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遗物以观物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ang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风景的摹写始于肖江几年前在家乡井冈山和浙江一带徒步远足时的留影,在对山峦物影的复写之中,艺术家逐渐展开了关于绘画的深入探寻。起先,肖江的绘画主体还局限于日常或电影中的场景碎片,逼仄的走廊、昏暗的角落、背向的人和戏剧化的人造光源,这时候的肖江还在运用大面积的色块、阴影和物的大关系来铺陈画面,在这中间,我们往往能感到较强烈的主观性,叙事的场域中也夹杂了由绘画手感生发出来的图像实验。
  如果说肖江早期的绘画大多源自个人经验和日常即景,那么之后逐渐转为描绘风景则成为艺术家转入绘画内部的一个入口。2013年,肖江开始从对日常景物的叙述中脱离出来,转向更加开阔和多义的大景物之中。绿化带、后院的正午、树桩的局部代替了主观光源之下的现场感,在这些俯拾皆是的日常风景中,肖江的笔触变得细致而有变化,《白马花园》(2013)中,物体已经开始脱离形本身,娴熟的笔法之下,叙事性被弱化,能看出更多的艺术家有关绘画本体的思考和试探。


  而有关风景的摹写始于2014年。起初这些山峦叠影脱胎于真实的风景,在家乡和浙江一带的游历成为这些影像的来源,这里没有带有主观情感的人造光源和叙事的场景,自然的景物和色块的聚合仿佛成为天然的绘画对象,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的阴晴和光影的游移反而使物变幻莫测,逐渐细化的笔触在写生的前提下显得自由流畅,在对景物的摹写中,肖江逐渐脱离开影像,转而描绘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山川物景。从《山中》(2017)几何线条叠加的缝隙间隐约浮现的微光中可以看出,这些景物的起点不是单纯的形,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绘画研究。就连人物的形态仿佛也融入了山峦的韵律,像是从山形中生长出来的形,这其中的人物与艺术家早期的人物大相径庭,脱离开叙事和主观的布置,单纯地由形体延伸出了人物的肢体和线条,与叠加的山峦一样,人物的聚合点也集中在了画面的着力点。不得不说,肖江更偏爱将物体和线条交叠于远处的某一个节点,这样画面看起来就变得更加确凿。
  而风景的山形道路从叠加有致的几何色块与笔触的缝隙间自然浮现,这些与风景有关的绘画不止于写生,是借风景的由头说绘画的事。山形气脉因对景的传移模写而变得確凿,由近及远的层叠山峦,总是与某个起点构成坚固的夹角,山远路近,渐生诗性。山间溪流穿过的不只是物,也是精确的线与面,肖江的绘画之意不止于山与路、树与雾,深意在画外,就好像他笔下的人物也仿佛从山形之中生长出来,去往延绵的远处。“此山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如晁补之在《跋李遵易画鱼图》中提道:“遗物以观物,物常不能廋其状。……大小惟意,而不在形。巧拙系神,而不以手。”山形走势的线条与形态并不是描绘的终点,在这其中浮现的自然气脉和不可名状的韵律是随着笔触的行走而自然流淌的。“蚿以多足运,风以无形远……”晁氏所谓遗物以观物,不仅指代遗弃世俗之物,而后发现艺术对象之物,同时也指被观照以外的事物,才能没入被观照的事物中。这时,我们可以站在肖江的《山中水库》(2017)前,观察蓝、绿、赭、黑之间细微丰富的层级变化,而这些可见的变化不止于形色,旨在物外。
其他文献
一百多年前,现代形态的艺术展览开始在中国出现。作为今天形形色色的艺术展览的共同起源,早期的艺术展览主要形态有三:依附于艺术教育的汇报展,伴生于艺术社团的“赛画会”与脱胎于万国博览会的艺术博览会。大型的艺术群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艺术博览会的孑遗。后来,伴随着艺术展会的分类越来越细,博览会更多地承担了艺术市场领域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商业平台,在中国的艺术生态链中扮演了重
期刊
2008年的冬天,当我第一次来到熊文韵在宋庄的工作室时,她便非常兴奋地向我展示她多年的“收藏”。那是一个暗红色的老旧木柜子,抽屉都有些变形,从闭合不严的缝隙中露出彩色的纸片。熊文韵一层一层地打开抽屉,里面塞满了她临摹的几百本小孩子画的绘本。当时的我正沉浸在当代艺术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中,正准备好耳朵来听一位艺术家阐释她神秘的艺术理念。但出乎意料的是,熊文韵只是自顾自地在我面前把那些看上去稚嫩笨拙的儿
期刊
