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白描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刚柔顿挫、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白描”。白描是支撑一幅工笔画的基础,是先以线造型勾勒,后而随类敷色,层层渲染,形成了工笔白描独特的艺术风格。
寻求美的必经途径
在原始社会是线条的萌芽阶段。随着书写的增多,线条到了唐代,书画家变前人均衡线条向颇具动感线条转变。这时期这些线条讲究趋势,线条在运用过程中都被统一于一定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极富韵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也随之发展进步,到了宋代,宫廷画家在吸收前人技法基础上,把方折挺进的线描有机结合进去,使单线白描表现力更丰富,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到了元代,这个时期的画者着重表现心灵情感,注重笔墨变化,并将这一变化推向极致。明清之际,线条的发展进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了用笔要达到自由与法则的统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无法”是对“法”的运用掌握后的“有法”的解放而已。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徐芳老师,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取得研究生硕士学位,现徐芳老师在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职位,中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徐老师是一位站在传统之上的独行者。她注重对古代绘画的学习和传承,特别是线描的学习,追溯她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她的创作一直根植于传统,传统就像是一块垫脚石为她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写书法,写宋徽宗的瘦金体。还记得有一次见到徐老师写瘦金体,她的用笔、起笔、顿笔、转折与之前示范的白描的用笔、画法别无异处。她摹古,但她并不甘心于对传统一味的崇拜,他又是一名革新者,不追随当下泛滥的作秀风气,她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追求着一种超越、一种能够表达内心追求的契机。
感受对象的生机和韵味
中国白描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形式,每根线条都是有感情的,在欣赏中国白描画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入情感,品味线的浑圆、曲美、刚直、险峻、苍劲、灵巧、朴拙等妙趣。正是中国白描画中的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白描中的线是画家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以表达对眼前物象的认识的一种形式。
徐老师注重写生的重要性,把花鸟、山川、树石作为抒发和表达个人的爱好旨趣和主观意念的自然载体加以呈现。徐老师通过走进大自然选择需要的物象,并及时记录所观看到的物象情感,从而在回到室内创作的时候能够对物象有一个真实的印象,而不是通过第二媒介感受的。这就是写生实践会产生由“外师造化”过度衍进出“中得心源”内心感受。
徐老师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象征性和森林深处的秘境感,经过探究得知这种秘境感产生之谜。徐老师每次写生采稿时都会观察写生对象,分析其生长规律和基本结构特征,从整体到细节,由外形到姿态,对写生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了解后,进行最重要的白描花卉写生。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对物象观察的感受,注重用线表现出花瓣、叶子枝干的不同质感,充分利用线条的粗细、曲直、顿挫等变化,表现花卉的不同姿态和婀娜多姿的生动形象。花瓣多选用较细且富有变化性的线条,以表现其盛开的饱满姿态和轻盈秀美的变化,叶子及叶筋是花卉中最有力度的、也是支撑花卉的主干部分,所以在选择线条运用的时候,需选择较粗的较有力度的线条,枝干则要选择较较涩墨勾勒。
跃然纸上—花之仙子
尤记得第一次去拜访老师徐的时候,她的小花园让我感到惊讶。那是冬天的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桂林的冬日只要有阳光在就不会很冷。那日去,老师正在整理她楼顶小花园的花花草草,在繁华闹市区有这样一片绿色来解闷不失为一种修行,一种内心纯净的沉淀。这片小花园让我很是惊讶,并对它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一边仔细的观察,一边耳听老师的种花经验,在这个楼顶花园里,徐老师种了荷花、各式花盆中种有不同品种的多肉、有一片小竹林、三角梅、蘭花等,园子中间还布有一条小石板路,特别有情调,特别有诗意。由于是冬日的原因,荷花已经只剩下枯萎的荷叶低垂,一些夏日才开花的枝叶也只剩下一些绿叶。再次去老师家巧遇一位徐老师多年前的学生,讨论花草之间不禁感叹老师的细心和耐心,还有对花草的喜爱之情,那位学生讲徐老师就像是花仙子一样,对花的喜爱无处不在,除了可以在花园里种花种草,徐老师的工笔花鸟作品也是对花的种植。用“花仙子”来形容徐老师实为不过。
在桂林芭蕉树是处处可见的景物,当然生活在桂林的徐老师对芭蕉树甚是熟悉了。在徐老师的作品中有一组关于芭蕉树的创作:《清歌一啭口氛氲》、《秋声不可闻》、《日高花影重》,在这组作品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徐老师的线描功底之深厚,芭蕉叶的疏密关系在大开大合中显微妙。
