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潘天寿院长“花鸟科”授课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y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艺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出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上任后,他抱着捍卫民族传统的决心,誓将中国画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潘院长在1961年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育会议时,首倡中国画三科(人物、山水、花鸟)独立教育,他指出三科的学习基础,各有它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为了专精地培养人才,三科必须分开教育,会上展示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育方案和实施成果,得到了上级首肯和兄弟院校的响应。我是当时经历这次分科教育的学生之一,感到此举确实非常必要,并且受益终身。
  我是1959年进入浙江美院求学的,按照潘院长的教学思路,1961年分科时我入选人物画专科,心想毕业后回部队当一名军事画家。1963年夏月,我已是国画系大四学生,又是国画系团支部书记,班级唯一的共产党员。有一天在国画系办公室,刘江老师叫我和章培筠老师(国画系1961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给我们布置一项任务,说新华社要报道潘院长倡议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的情况,明天记者来系里拍照,其中还有潘院长亲自授课的场景,由我们二人分头负责准备工作。具体分工是:章培筠负责准备笔、墨、纸、水、色、毡毯,并请潘院长授课;我负责召集1963届即将毕业的花鸟科学生,于第二天上午10时在国画系教育大楼三楼教室集合。
  当时我考虑花鸟科学生不多,又没有女生,便增加了即将毕业的人物科学生汤起康,山水科的李棣生、崔昌石和1961级的女同学李元珠参加。
  次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天高气爽,真是拍摄的大好时机。章培筠老师早已把笔、墨、纸、水、色、毡毯等物品准备完毕,一张四尺宣纸被裁成三开,放在桌台上。新华社记者忙着摄影安排,同学们个个满面红光、衣容整洁,均准时到达。当时出席听课的有:卞克智(卞文瑀)、祝庆友、汤起康、李棣生、陈正治、李元珠、崔昌石、陈金木,加上我和章培筠老师共计10人。阳光穿过窗户照亮了整间教室,记者根据摄像的角度、光线、人员穿插、高低疏密、男女搭配等,作了细心的安排。潘院长胸有成竹走到画桌前,温和地对同学们说:“画之前脑子里事先要考虑好画什么,这样你就不会束手无策。画时,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上展现蓬勃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绘画特有的生动性。”言毕,潘院长便拿起毛笔,蘸了焦墨,在白盘上撇了几下,再蘸浓墨,落笔纸上,笔力雄健,来去自在,好似横扫千军,收拾笃定,鸡的翅、背、尾渐现在眼前。潘院长说:“中国画用笔运墨很讲究,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墨有焦浓、深淡、清和干湿之分,一笔中含有多种墨色,所谓墨分五色,看你如何正确去运用。”画到鸡嘴、头部和点睛时,潘院长特别指出,“要注重形神兼备,画时胆大落笔、细心收入,还要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疏密关系。”在画鸡肚前,他看了多时,用淡墨画笔勾出了公鸡鸡肚的雄壮姿态,最后用比较深的浓墨勾画出坚实的龙爪。同学们聚精会神,鸦雀无声,专心看潘院长作画,新华社记者忙着抓镜头,潘院长边作画边讲解,学术气氛十分和谐,一幅笔墨雄浑、气势磅礴、布局别具一格的雄鸡图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大家赞叹不已,千钧笔墨中带着自然生命的意象,也是画者胸襟的自然流露。
  潘院長接着说:“一幅画画好之后,只是成功的一半,中国文人画,还有赋诗、题跋、印章等,如果题款不妥,这幅作品将前功尽弃,有时候作品画好后,推敲几天还是题不上款,这就是中国画的深奥之处。”
  潘院长搓着双手,认真地观察画面之后,顺手握起毛笔在右上方题写“偶然落笔,略似个山僧矣,奈何!大颐寿”字样,当时未带印章,只好作罢,于是指定了盖印名字章和押角章的位置。
  课程结束后,章培筠老师安排两位同学陪送潘院长回景云邨居室,我陪同新华社记者到办公室与刘江老师(章培筠丈夫,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交谈,可惜我未问记者大名。章培筠老师负责收拾画具。潘校长的这幅作品后存放入国画系资料室,现入选在《潘天寿全集》第二集中。潘院长的作品,有一种浩然之气和奇异构图,让你慢慢感悟到清净之意境。
  新华社记者拍完照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后经过“四清运动”和“文革”,直到2002年5月,我在上海金茂大厦新华书店看到《文化人影记丛书:潘天寿》(卢炘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32开本),书中收录了这张珍贵的师生创作照,已过49年,今观之高兴万分、如获珍宝,当即购买了数册,回单位后,还请了摄影师进行翻拍放大,陈列家中。这张历史照片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潘院长出色履职浙江美院院长这一行政职务的历史,还记录了他作为教育家、艺术家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为全系五十余名学生亲自授课的风范。他的“开合”“承转”“虚实”“疏密”“破框框立三角”“空白也是画”等经典构图思路,指导并影响了我们,至今仍觉受用无穷。在课堂上他强调画画“研墨要浓”、所用之笔与水要清,以清水纯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乏彩之病”,还教导我们画要有霸气,不能俗气,要有自己的面目和风格……
