图以及一些物品如冰箱、煤气灶等,并标出它们的实际规格,让学生来审核这幅平面图.如问到:“你认为它规范吗?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请根据有关信息,确定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在知识整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一定的资料,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因材施教,布置层次性作业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每名学生都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培养能力,布置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拓展性作业,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和全面的发展.
比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6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8小时.如果3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①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②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④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6小时,能不能做完?
⑤甲、乙、丙合做5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对有效作业设计的再认识
经过初步尝试,笔者对有效的作业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 作业不等于书后练习,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和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使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2. 作业的设计应分层次水平,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3. 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传统的作业形式还应保留,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观念的更新.
4. 完成作业是一种数学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是课堂数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因而,应强调做作业的“做”,体现一种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分组完成.
总之,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作业情境中获取知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教室里学生一片欢腾,原因是今天没有数学作业!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作业总有或多或少的厌烦和恐惧?传统练习功能的定位主要是巩固新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情感体验关注不够.重复多,应用少;内容多,编纂少;批改多,评价少.这种封闭的练习形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曾经有人对作业问题在班内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有82%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45%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作为对老师最大的希望.由于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致使很多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方式,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数学?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具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做有效的数学作业呢?
二、探索有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从新课改精神出发,作业设计的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精心选材,布置趣味性作业
有趣的作业学生肯定喜欢,比如游戏.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时要考虑与所学的数学内容有关系,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比如老师上了“认识物体”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名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等等.学生对此类数学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数学游戏每一名学生都喜欢!
2. 学以致用,布置研究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我们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研究性作业.
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出示了一份厨房平面设计图以及一些物品如冰箱、煤气灶等,并标出它们的实际规格,让学生来审核这幅平面图.如问到:“你认为它规范吗?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请根据有关信息,确定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在知识整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一定的资料,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因材施教,布置层次性作业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每名学生都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培养能力,布置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拓展性作业,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和全面的发展.
比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6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8小时.如果3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①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②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合做呢?
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④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6小时,能不能做完?
⑤甲、乙、丙合做5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对有效作业设计的再认识
经过初步尝试,笔者对有效的作业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 作业不等于书后练习,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和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使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2. 作业的设计应分层次水平,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3. 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传统的作业形式还应保留,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观念的更新.
4. 完成作业是一种数学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是课堂数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因而,应强调做作业的“做”,体现一种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分组完成.
总之,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作业情境中获取知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