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学使我逐渐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会不自觉地存在心理虐待现象。
一、对学困生、不听话生,主要表现是轻视或放弃
学困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差等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没有信心,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最易被老师放弃。不听话生就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老师要求去做,屡教不改。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最让老师头痛。如果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管教,又会影响教学进程。所以老师往往很轻视这类学生,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即使上课睡觉,有些老师也不会理睬。
二、对中等生,主要表现是忽视
这类学生老师比较放心,怎么说就能怎么做,不显山不露水。他们上课不主动、不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一般,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许多老师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三、对优等生,主要表现是过度重视
优等生是那些基础牢、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最受老师的重视和宠爱,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回答问题次数多,各种活动都让他们参加,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信心足,积极性高。与此同时,这类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各种活动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怕给班级抹黑。另外,由于过于受宠,一些优等生骄傲自满,看不起别的同学,同时心理也往往比较脆弱,只听得好话,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打击。
成长中的学生,其心理极其脆弱,心理虐待虽然没有外显的肉体反应,但其潜藏的危害比肉体虐待有过之而不及,会严重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经常遭到贬低压抑、挖苦讽刺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自认为低人一等,而且这种低能力知觉很容易泛化。如在数学课上经常遭到教师贬低的学生可能会在语文课上也不够自信,从而对整个的学习失去信心。这种低能力知觉会严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面对学习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成绩下降。
根据期望效应,当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高期望时,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真实行动回报教师的期望,而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教师对某个学生怀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必然会对其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备战状态之中,为了维持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避免遭到同伴的耻笑,非常害怕失败,为此经常诚惶诚恐,焦虑不安。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心理特点,遭到教师侮辱讽刺、贬低压抑、疏远冷落的学生也会遭到其他学生相应的对待。因而这些学生,尤其是本身就比较内向的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其它同学的反应,根据人际交往原则,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淡漠,这些学生就会逐渐脱离群体,变得不合群、孤僻、不爱说话。
在学校经常遭受心理虐待的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赞赏,只有批评与指责。在教师的批评与指责下,学生也很难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别说赢得相应地位了。学生的外部动机丧失,只剩下内部动机。内部动机虽然很重要,但内部动机的存在必须有外部动机的支持才可以持久,尤其是年幼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仅仅凭着认识的需要很难抵消人天性中存在的拖沓懒散情绪。随着学习动机的丧失,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甚至逃避也就不可避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往往不能自我监督。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容易受到影响,但由于辨别力弱,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信任他们,又要严格要求,不能放任自流、放弃指导和监督。
学生有一定差别是很正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差生应有耐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听话生大多非常聪明,只是自制力差,应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鼓励,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中等生,应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优等生,则不应过分加重他们的负担,更不应过分宠爱。
一、对学困生、不听话生,主要表现是轻视或放弃
学困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差等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没有信心,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最易被老师放弃。不听话生就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老师要求去做,屡教不改。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最让老师头痛。如果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管教,又会影响教学进程。所以老师往往很轻视这类学生,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即使上课睡觉,有些老师也不会理睬。
二、对中等生,主要表现是忽视
这类学生老师比较放心,怎么说就能怎么做,不显山不露水。他们上课不主动、不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一般,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许多老师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三、对优等生,主要表现是过度重视
优等生是那些基础牢、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最受老师的重视和宠爱,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回答问题次数多,各种活动都让他们参加,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信心足,积极性高。与此同时,这类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各种活动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怕给班级抹黑。另外,由于过于受宠,一些优等生骄傲自满,看不起别的同学,同时心理也往往比较脆弱,只听得好话,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打击。
成长中的学生,其心理极其脆弱,心理虐待虽然没有外显的肉体反应,但其潜藏的危害比肉体虐待有过之而不及,会严重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经常遭到贬低压抑、挖苦讽刺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低能力知觉,自认为低人一等,而且这种低能力知觉很容易泛化。如在数学课上经常遭到教师贬低的学生可能会在语文课上也不够自信,从而对整个的学习失去信心。这种低能力知觉会严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面对学习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成绩下降。
根据期望效应,当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高期望时,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真实行动回报教师的期望,而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教师对某个学生怀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必然会对其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备战状态之中,为了维持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避免遭到同伴的耻笑,非常害怕失败,为此经常诚惶诚恐,焦虑不安。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心理特点,遭到教师侮辱讽刺、贬低压抑、疏远冷落的学生也会遭到其他学生相应的对待。因而这些学生,尤其是本身就比较内向的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其它同学的反应,根据人际交往原则,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淡漠,这些学生就会逐渐脱离群体,变得不合群、孤僻、不爱说话。
在学校经常遭受心理虐待的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赞赏,只有批评与指责。在教师的批评与指责下,学生也很难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别说赢得相应地位了。学生的外部动机丧失,只剩下内部动机。内部动机虽然很重要,但内部动机的存在必须有外部动机的支持才可以持久,尤其是年幼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仅仅凭着认识的需要很难抵消人天性中存在的拖沓懒散情绪。随着学习动机的丧失,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甚至逃避也就不可避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往往不能自我监督。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容易受到影响,但由于辨别力弱,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信任他们,又要严格要求,不能放任自流、放弃指导和监督。
学生有一定差别是很正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差生应有耐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听话生大多非常聪明,只是自制力差,应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鼓励,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中等生,应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对优等生,则不应过分加重他们的负担,更不应过分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