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发展教育与贫富差距、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和谐发展将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而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则有可能拉大贫富差距。我们运用现代教育经济理论模型对江西1990~2005年教育发展与贫富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伴随着江西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也步入了小康阶段,但是,我们同时发现,这15年来,虽然教育发展迅速,但教育不均衡不和谐现象也十分突出,伴随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证明:城乡间、地区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每拉大1年,社会贫富差距就会拉大1.373倍。这项分析揭示了教育不均衡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这种作用十分强烈。这给我们非常大的警示:只有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大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才能缩小贫富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一、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江西教育发展迅猛
1992年以来,江西和全国一样步入了第二轮重要的改革发展期,特别是进入“十五”规划后,江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教育入学升学率不断提高,较高水平实现了“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全省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2000年已达到9年以上,2005年为11.2年,比1992年增加4.1年,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
2.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是形成和積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5年,江西GDP和人均GDP从428.62亿元和1134元提高到4056.2亿元和9343元,分别提高了8.46倍和7.32倍,整体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与GDP通过协整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正相关变化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共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缓慢前进到快速进步的过程。
3.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富裕程度逐步提升
接受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人民富裕程度的提升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江西教育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富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恩格尔系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8。这表明教育投资的增加、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通过教育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家庭会出于对教育功能的信任而追加教育投资,进而形成一个家庭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带来的结果是家庭收入持续并以倍数增长,如果全社会的家庭单元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全社会的富裕程度必然会迅速提升。
二、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1.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双向变化
对教育发展与贫富差距互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不同变化:随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共同提高和教育基尼系数的降低(教育基尼系数是衡量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则教育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贫富差距将缩小;但如果教育不均衡不和谐发展,包括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层次人群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别拉大和教育基尼系数升高,则会伴随着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是因为:第一,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的收入。个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水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从教育这一源头形成差别,贫富差距则可能拉大。第二,社会收入不平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财产、政策、环境等因素。如果一个地区国民收入构成中,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国民收入中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比重的普遍相对上升,而源于财产等其它因素的比重相应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产等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2.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
从实证分析看,江西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贫富差距的缩小。2005年江西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79(收入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收入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比2000年增大了0.041个点,即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2003年江西城乡收入比达到最高2.81∶1,2004年首次缩小到2.56∶1,但2005年这一比例又有所扩大,达到2.64∶1。
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年虽然江西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不均衡程度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经测算,2000~2005年江西教育均衡程度有波动变化,到2005年,江西教育基尼系数为0.321,虽比2000年的0.322有所降低,但是降低幅度十分微弱,江西教育不均衡状况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和谐。江西城乡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虽然近年来江西大大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7年开始在农村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对扭转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城乡的隐性屏障依然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流向城市,农村学生仍然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阶段教育,并导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教育不均衡已经从起点的不均衡转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均衡。事实说明,教育的不和谐发展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以江西的数据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模型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增加1.014个单位,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会影响到收入的不平衡,但不明显;教育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就增加1.373个单位,即教育不均衡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这种作用十分强烈。这进一步证明了江西城乡间、地区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不和谐,导致各个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差异,进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拉大了贫富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三、建立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体制与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教育。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办全民的、无差异的教育,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使人人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年限同时增长;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积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要努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关联和有效整合,大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效缓解教育供需矛盾,使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要努力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拉动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在大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教育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保证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2.改革教育制度,建立和谐教育管理体制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动力。必须加大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推动、学校自主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和谐教育管理体制,让“每一个社会公民参与教育事业”成为新型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要积极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由“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强化县级政府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為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
二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尊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依法办学,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大力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突出社会力量在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新体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集渠道,为社会力量办学或投资提供“绿色通道”,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关注教育,为教育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对教育发展实行有效的监督。
3.创新教育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灵活的教育机制是充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必须创新教育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要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增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同比净增22亿,增幅达15.59%。只有保证这样的增长势头,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同时要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逐步提高社会力量投入在总的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使教育投入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要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城市重点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局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教育资源中最基本的是资金,要促使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公平配置。江西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累计投入资金达29.5亿元,消除了D级危房,建设了416所寄宿制学校,为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省财政投资3亿元,市、县配套2亿元,更新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例如2006年江西省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14、1.71。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待遇,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医疗、住房等问题。
三要创新教育扶弱机制,保证各阶段各群体的教育公平。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城乡、区域间都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制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快取消重点高中,大力改善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要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各设区市,使每个设区市都建立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助学奖学制度,建立规范灵活的扶助机制。特别要鼓励社会团体筹建助学基金会,鼓励贫困学生申请奖学金、参加勤工俭学,从而形成“政府、社会、贫困学生”三位一体的扶助机制,为更多贫困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教育公平纳入教育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能只注重教育发展得快不快,只依据发展规模、速度、升学率等效率型指标,而应当注重结构、布局以及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等公平型指标,特别注重教育发展是否公平均衡。要改革现有的以效率型指标为主的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以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推动教育发展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为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江西教育发展迅猛