在其《日高花影重》里,我们明显的发现整幅画由芭蕉叶和芭蕉树干组成,但是整幅画没有单调简单之感。在画面中杆子是整幅画的视觉中心,用了极细线勾勒,损坏的叶子的叶干紧紧的包裹在芭蕉树干上,其中脱落的叶片则有自由的折态,这一紧一松将芭蕉树干紧紧包裹、层层叠压的生命力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芭蕉叶则是运用了比较松动的线描勾勒,与芭蕉树干的极细坚韧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芭蕉树干就像军人一样刚硬坚挺的站立着,支撑着整幅画面,芭蕉叶像是柔和的女孩子一样随风摇曳,尽情的开放着每一半叶片,在这一刚一柔、一松一紧中,整幅画充满了无尽的趣味。
在其《秋声不可闻》里可以看到在秋天芭蕉叶落了,整棵树被随风折断的芭蕉叶包裹着,虽然是杂乱的芭蕉叶但是整幅画经营的主次分明。这幅画的主体是最接近视觉中心的、倒垂的芭蕉花苞,除了倒垂与画面芭蕉树干形成相反的势的变化外还有长短线的区别,折断的芭蕉叶用了柔和的长细线勾勒,而倒垂的芭蕉花苞则是用了偏干墨短线勾勒,一个向上的势、一个向下的势、一个长线柔和、一个短线坚硬,这样层次便很清楚的就有了。
在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和文化发达,信息和交流便利的时代。我认为徐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方法很好。其一,摹写古人不仅可以从古人的画中学习专业技能,领悟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信心,有充分的自信立足本专业、本学科,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发挥中国画的优点和特点。其二,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线描的熟练度也可以了解书法专业和学科,这样就能从中探索和挖掘到更多适合本专业发展所需的营养和新鲜元素,其三,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应该静下来,务求朴实,不急于求成,并且拥有不断试验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在白描艺术本体的研究中寻找到情感表达的契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线条的表现力、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产生优秀的线描画稿,从而为工笔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求华丽,务求朴实。
参考文献
[1]徐芳.心境.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7
[2]周中耀.周中耀工笔花鸟画技法解读.天津杨柳青画社,2010.1(2)
作者简介
刘英新(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衡水,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笔花鸟画。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寻求美的必经途径
在原始社会是线条的萌芽阶段。随着书写的增多,线条到了唐代,书画家变前人均衡线条向颇具动感线条转变。这时期这些线条讲究趋势,线条在运用过程中都被统一于一定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极富韵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也随之发展进步,到了宋代,宫廷画家在吸收前人技法基础上,把方折挺进的线描有机结合进去,使单线白描表现力更丰富,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到了元代,这个时期的画者着重表现心灵情感,注重笔墨变化,并将这一变化推向极致。明清之际,线条的发展进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了用笔要达到自由与法则的统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无法”是对“法”的运用掌握后的“有法”的解放而已。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徐芳老师,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取得研究生硕士学位,现徐芳老师在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职位,中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徐老师是一位站在传统之上的独行者。她注重对古代绘画的学习和传承,特别是线描的学习,追溯她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她的创作一直根植于传统,传统就像是一块垫脚石为她的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写书法,写宋徽宗的瘦金体。还记得有一次见到徐老师写瘦金体,她的用笔、起笔、顿笔、转折与之前示范的白描的用笔、画法别无异处。她摹古,但她并不甘心于对传统一味的崇拜,他又是一名革新者,不追随当下泛滥的作秀风气,她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追求着一种超越、一种能够表达内心追求的契机。
感受对象的生机和韵味
中国白描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形式,每根线条都是有感情的,在欣赏中国白描画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入情感,品味线的浑圆、曲美、刚直、险峻、苍劲、灵巧、朴拙等妙趣。正是中国白描画中的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白描中的线是画家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以表达对眼前物象的认识的一种形式。
