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通过优化研发教材、改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创新学业评价机制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参与意识,切实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教学建议
【作者简介】谢金廷(1987-),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英语教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部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与当今全球一体化进行无缝接轨,全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测评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及探索,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方面带来一定收效。然而,艺术类院校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较强,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方式上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异,为英语教学进程带来一定阻力。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经验,就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做出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以期提升教学效率,形成符合艺术类院校目标发展的特色型教学。
1.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英语积极性不够。艺术类院校强调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能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注重艺术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在文化科录取分数上,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收分偏低,一般要求过线即可,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此外,根据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学生往往更加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其他文化基础科目,将大量时间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部分学生对待英语课程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与教师的互动较少,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
2.英语教材整齐划一,缺乏专业特色。当前的英语教材大多适用于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选择此类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确有益处。但是,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无法与其专业特殊性有机结合,对于部分基础较差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教材内容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跟上教师课堂进度,进而呈现出厌学状态;另一方面,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表示当前所学教材与他们的专业联系甚微,书本的难度和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3.教师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尽管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都在提倡高校课堂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课堂缺乏良好氛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极少,学生参与度低。此外,在当今“互联网 ”的大数据时代,大学慕课、翻转课堂、碎片化教学、社交网络教学等新模式的出现,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有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应用上,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1.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优化教材内容,认真研发教材。要想上好一节精彩的课堂,一定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时,应该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等。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性格特征明显,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个性十足,但精神容易涣散,自控能力较差。在选择教材时,应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设计出既能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又能体现英语与其专业内容相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对现有艺术类院校英语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满足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教材进行超越,真正做到“教材为我所用”,此外,在课堂中可以针对各专业实际情况,立足校情,研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课本。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增强了英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又使英语课堂逐渐专业化,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助力。
2.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他们按照教学大纲向学生传递书本内容,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毫无生机。这种以教师为核心地位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割裂,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长此以往形成恶行循环,学习效果固然不佳。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探索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具体特色,改变教学模式,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侵入式学习情境,培养合作式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词法、分组讨论法、组队辩论法、情境表演法等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组织形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教师应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拉近师生间距离,同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加强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创新学业评价机制,促进多元评价的发展。艺术院校将专业课放在首要的位置,学生将身心投入于实践活动上,忽视对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大学英语学科一直处于教学体系的弱势地位,学生旷课现象愈加严重。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出勤率的管理,辅导员可与科任教师进行配合,对旷课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应该突出其实用性。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测试往往考察的是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而非对语言实际运用的把控。因此,我们应该对英语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查考,将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展示成果等纳入整个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教学建议
【作者简介】谢金廷(1987-),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英语教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部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与当今全球一体化进行无缝接轨,全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测评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及探索,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方面带来一定收效。然而,艺术类院校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较强,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方式上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异,为英语教学进程带来一定阻力。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经验,就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做出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以期提升教学效率,形成符合艺术类院校目标发展的特色型教学。
一、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英语积极性不够。艺术类院校强调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技能,能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注重艺术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在文化科录取分数上,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收分偏低,一般要求过线即可,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此外,根据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学生往往更加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其他文化基础科目,将大量时间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部分学生对待英语课程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与教师的互动较少,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
2.英语教材整齐划一,缺乏专业特色。当前的英语教材大多适用于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选择此类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确有益处。但是,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无法与其专业特殊性有机结合,对于部分基础较差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教材内容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跟上教师课堂进度,进而呈现出厌学状态;另一方面,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表示当前所学教材与他们的专业联系甚微,书本的难度和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3.教师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尽管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都在提倡高校课堂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课堂缺乏良好氛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极少,学生参与度低。此外,在当今“互联网 ”的大数据时代,大学慕课、翻转课堂、碎片化教学、社交网络教学等新模式的出现,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有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应用上,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二、关于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优化教材内容,认真研发教材。要想上好一节精彩的课堂,一定要做到“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时,应该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等。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性格特征明显,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个性十足,但精神容易涣散,自控能力较差。在选择教材时,应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设计出既能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又能体现英语与其专业内容相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对现有艺术类院校英语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满足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教材进行超越,真正做到“教材为我所用”,此外,在课堂中可以针对各专业实际情况,立足校情,研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课本。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增强了英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又使英语课堂逐渐专业化,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助力。
2.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他们按照教学大纲向学生传递书本内容,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毫无生机。这种以教师为核心地位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割裂,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长此以往形成恶行循环,学习效果固然不佳。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探索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具体特色,改变教学模式,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侵入式学习情境,培养合作式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词法、分组讨论法、组队辩论法、情境表演法等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组织形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教师应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拉近师生间距离,同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加强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创新学业评价机制,促进多元评价的发展。艺术院校将专业课放在首要的位置,学生将身心投入于实践活动上,忽视对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大学英语学科一直处于教学体系的弱势地位,学生旷课现象愈加严重。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出勤率的管理,辅导员可与科任教师进行配合,对旷课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应该突出其实用性。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测试往往考察的是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而非对语言实际运用的把控。因此,我们应该对英语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查考,将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展示成果等纳入整个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參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