  潘院长为我们授课这张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贵照片,放大喷绘陈列在浙江杭州潘天寿纪念馆入口处的大墙上,见证着潘院长和青年学生们的师生之情;照片上的10人,现分布在上海、杭州、台州、温州和青田,其中两位同学已不在人世。
  回想起我在浙美院中国画系五年的大学生涯,能有幸跟上潘院长大刀改革的浪潮,受益无可估量。196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毕业创作的《海上南泥湾》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用对开年画出版,后分配到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三十余年,深感潘天寿、陆俨少、陆维钊等恩师对我的辛勤教导,温暖在心。
  2019年3月15日于上海
  (作者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届毕业生,工作单位为上海书画出版社)
其他文献
杰出人物步入晚年,往往繁华落尽,复归平淡,却又常虑及未来,忧思人类。孔子倾心“大同”,康德向往人类“永久和平”,费孝通80岁时,则提出过“文化自觉”。  我理解:费老的文化自觉,是想说随着科技、市场、生态等的日益一体,世界也日益变小,小成“地球村”;然而,国家间依然处于“战国时代”,人类命运比以往更危险。他希望:一方面,各民族都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还能站在他国立场“推己及人”;最终“各美其美
期刊
深圳市是在广东省宝安县的基础上于1979年3月成立的。1980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成立经济特区。“深圳”原是宝安县县城,一个落后的边境小镇,而不是有些人误解的“渔民村”。那时候,市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没有一条大马路,没有一路公共汽车,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报刊,没有电台、电视台。党的宣传工具就是一个有线广播站。由于太穷,建市前后,偷渡到香港的“偷
期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
期刊
年逾八旬的书法家林仲兴先生,回首自己的从艺之道,不胜感慨地说:学习书法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做人的品格修行更为重要。我在与前辈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不仅领悟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学到他们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使我受益终生。  林仲兴开始学习书法时,主要靠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四处拜访名师。转益多师成为他拾阶而上的法宝,且结拜的大多是海上名师大家,从而在书艺学问、道德精
期刊
我的母親陶琴薰,是民国名人陶希圣的女儿。  一般来说,女人情感比较细腻,需要寻求慰藉,所以女人大多有闺蜜。  母亲一生中,有几个闺蜜。抗战发生之前,外祖父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母亲在北京读初中,交到第一个闺蜜。母亲几十年后还记在心里,对我讲过几次,她叫姜硕贤。可是没多久,姜硕贤跟随男友,双双奔赴延安,从此断了联系。  母亲在香港读书,也交到一个闺蜜黄泳荠,我们称她黄阿姨。高二时母亲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
期刊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
期刊
朱德同志高度重視统战工作,也十分善于开展统战工作,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就十分注意团结联络原滇军战友范石生等,分化和瓦解敌人,为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实现会师,揭开中国革命崭新的篇章奠定了基础,留下了统一战线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利用主持人大立法工作,到各地视察,在不同场合与党外民主人士会晤等,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关心人、帮助人、鼓舞人
期刊
在现当代书画家中,姨公王个簃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和金石治印四绝的艺术家。我奶奶和王个老的夫人张襄如是亲姐妹,我奶奶叫张襄贞,是妹妹,所以我管王个老叫姨公。  登门听姨公传道授业  我自小喜欢书画。父亲见我对书画情有独钟,就萌生了带我去拜访王个老的想法。上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二年级,父亲第一次带我去兆丰别墅拜访姨公。初见姨公,我愣住了,高个子,一头银发,双目炯炯有神,我不由得有点局促。听完父亲介绍
期刊
到我这年纪,新人越来越不熟悉了,熟人又一个个凋零了,剩下就是越来越多的故人故事,让我久久地停留在回忆之中……  老顽童“高老头”  高式熊,大家都尊称他“高老”,他确实老了,98岁了。也有更多人称他“高老头”,他一点不生气,一生如此。他96岁以前还活跃在社会的各种舞台上,这确实不多见。  我四五十年前就与他熟识,他长了一副西方人的面孔,却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式的士大夫。他长得高高大大的,满脸笑容,
期刊
记得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以下的名言:“所有的改革都是被迫的。”(见郑必坚《大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这句话应用在蒋经国晚年,决定从“保守”走向“开放”的过程,自是十分真实确切。他当年的确是在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加上自己健康的恶化,被迫而不得不走的唯一一条路,应是持平之论。  只是在过去几乎所有研究蒋经国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却少有人从这个“被迫”的角度,来论断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