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开展自主学习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92-7711(2010)4-060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怎样让学生有效地预习,设计学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案可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具有公开性。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作两手准备:一是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参考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二是要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学案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它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学案的设计包括目标导学、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反馈练习等。通常有三个层次:一是“学什么”。这是课本内容的梳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入理,由浅入深,将知识点拆分或整合,引导学生能读下去。二是“怎样学”。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发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明确知识点的网络,不至于出现“云深不知处”的历史空洞感。三是“为什么学”。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它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能力和情感价值方面的问题,比重一般较少。
学案编制完成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依据学案要求预习课文,注意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并对学案适当的补充,大致对本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对一定问题尝试进行解答、质疑。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我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初期阶段由教师设计问题,实施一段后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首先要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通过问题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三、巧设课后巩固习题,引导学生迁移应用
巩固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
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层次性。老师根据内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表现之一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表现之二是能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练习之后,同学、小组间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表现之三是能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
2.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92-7711(2010)4-060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怎样让学生有效地预习,设计学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案可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具有公开性。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作两手准备:一是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参考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二是要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学案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它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学案的设计包括目标导学、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反馈练习等。通常有三个层次:一是“学什么”。这是课本内容的梳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入理,由浅入深,将知识点拆分或整合,引导学生能读下去。二是“怎样学”。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发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明确知识点的网络,不至于出现“云深不知处”的历史空洞感。三是“为什么学”。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它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能力和情感价值方面的问题,比重一般较少。
学案编制完成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依据学案要求预习课文,注意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并对学案适当的补充,大致对本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对一定问题尝试进行解答、质疑。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我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初期阶段由教师设计问题,实施一段后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首先要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通过问题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三、巧设课后巩固习题,引导学生迁移应用
巩固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
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层次性。老师根据内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表现之一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表现之二是能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练习之后,同学、小组间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表现之三是能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
2.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