1992年以来,江西和全国一样步入了第二轮重要的改革发展期,特别是进入“十五”规划后,江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教育入学升学率不断提高,较高水平实现了“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全省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2000年已达到9年以上,2005年为11.2年,比1992年增加4.1年,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
2.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是形成和積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5年,江西GDP和人均GDP从428.62亿元和1134元提高到4056.2亿元和9343元,分别提高了8.46倍和7.32倍,整体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与GDP通过协整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正相关变化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共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缓慢前进到快速进步的过程。
3.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富裕程度逐步提升
接受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人民富裕程度的提升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江西教育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富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恩格尔系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8。这表明教育投资的增加、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通过教育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家庭会出于对教育功能的信任而追加教育投资,进而形成一个家庭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带来的结果是家庭收入持续并以倍数增长,如果全社会的家庭单元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全社会的富裕程度必然会迅速提升。
二、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1.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双向变化
对教育发展与贫富差距互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不同变化:随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共同提高和教育基尼系数的降低(教育基尼系数是衡量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则教育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贫富差距将缩小;但如果教育不均衡不和谐发展,包括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层次人群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别拉大和教育基尼系数升高,则会伴随着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是因为:第一,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的收入。个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水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从教育这一源头形成差别,贫富差距则可能拉大。第二,社会收入不平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财产、政策、环境等因素。如果一个地区国民收入构成中,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国民收入中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比重的普遍相对上升,而源于财产等其它因素的比重相应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产等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2.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
从实证分析看,江西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贫富差距的缩小。2005年江西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79(收入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收入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比2000年增大了0.041个点,即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2003年江西城乡收入比达到最高2.81∶1,2004年首次缩小到2.56∶1,但2005年这一比例又有所扩大,达到2.64∶1。
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年虽然江西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不均衡程度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经测算,2000~2005年江西教育均衡程度有波动变化,到2005年,江西教育基尼系数为0.321,虽比2000年的0.322有所降低,但是降低幅度十分微弱,江西教育不均衡状况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和谐。江西城乡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虽然近年来江西大大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7年开始在农村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对扭转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城乡的隐性屏障依然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流向城市,农村学生仍然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阶段教育,并导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教育不均衡已经从起点的不均衡转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均衡。事实说明,教育的不和谐发展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以江西的数据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模型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增加1.014个单位,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会影响到收入的不平衡,但不明显;教育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就增加1.373个单位,即教育不均衡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这种作用十分强烈。这进一步证明了江西城乡间、地区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不和谐,导致各个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差异,进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拉大了贫富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三、建立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体制与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教育。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办全民的、无差异的教育,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使人人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年限同时增长;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积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要努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关联和有效整合,大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效缓解教育供需矛盾,使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要努力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拉动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在大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教育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保证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2.改革教育制度,建立和谐教育管理体制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动力。必须加大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推动、学校自主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和谐教育管理体制,让“每一个社会公民参与教育事业”成为新型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要积极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由“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强化县级政府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為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
二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尊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依法办学,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大力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突出社会力量在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新体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集渠道,为社会力量办学或投资提供“绿色通道”,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关注教育,为教育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对教育发展实行有效的监督。
3.创新教育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灵活的教育机制是充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必须创新教育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要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增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同比净增22亿,增幅达15.59%。只有保证这样的增长势头,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同时要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逐步提高社会力量投入在总的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使教育投入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要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城市重点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局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教育资源中最基本的是资金,要促使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公平配置。江西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累计投入资金达29.5亿元,消除了D级危房,建设了416所寄宿制学校,为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省财政投资3亿元,市、县配套2亿元,更新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例如2006年江西省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14、1.71。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待遇,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医疗、住房等问题。
三要创新教育扶弱机制,保证各阶段各群体的教育公平。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城乡、区域间都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制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快取消重点高中,大力改善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要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各设区市,使每个设区市都建立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助学奖学制度,建立规范灵活的扶助机制。特别要鼓励社会团体筹建助学基金会,鼓励贫困学生申请奖学金、参加勤工俭学,从而形成“政府、社会、贫困学生”三位一体的扶助机制,为更多贫困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教育公平纳入教育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能只注重教育发展得快不快,只依据发展规模、速度、升学率等效率型指标,而应当注重结构、布局以及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等公平型指标,特别注重教育发展是否公平均衡。要改革现有的以效率型指标为主的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以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推动教育发展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为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