2016年,作为国内首选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走入第十一个年头。在今天艺术博览会层出不穷,并各出奇谋地进行结构,板块和主题创新时,艺术北京却似乎已经积累起一些足以称为“传统”的经验和模式。众多媒体称赞董梦阳打造了一个“最接地气”的博览会,而他自己却总是自谦而又略带坚持地称之为“为人民服务”。今天,当我们在思考艺术北京给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带来什么的之前,不妨先看看,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期的艺术北京,给我
期刊
2016年3月28日,约翰·莫尔绘画奖在上海民生美术馆揭晓,同时举行的还有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展。这是这个创立于1957年的英国知名绘画艺术奖项引入中国的第六个年头。本届赛事(中国部分)共征集包括港澳台在内34个省市与地区的285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北上广的投稿作品数量分列前三,共计占作品总数的43%。同往年一样,本届大赛的评委会由三位英方评委与两位中方评委组成,今年大赛的五个评委分别是杰拉德·海姆
期刊
巫鸿(以下简称“巫”):你刚才在车上说到水,你说水是“零媒介”,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张羽(以下简称“张”):我和水墨打了近四十年的交道,从“走出水墨”的立场看水墨时,我却发现水墨媒介的核心关系应该是水。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讨论水墨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习惯地认为,水墨作为媒介其所指的是笔、墨、纸。水墨画就是水墨,水墨画就是笔墨,笔墨似乎是第一位的。20世纪go年代,批评家郎绍君曾强调“笔墨中心论
期刊
编者按:在2017年一浪高过一浪的艺术热潮中,11月,我们迎来了沪上目前体量最大之一的民营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拥有500至1100平方米的大小展厅共十个。它位于闵行区七宝商务生态区内的核心位置,占据了上海虹桥国际枢纽艺术新高地这一坐标,也是闵行文化公园内首个开业的文化艺術场馆。作为上海西部最亮眼的艺术明珠,在林立的美术馆群中,作为后起之秀的上海宝龙美术
期刊
2017年9月20日,“复调四——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之云贵川站”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有:余果、李子然、刘斯博、张钊瀛、罗振鸿、唐明伟、顾桃、张晋和沈阳超、冯立、孙珂、李勇政、张晓、夏炎、李剑锋、王荣植、常雄、李瑞、陶发、程新皓、Paper 小组、罗菲、张华、颜俊杰、何利平。  区别于前三期,“复调”艺术项目第四期对云贵川地区的艺术生态调查,第一次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地方。如果
期刊
“标点——第二回”是艺术家申凡继2015年的同名展览第一回之后,在同一主题下的再次出发。此次展览延续了申凡关于文字的概念,展出艺术家最新“标点”系列作品。  “标点”系列是申凡的抽象艺术在新的主题中的延续与发展。申凡是国内第一批开始抽象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对具象绘画的空间和形态进行分解,并开始从事抽象绘画制作。80年代末,他开始用拓印法进行纸本油画创作,经反复拓印
期刊
Superflex将美术馆变身游乐场  2017年10月3日至2018年4月2日,由丹麦艺术小组Superflex创作的大型装置《123 ,蕩秋千!》在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Superflex由拉斯姆斯·尼尔森、雅各布·芬格和伯琼斯杰尼·克里斯蒂安森三人于1993年创立,旨在以全新的艺术态度探讨当代社会的权力制度与群众力量。他们此次展出的大型装置《123 ,荡秋千!》由数组秋千组成,将泰特现
期刊
藝术当代(以下简称“艺”):从你早期的用纸板、水泥、木料搭建的装置创作及墙上现场绘画,到后来参加青和当代美术馆展的布面油画等,你一直强调“悖论盒子”,其中那些作品充满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而后你有过一段时间的单色绘画,直到今天的“皮肤、手势、身体”,你的创作似乎经历了从概念向绘画本体回归的一个过程,你现在回过头来怎么看待这些创作阶段?在不同的实践阶段,你又有哪些收获?  张云垚(以下简称“张”):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