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现代诗文在高考中占较大比重,如何理解诗文含义,正确背诵相关篇目和句子,是高中生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本篇文章针对课文的具体特点对症下药,提出了六点具体的诗文背诵方法,并举了一些实例,希冀对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诗文;背诵技巧
高中学生较之初中时期来说,课程增多,作业量大,学习负担重,课堂学习时间也很紧迫。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和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合理得当的背诵技巧,很有可能会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代诗文,在必修课本中都有背诵的篇目。在这里,我想谈几种较实用的背诵技巧,并举些例子,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借助画面背诵
画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学生一看就知道上面有哪些事物,从而将其按照文中的顺序组织起来,完成文章的背诵。画面可以是现实场景,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简笔画,甚至可以是想象出来的图景。例1:背诵《再别康桥》第二、三、四、五节时,教师可用幻灯片依次展示带有“金柳”、“青荇”、“清泉”、“长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所展现的内容来回忆诗句,从而完成背诵;例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只需用简笔画在黑板上依次画出“山”、“网”、“鳥”、“鱼”等图案,学生回忆带有这些事物的诗句,再把它们顺次串联起来,就背会了整首诗歌。
二、重复诗句的背诵技巧
有很多诗歌讲究运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以达到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背诵这类诗歌时,只要背会反复出现的那一句或几句,再记住这些句子在后面章节中出现时变换了哪些词语就行了。例1:背诵《再别康桥》首尾两节时,我们先记住第一节前两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到最后一节时只需将“轻轻”换成“悄悄”就行了;例2:背诵《雨巷》首尾两节时,先背会第一节,到末一节时,将第一节的“逢着”换作“飘过”可以了;例3:《诗经》中重章复沓手法运用极多,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更应把握这种方法。如《采薇》中第一节开头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后两节开头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复沓,背诵时,只是依次将“作”改为“柔”、“刚”,将“莫”改为“忧”、“阳”。这样一来,背诵文章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对偶句的背诵技巧
大多数古诗讲究对偶,有些古代散文中也有不少对偶句。这样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反,容易记忆。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让他们把上下句连起来牢固记忆,对付默写题十分容易。例1:《离骚》中“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予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例2:《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首字领起文章背诵的技巧
有些诗歌或散文,首字领起一些句子。只要把握这些字,把它所领的诗句或段落背诵下来,进而可以背诵全诗或全文。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有“独立”、“看”、“怅”、“恰”等几个字领起了相应的诗句,只要记住它们的顺序,背诵整篇就不成问题了。
五、利用行文顺序背诵的技巧
行文顺序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游记类散文的行文顺序多数是游踪,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游踪来背诵文章。例1:《荷塘月色》第4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学生只要把握了这个顺序,并把相关的语句连贯起来,就可以背诵整个段落;例2:《兰亭集序》首段先写时间,然后写地点,再依次写事件、人物和景物。明了了这一顺序,背诵起本段就容易多了;例3:《游褒禅山记》第一段依次写了华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仆碑、“花山”,第二段先略写前洞,再详写后洞,游踪明显,背诵时注意根据顺序把相关语段连起来就行了。
六、设置情境背诵的技巧
情景,就是文章描述的场景。设置情景,就是制造一定的气氛或充分地发挥想象,使文中的场景在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来,以达到背诵文章的目的。例1:背诵《涉江采芙蓉》时,将自己想象成一个采莲的人(有条件的话,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荷花池体验),想象这个人在干什么,见到了什么,采莲后送给谁,他(她)又在何方,心里怎么想,如果知道了答案,诗歌就背会了;例2:背诵《赤壁赋》时,将自己想象成苏轼或“客”,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想想主客对话,背诵起文章就容易多了。
七、结语
通过相应的技巧背诵诗文,理解相关内容,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古现代诗文的背诵技巧,我只列举了以上六种。当然还有其它背诵方法,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尽列举。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以上多种背诵技巧,才能使他们的背诵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希望我所提到的这几种背诵技巧能给广大师生今后的教与学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闫文艺.通过古诗文阅读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2017(5).
