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48-02
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明确任务;激发情感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改革课堂教学成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优化的课堂教学更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并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呢?
1 明确任务,激发情感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说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为求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来换取信任,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同时,有了爱,更应具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激发情感,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如果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学生就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2 善于激发疑问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者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答疑提高,因而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方面,是鼓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语文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批判性、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惟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语言、观点予以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敢于挑战书本中的“定论”,敢于对老师在课堂上不合时宜的说教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一项活动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这样做,无疑会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索和研讨、反思、批评和质问,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中,才能更充分地体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愉悦。
3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拓展
3.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教学的中心应以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3.2 教师还应适时指导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中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教师还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
4 精心指导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课文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此类推,第三部分主要写什么?全文的中心是什么?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①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③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5 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每个学生原来都是有学习愿望的,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解他们现实处境,理解他们由于自己未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鼓励他们建立积极.可行的目标,鼓励他们做出成绩,从而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喜欢你,认可你,尊重你,爱听你的课,乐意接受你讲的道理,从而生产积极的学习效果。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而不断优化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達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明确任务;激发情感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改革课堂教学成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优化的课堂教学更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并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呢?
1 明确任务,激发情感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说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为求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来换取信任,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同时,有了爱,更应具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激发情感,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如果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学生就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2 善于激发疑问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者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答疑提高,因而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方面,是鼓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语文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批判性、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惟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语言、观点予以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敢于挑战书本中的“定论”,敢于对老师在课堂上不合时宜的说教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一项活动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这样做,无疑会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索和研讨、反思、批评和质问,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中,才能更充分地体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愉悦。
3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拓展
3.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教学的中心应以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3.2 教师还应适时指导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中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教师还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
4 精心指导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课文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此类推,第三部分主要写什么?全文的中心是什么?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①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③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5 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每个学生原来都是有学习愿望的,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解他们现实处境,理解他们由于自己未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鼓励他们建立积极.可行的目标,鼓励他们做出成绩,从而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喜欢你,认可你,尊重你,爱听你的课,乐意接受你讲的道理,从而生产积极的学习效果。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而不断优化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達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