徐老师注重写生的重要性,把花鸟、山川、树石作为抒发和表达个人的爱好旨趣和主观意念的自然载体加以呈现。徐老师通过走进大自然选择需要的物象,并及时记录所观看到的物象情感,从而在回到室内创作的时候能够对物象有一个真实的印象,而不是通过第二媒介感受的。这就是写生实践会产生由“外师造化”过度衍进出“中得心源”内心感受。
徐老师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象征性和森林深处的秘境感,经过探究得知这种秘境感产生之谜。徐老师每次写生采稿时都会观察写生对象,分析其生长规律和基本结构特征,从整体到细节,由外形到姿态,对写生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了解后,进行最重要的白描花卉写生。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对物象观察的感受,注重用线表现出花瓣、叶子枝干的不同质感,充分利用线条的粗细、曲直、顿挫等变化,表现花卉的不同姿态和婀娜多姿的生动形象。花瓣多选用较细且富有变化性的线条,以表现其盛开的饱满姿态和轻盈秀美的变化,叶子及叶筋是花卉中最有力度的、也是支撑花卉的主干部分,所以在选择线条运用的时候,需选择较粗的较有力度的线条,枝干则要选择较较涩墨勾勒。
跃然纸上—花之仙子
尤记得第一次去拜访老师徐的时候,她的小花园让我感到惊讶。那是冬天的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桂林的冬日只要有阳光在就不会很冷。那日去,老师正在整理她楼顶小花园的花花草草,在繁华闹市区有这样一片绿色来解闷不失为一种修行,一种内心纯净的沉淀。这片小花园让我很是惊讶,并对它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一边仔细的观察,一边耳听老师的种花经验,在这个楼顶花园里,徐老师种了荷花、各式花盆中种有不同品种的多肉、有一片小竹林、三角梅、蘭花等,园子中间还布有一条小石板路,特别有情调,特别有诗意。由于是冬日的原因,荷花已经只剩下枯萎的荷叶低垂,一些夏日才开花的枝叶也只剩下一些绿叶。再次去老师家巧遇一位徐老师多年前的学生,讨论花草之间不禁感叹老师的细心和耐心,还有对花草的喜爱之情,那位学生讲徐老师就像是花仙子一样,对花的喜爱无处不在,除了可以在花园里种花种草,徐老师的工笔花鸟作品也是对花的种植。用“花仙子”来形容徐老师实为不过。
在桂林芭蕉树是处处可见的景物,当然生活在桂林的徐老师对芭蕉树甚是熟悉了。在徐老师的作品中有一组关于芭蕉树的创作:《清歌一啭口氛氲》、《秋声不可闻》、《日高花影重》,在这组作品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徐老师的线描功底之深厚,芭蕉叶的疏密关系在大开大合中显微妙。
在其《日高花影重》里,我们明显的发现整幅画由芭蕉叶和芭蕉树干组成,但是整幅画没有单调简单之感。在画面中杆子是整幅画的视觉中心,用了极细线勾勒,损坏的叶子的叶干紧紧的包裹在芭蕉树干上,其中脱落的叶片则有自由的折态,这一紧一松将芭蕉树干紧紧包裹、层层叠压的生命力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芭蕉叶则是运用了比较松动的线描勾勒,与芭蕉树干的极细坚韧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芭蕉树干就像军人一样刚硬坚挺的站立着,支撑着整幅画面,芭蕉叶像是柔和的女孩子一样随风摇曳,尽情的开放着每一半叶片,在这一刚一柔、一松一紧中,整幅画充满了无尽的趣味。
在其《秋声不可闻》里可以看到在秋天芭蕉叶落了,整棵树被随风折断的芭蕉叶包裹着,虽然是杂乱的芭蕉叶但是整幅画经营的主次分明。这幅画的主体是最接近视觉中心的、倒垂的芭蕉花苞,除了倒垂与画面芭蕉树干形成相反的势的变化外还有长短线的区别,折断的芭蕉叶用了柔和的长细线勾勒,而倒垂的芭蕉花苞则是用了偏干墨短线勾勒,一个向上的势、一个向下的势、一个长线柔和、一个短线坚硬,这样层次便很清楚的就有了。
在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和文化发达,信息和交流便利的时代。我认为徐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方法很好。其一,摹写古人不仅可以从古人的画中学习专业技能,领悟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信心,有充分的自信立足本专业、本学科,只有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发挥中国画的优点和特点。其二,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线描的熟练度也可以了解书法专业和学科,这样就能从中探索和挖掘到更多适合本专业发展所需的营养和新鲜元素,其三,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真正有艺术追求的人应该静下来,务求朴实,不急于求成,并且拥有不断试验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在白描艺术本体的研究中寻找到情感表达的契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线条的表现力、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产生优秀的线描画稿,从而为工笔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求华丽,务求朴实。
参考文献
[1]徐芳.心境.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7
[2]周中耀.周中耀工笔花鸟画技法解读.天津杨柳青画社,2010.1(2)
作者简介
刘英新(1988—)女,汉族,籍贯:河北衡水,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笔花鸟画。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