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风景的摹写始于肖江几年前在家乡井冈山和浙江一带徒步远足时的留影,在对山峦物影的复写之中,艺术家逐渐展开了关于绘画的深入探寻。起先,肖江的绘画主体还局限于日常或电影中的场景碎片,逼仄的走廊、昏暗的角落、背向的人和戏剧化的人造光源,这时候的肖江还在运用大面积的色块、阴影和物的大关系来铺陈画面,在这中间,我们往往能感到较强烈的主观性,叙事的场域中也夹杂了由绘画手感生发出来的图像实验。
如果说肖江早期的绘画大多源自个人经验和日常即景,那么之后逐渐转为描绘风景则成为艺术家转入绘画内部的一个入口。2013年,肖江开始从对日常景物的叙述中脱离出来,转向更加开阔和多义的大景物之中。绿化带、后院的正午、树桩的局部代替了主观光源之下的现场感,在这些俯拾皆是的日常风景中,肖江的笔触变得细致而有变化,《白马花园》(2013)中,物体已经开始脱离形本身,娴熟的笔法之下,叙事性被弱化,能看出更多的艺术家有关绘画本体的思考和试探。
而有关风景的摹写始于2014年。起初这些山峦叠影脱胎于真实的风景,在家乡和浙江一带的游历成为这些影像的来源,这里没有带有主观情感的人造光源和叙事的场景,自然的景物和色块的聚合仿佛成为天然的绘画对象,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的阴晴和光影的游移反而使物变幻莫测,逐渐细化的笔触在写生的前提下显得自由流畅,在对景物的摹写中,肖江逐渐脱离开影像,转而描绘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山川物景。从《山中》(2017)几何线条叠加的缝隙间隐约浮现的微光中可以看出,这些景物的起点不是单纯的形,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绘画研究。就连人物的形态仿佛也融入了山峦的韵律,像是从山形中生长出来的形,这其中的人物与艺术家早期的人物大相径庭,脱离开叙事和主观的布置,单纯地由形体延伸出了人物的肢体和线条,与叠加的山峦一样,人物的聚合点也集中在了画面的着力点。不得不说,肖江更偏爱将物体和线条交叠于远处的某一个节点,这样画面看起来就变得更加确凿。
而风景的山形道路从叠加有致的几何色块与笔触的缝隙间自然浮现,这些与风景有关的绘画不止于写生,是借风景的由头说绘画的事。山形气脉因对景的传移模写而变得確凿,由近及远的层叠山峦,总是与某个起点构成坚固的夹角,山远路近,渐生诗性。山间溪流穿过的不只是物,也是精确的线与面,肖江的绘画之意不止于山与路、树与雾,深意在画外,就好像他笔下的人物也仿佛从山形之中生长出来,去往延绵的远处。“此山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如晁补之在《跋李遵易画鱼图》中提道:“遗物以观物,物常不能廋其状。……大小惟意,而不在形。巧拙系神,而不以手。”山形走势的线条与形态并不是描绘的终点,在这其中浮现的自然气脉和不可名状的韵律是随着笔触的行走而自然流淌的。“蚿以多足运,风以无形远……”晁氏所谓遗物以观物,不仅指代遗弃世俗之物,而后发现艺术对象之物,同时也指被观照以外的事物,才能没入被观照的事物中。这时,我们可以站在肖江的《山中水库》(2017)前,观察蓝、绿、赭、黑之间细微丰富的层级变化,而这些可见的变化不止于形色,旨在物外。
如果说肖江早期的绘画大多源自个人经验和日常即景,那么之后逐渐转为描绘风景则成为艺术家转入绘画内部的一个入口。2013年,肖江开始从对日常景物的叙述中脱离出来,转向更加开阔和多义的大景物之中。绿化带、后院的正午、树桩的局部代替了主观光源之下的现场感,在这些俯拾皆是的日常风景中,肖江的笔触变得细致而有变化,《白马花园》(2013)中,物体已经开始脱离形本身,娴熟的笔法之下,叙事性被弱化,能看出更多的艺术家有关绘画本体的思考和试探。
而有关风景的摹写始于2014年。起初这些山峦叠影脱胎于真实的风景,在家乡和浙江一带的游历成为这些影像的来源,这里没有带有主观情感的人造光源和叙事的场景,自然的景物和色块的聚合仿佛成为天然的绘画对象,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的阴晴和光影的游移反而使物变幻莫测,逐渐细化的笔触在写生的前提下显得自由流畅,在对景物的摹写中,肖江逐渐脱离开影像,转而描绘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山川物景。从《山中》(2017)几何线条叠加的缝隙间隐约浮现的微光中可以看出,这些景物的起点不是单纯的形,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绘画研究。就连人物的形态仿佛也融入了山峦的韵律,像是从山形中生长出来的形,这其中的人物与艺术家早期的人物大相径庭,脱离开叙事和主观的布置,单纯地由形体延伸出了人物的肢体和线条,与叠加的山峦一样,人物的聚合点也集中在了画面的着力点。不得不说,肖江更偏爱将物体和线条交叠于远处的某一个节点,这样画面看起来就变得更加确凿。
而风景的山形道路从叠加有致的几何色块与笔触的缝隙间自然浮现,这些与风景有关的绘画不止于写生,是借风景的由头说绘画的事。山形气脉因对景的传移模写而变得確凿,由近及远的层叠山峦,总是与某个起点构成坚固的夹角,山远路近,渐生诗性。山间溪流穿过的不只是物,也是精确的线与面,肖江的绘画之意不止于山与路、树与雾,深意在画外,就好像他笔下的人物也仿佛从山形之中生长出来,去往延绵的远处。“此山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如晁补之在《跋李遵易画鱼图》中提道:“遗物以观物,物常不能廋其状。……大小惟意,而不在形。巧拙系神,而不以手。”山形走势的线条与形态并不是描绘的终点,在这其中浮现的自然气脉和不可名状的韵律是随着笔触的行走而自然流淌的。“蚿以多足运,风以无形远……”晁氏所谓遗物以观物,不仅指代遗弃世俗之物,而后发现艺术对象之物,同时也指被观照以外的事物,才能没入被观照的事物中。这时,我们可以站在肖江的《山中水库》(2017)前,观察蓝、绿、赭、黑之间细微丰富的层级变化,而这些可见的变化不止于形色,旨在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