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与衔接

来源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课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导课之后的过渡与衔接也不应忽视,因为它不仅关乎导课之后学生的兴趣的深入与延续,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成败,而且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开发,潜能的开掘,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 导入国; 衔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要求,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百花齐放,成果卓著。我们在教学实践之中,也发现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十分重视且尽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每场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一样。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程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是学生乐学,爱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仅就语文课的导入与衔接,通过一二例,浅谈管窥之见。
  设疑导课法。学贵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道:“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教师,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课时激疑启发,在“无疑处生疑”。如有位同仁在教授《孔乙己》时,这样导入:“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的小说,而对《孔乙己》却情有独钟,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先学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情景导课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不仅使人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之态,而且已产生共鸣,加深印象,增强理解,进入新课。一位老师在上何其芳的《秋天》时,先板书一“秋”字,然后向同学们问道:“看到这个‘秋’字,你能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课堂霎时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举手抢答,并由此引起探讨,论辩。既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又调动了同学们思维的兴趣,锻炼了观察力、想象力。这时教师适时点拨:“以上是同学们对秋的感受,有见解,很深刻,这很好。那么何其芳先生对秋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首诗歌,根据你的理解回答,并从文中找出作者这么说的依据。”这样做既使课堂活跃的气氛得以延续,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究状态,为深入学习课文的意境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还有释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背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激情语言导入法等不胜枚举。虽然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是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无不起到良好之效。可是在教学实践之中,我们遗憾的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仍有一些教师在导课之后,未能按导入内容延续,而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向他处。使得导课之后被激活的学生兴趣被搁浅,思维被打断,内容不连贯……
  我们不妨仍以上述设疑导课法为例,按照人们的正常思维,既然导课时说“为什么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的小说,而对《孔乙己》却情有独钟,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先学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可是有的教师却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有的教师却是夸夸其谈介绍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再以上述情景导课法为例既然导课时已经提到“那么何其芳先生对秋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作答,并从文中找出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接下来引导学生读文探究就顺理成章,可是有的教师却是大讲特讲何其芳先生创作这首诗创作过程,有的教师却听解字词,检查预习……我们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该讲,应该讲,只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缜密性,没有注意细节,内容不连贯,出现断层,缺乏科学性,以致使学生的兴趣被抑制,思维被打断,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它却反映出我们一些教师教学基本功欠扎实,业务钻研不深,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教学预设不够精当,应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切不可得过且过,大而化之。因为它不仅关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开发,潜能的开掘,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切不可小视之。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细节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深入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仅在导课上下功夫,而且在导入与衔接上更要下功夫,要因时因文而定,切忌套用模式,应灵活多变,使得课堂导入与衔接更规范、更科学。为此笔者认为,如要以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为切入点,不妨采用背景导入法为妙,如能结合作者生平或所处背景,进行思考写成故事,采用故事导入法更好;如已导入到课文内容相关之处,不妨先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文本,然后巧妙穿插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如要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如抓某一扣人心弦的情节,可采用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如以某一位或几位人物对作品进行评价,不妨采用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如以文题为突破口,不妨采用释题导入法为妙,如以文章揭示的主题为突破口,不妨采用名言导入法等,当然关于语文课的导入与衔接,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远不止这些,笔者略陈管窥,目的是引起同仁的重视,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更规范、更科学,使得教学这缺憾的艺术更加趋于完美,以利于教师的成长,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对水的概念进行梳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
期刊
高效课堂,是指具有较高教学效率或效果的课堂,是指在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教育平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引
期刊
课的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二的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本课设计。  二、教材的选择:  本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耐久跑。耐久跑主要发展的是学生的耐力素质,耐力素质又称心肺耐力,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水平二的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在一定困难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坚持完成任务。所以我选择耐久跑这个具有
期刊
刚送走一届学生,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不舍。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只想对他们说,愿你们一路健康成长!今年,当我重回一年级的教室,我有种莫名的感动,曾经的他们亦如眼前的孩子们,满脸的稚气。我期待着我的新一届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中茁壮成长起来。  一次家访:初遇数学“天才”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们,也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我逐一地开始家访。很快,小A引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让人感慨万千、刻骨铭心。依据教材特点,本课我侧重于人文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组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
期刊
摘 要: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如何采用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等五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环境; 基础知识; 思维方法; 主体作用; 数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
期刊
休闲娱乐服务业成为当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低碳朝阳产业。每到节假日,华夏大地靓车如潮,掀起了阵阵和谐社会休闲娱乐的“最炫民族风”。玩,人类的天性,让童年炫耀五彩斑斓的天性,让生活让生命变得美好的天性。那么,怎样让人这一与生俱来的天性,成为现在乡下小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每天课时几乎节节爆满的学校,拉动学生学业进步,茁壮成长;打造良好班级,让学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竞争合作,展现个性,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的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从探索实验到2011年的正式颁布已经有好几年了,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也经历了几次改动,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尝试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体会到了新教材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如何领悟新教材的意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新教材?这些都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的就是认识新教材及如何针对教材的特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程改革到呼声也越来越高涨来,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而老师们也由以前的看看、瞧瞧变成了实践者,亲自投入成为主角,该如何把好方向,减少失误,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思考到问题。以人为本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特长是课改始终不渝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是课改成败的关键,随课改乘风破浪,是本人对于课改一些基本认识和思考及实践。  关键词:课改; 以人为本
期刊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