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各种计算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
G623.5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计算的基础,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口算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反映了学生个体的数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练习口算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当学生对口算练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口算练习是一种负担。有兴趣的练习能使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从而迅速掌握口算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口算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数学学习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在简算、速算、估算、珠算等各种数学计算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购物、生活活动的时间安排、以及各类物品的尺寸丈量等等,都离不开口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种种有趣味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从而使学生对口算练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口算练习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以免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例如可以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图表、口算游戏等。特别是运用竞赛方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赛一赛速度和正确率,赛一赛运算方法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比赛的形式也可以有抢答、个人赛、小组赛、接力赛等。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口算训练,那么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能力一定会迅速得到提高。
二、注重基本口算方法的讲解。
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对每种算法都进行讲解,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学生由于掌握多种算法而不知所措,这样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算法中寻找一种相对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算法,使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入手,在课本中介绍的多种算法中选择一两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大众”算法,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后,再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创造新算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思维训练,掌握技巧
口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每节课都尽量安排几分钟的口算练习,并运用一些技巧使学生在经常的练习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清算理
基本口算的教學,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7+5=12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7比10少3,求7与5之和,应把7+5分成2和3+ 7,8与2组成10,10加2得12。10并画出口算7+5=12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 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7+5”怎样算。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直观表象
從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7+4的表象:先出示装有7支铅笔的盒子,另外再准备4支铅笔,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4支铅笔中拿3支铅笔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支铅笔,外面还有1支,一共11支。”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7就想到7和几凑成10。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3.说理训练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课一开始先出示“12-7=?”,问学生“12-7等于几呢?”“等于5。”又问:“是怎样想出来的?”“做减法,想加法。”再鼓励学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学生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后,归纳出不同的退位减法,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四、设计好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我们觉得要注意:⑴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⑵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⑶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采用题组练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教师评讲,同时可以解决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问题。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虽然多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实践证明,加强口算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海山《小学生口算能力培养之我见》.《当代教育理论究》.2003.05 .
[2]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1).
作者简介:
关伟霞,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北关小学,研究放向: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能力;培养
G623.5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计算的基础,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口算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反映了学生个体的数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练习口算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当学生对口算练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口算练习是一种负担。有兴趣的练习能使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从而迅速掌握口算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口算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数学学习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在简算、速算、估算、珠算等各种数学计算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购物、生活活动的时间安排、以及各类物品的尺寸丈量等等,都离不开口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种种有趣味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从而使学生对口算练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口算练习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以免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例如可以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图表、口算游戏等。特别是运用竞赛方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赛一赛速度和正确率,赛一赛运算方法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比赛的形式也可以有抢答、个人赛、小组赛、接力赛等。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口算训练,那么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能力一定会迅速得到提高。
二、注重基本口算方法的讲解。
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对每种算法都进行讲解,却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学生由于掌握多种算法而不知所措,这样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算法中寻找一种相对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算法,使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入手,在课本中介绍的多种算法中选择一两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大众”算法,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在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后,再通过引导、鼓励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创造新算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思维训练,掌握技巧
口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每节课都尽量安排几分钟的口算练习,并运用一些技巧使学生在经常的练习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理清算理
基本口算的教學,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7+5=12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7比10少3,求7与5之和,应把7+5分成2和3+ 7,8与2组成10,10加2得12。10并画出口算7+5=12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 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7+5”怎样算。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直观表象
從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7+4的表象:先出示装有7支铅笔的盒子,另外再准备4支铅笔,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4支铅笔中拿3支铅笔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支铅笔,外面还有1支,一共11支。”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7就想到7和几凑成10。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3.说理训练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课一开始先出示“12-7=?”,问学生“12-7等于几呢?”“等于5。”又问:“是怎样想出来的?”“做减法,想加法。”再鼓励学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学生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后,归纳出不同的退位减法,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四、设计好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一门很费思索的学问,我们觉得要注意:⑴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⑵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⑶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采用题组练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教师评讲,同时可以解决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问题。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虽然多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实践证明,加强口算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海山《小学生口算能力培养之我见》.《当代教育理论究》.2003.05 .
[2]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1).
作者简介:
关伟霞,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北关小学,研究放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