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或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 实践的教学策略
  1、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2、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3、提供“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条件。
  ①呈现出的教材要具有研究性
  具有较强研究性的范例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准备好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到对范例素材的感知、研究上来。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可让每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圆形、五角星等。通过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学生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再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充分的条件中学生多了研究的机会,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活动的空间,多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空间。
  好的范例素材,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研究兴趣,而且学生可以凭借范例素材去提出数学问题,研究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
  ②提出的問题要蕴含探究性
  数学课堂少不了问题教学。数学问题具有探究性,将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了尽快实现教学目标,往往习惯于用过于明白具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十分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10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50千米。列表如下:
  接着,让学生分别口算出第一次、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出来。然后,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2、它们又什么关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略加思索就能得出“两个比相等”的结论来。此时,探究能从何谈起?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或浅显,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舒展不开,他们只能是循着问题去找答案,用不着更多思考。如果教师提出“你从上表中发现这些比有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他们通过计算,一般可以得出①100:2=250:5、②2:100=5:250、③5:2=250:100、④2:5=100:250等多个等式来。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既使学生进而深刻认识“比例”的本质属性,又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不难看出,提出过于明白、具体、简单的数学问题,既不能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不利于学生探索活动的展开。所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课前老师编拟的数学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③学习的方式凸现自主性
  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中,特别强调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落实自主性教学方式。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主要做法是:1、让学生先练先做;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3、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4、让学生群体活动与个体探究相结合。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既不是告诉学生怎样去算,也不是启发学生如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当然,在学生尝试解题发生困惑时,教师应予以引导),而是先出示例题:计算12 13。接下来,就让全体学生去尝试解题。此时,不少学生联想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并算出结果来。然后,学生经过几道习题的演练,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
  再如学习《正方形边长的特征》一课时,在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边长”后,对他们说:“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间藏着一个很有趣的秘密,你们能把这个秘密找出来吗?”一句话,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观察、看书、小组讨论、用各种学具进行测量对比,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表示正方形边长特征的最好办法就是“折纸”,于是他们又折一折、比一比,很快就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显然,这种自主探索式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自我探究的乐趣,又能够发展他们自我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④学习的环境体现开放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总是处于封闭的课堂运作状态下,致使他们不了解社会,不关心生活,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同时,在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下,研究性学习因素往往不能被发掘、呈现、调动起来,它既是教育资源浪费,又是教育观念陈旧的一个弊端所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倡导教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主要从以下两个着手。
  一是联系生活,开放内容。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就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身上其实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如人胸围的长度与人身高之比是1∶2,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之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比,又掌握了一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拳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就能推测罪犯的实际身高。你想拥有这个本领吗?今天,我们就在比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比例。”一段话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支持下,自主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性。
  二是提出问题,开放途径。比如,教学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时,设置如下开放性问题:李師傅要做45套童装,计划15天完成。现在增加15套,他该怎么办?学生可能提出三个办法:1、现有工作效率不变,增加工作时间;2、工作时间不变,提高工作效率;3、适当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工作时间。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究热情,而且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 实践的教学程序
  1、诱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2、探究——自主探索,合作研究。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考,去“研究”。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以用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3、拓展——实践内化,整理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升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可设计以下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
  ①请你想办法把你的长方形的纸片拼或剪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拼或剪成长方形。
  ②小王师傅要做一扇高2米,宽80厘米门的门框,要准备多长的木料。
  ③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小明同学需要边长40厘米的纸,而现在只有二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怎么办?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体会了研究学习的乐趣。
  三、“研究性学习” 实践的教学方式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这样引导:
  师:“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中拿走“5根”中的3根)(教学铺垫)
  师:“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师:45中的“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组,先自行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怎么摆的)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老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实践、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虽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但同样具有科学研究的“特质魅力”。在“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活动中,我们看重的应该是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一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所获得的一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我们今天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活动,将会是明天孩子们展翅腾飞的精彩预演!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具有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的作用。这是因为,进行研究性教学,其内容、素材以及方式等,可以是定论的,也可是未知领域的,加之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也不是唯一。对此,本文深入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并提出了拓展学生思维视野、选择研究课题内容、与开放性教学结合和编制研究教学教材等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研究性教学探讨  在高中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诊断功能。《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了数学作业的布置,而轻视了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淡化了作业的育人功能,偏离了新课程环境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认真深入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等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活动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及生活情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同时,还可以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状态。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缺乏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才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反映出义务教育应给全体学生带去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与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也会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
期刊
木荷(Schimasuperb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珍贵乡土树种。本研究以5种立木级木荷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人工模拟温度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
在当今万人共过独木桥的高考形势下,能否成功学好普遍觉得较难的高中数学将极大地影响一所高中学校和众多高中学生的发展前景。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数学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其感受数学的美、热爱美的数学,是助推学生成功逾越数学天堑的重要法宝。  一、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崭新的内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实施策略是追求师生平等对话,生生和谐对话,激励学生自己我对话。  【关键词】对话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由教师框定。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生的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