[2]赵艳伟.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J].文理导航,2015(3).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高中;诗文;背诵技巧
高中学生较之初中时期来说,课程增多,作业量大,学习负担重,课堂学习时间也很紧迫。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外阅读和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合理得当的背诵技巧,很有可能会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代诗文,在必修课本中都有背诵的篇目。在这里,我想谈几种较实用的背诵技巧,并举些例子,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借助画面背诵
画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学生一看就知道上面有哪些事物,从而将其按照文中的顺序组织起来,完成文章的背诵。画面可以是现实场景,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简笔画,甚至可以是想象出来的图景。例1:背诵《再别康桥》第二、三、四、五节时,教师可用幻灯片依次展示带有“金柳”、“青荇”、“清泉”、“长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所展现的内容来回忆诗句,从而完成背诵;例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只需用简笔画在黑板上依次画出“山”、“网”、“鳥”、“鱼”等图案,学生回忆带有这些事物的诗句,再把它们顺次串联起来,就背会了整首诗歌。
二、重复诗句的背诵技巧
有很多诗歌讲究运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以达到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背诵这类诗歌时,只要背会反复出现的那一句或几句,再记住这些句子在后面章节中出现时变换了哪些词语就行了。例1:背诵《再别康桥》首尾两节时,我们先记住第一节前两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到最后一节时只需将“轻轻”换成“悄悄”就行了;例2:背诵《雨巷》首尾两节时,先背会第一节,到末一节时,将第一节的“逢着”换作“飘过”可以了;例3:《诗经》中重章复沓手法运用极多,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更应把握这种方法。如《采薇》中第一节开头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后两节开头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复沓,背诵时,只是依次将“作”改为“柔”、“刚”,将“莫”改为“忧”、“阳”。这样一来,背诵文章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对偶句的背诵技巧
大多数古诗讲究对偶,有些古代散文中也有不少对偶句。这样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反,容易记忆。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让他们把上下句连起来牢固记忆,对付默写题十分容易。例1:《离骚》中“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予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例2:《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首字领起文章背诵的技巧
有些诗歌或散文,首字领起一些句子。只要把握这些字,把它所领的诗句或段落背诵下来,进而可以背诵全诗或全文。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有“独立”、“看”、“怅”、“恰”等几个字领起了相应的诗句,只要记住它们的顺序,背诵整篇就不成问题了。
五、利用行文顺序背诵的技巧
行文顺序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游记类散文的行文顺序多数是游踪,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游踪来背诵文章。例1:《荷塘月色》第4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学生只要把握了这个顺序,并把相关的语句连贯起来,就可以背诵整个段落;例2:《兰亭集序》首段先写时间,然后写地点,再依次写事件、人物和景物。明了了这一顺序,背诵起本段就容易多了;例3:《游褒禅山记》第一段依次写了华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仆碑、“花山”,第二段先略写前洞,再详写后洞,游踪明显,背诵时注意根据顺序把相关语段连起来就行了。
六、设置情境背诵的技巧
情景,就是文章描述的场景。设置情景,就是制造一定的气氛或充分地发挥想象,使文中的场景在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来,以达到背诵文章的目的。例1:背诵《涉江采芙蓉》时,将自己想象成一个采莲的人(有条件的话,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荷花池体验),想象这个人在干什么,见到了什么,采莲后送给谁,他(她)又在何方,心里怎么想,如果知道了答案,诗歌就背会了;例2:背诵《赤壁赋》时,将自己想象成苏轼或“客”,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想想主客对话,背诵起文章就容易多了。
七、结语
通过相应的技巧背诵诗文,理解相关内容,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古现代诗文的背诵技巧,我只列举了以上六种。当然还有其它背诵方法,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尽列举。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以上多种背诵技巧,才能使他们的背诵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希望我所提到的这几种背诵技巧能给广大师生今后的教与学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闫文艺.通过古诗文阅读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课外语文,2017(5).
[2]赵艳伟.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J].文理导航,2015(3).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