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是指“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以学生为本,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遵照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一系列课程的总和”。(赵北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构建旨在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非专业课程整合成课程集群,组成不仅包括在目标、知识、方法等方面有逻辑关系的文本层面的课程系统,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在内的非文本层面的课程资源系统。在高职教育领域,课程群构建正逐渐成为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路径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机制,但已有课程群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技能教学而言的,非技能教学鲜见涉及。借鉴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并探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应有裨益。
一、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必要性
(一)符合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是在就业指导课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它是以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和职业导学训练为基本路径,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在类型上归属为人文教育,在课程性质上归类为公共课程。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从就业指导到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任务已经从传授择业技巧、就业服务层面上升到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层面,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并且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统揽性地位。随着职业发展教育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丰富,单纯一门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培养任务。
(二)遵循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规律
人文素质在整体素质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大学生人文素质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资源系统综合、循序渐进、螺旋反复的过程。职业发展教育作为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培养手段,通过一种途径、一种方式很难奏效,必须在受教育者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环境、介体等多因素、多环节通力协作的作用。从教育视角上看,就需要一群序列化、有机关联的横向课程和纵向课程的教学训练,以及一系列环境和资源的熏陶培育,才能实现从知识到意识、态度、情感、意志、能力、素质的迁徙和演变。
(三)满足了技能教育特殊性和学生需求多元化
高职学生未来直接从事技能型工作,除了应由技能类课程群培养其技能素质外,还应由人文类课程群培养其人文素养,以适应产业变化和岗位迁徙,实现内外职业生涯同步发展。当前,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有限的资源主要配置在技能培养上,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分散,这就需要从各个层面入手,以新的机制重新配置教育资源,以平衡技能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高职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差异大,学习速率不同,未来职业定位也不相同。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可为学生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从而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能整合、带动和激活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
(四)破解了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困境
目前,职业发展教育效果不明显,作用发挥不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滞后,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一道,形成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课程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实践课程、网络课程、促进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课程,课程设置随意,课程之间知识边界不清,教与学之间存在鸿沟;缺少稳定的资源依托和保障,教学资源少、实践含量不足,师资缺乏,教师往往半路改行,匆忙上手,对整体课程模块熟知不够。推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构建,是突破职业发展教育在初级阶段困境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二、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可行性
(一)良好的教改氛围为课程群构建创造了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实践,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日益浓郁的氛围。2006、2007和2012年,教育部分别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晰了职业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
(二)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为课程群构建明确了方向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起步晚,但在教育理念转变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与传统就业指导教育不同,职业发展教育既强调就业,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主要通过职业规划和全程职业导学训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职业发展教育扩展了就业工作的内涵,提高了人才质量的全面性,在课程建设上越发重视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培育,既重“治标”,更重“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已逐渐成为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两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职业发展教育理念的升华,也构成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的理念基础。
(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扩展为课程群构建奠定基础
职业发展教育在内涵上已经从最初的就业指导,扩展为职业指导,再扩展为职业发展教育:在体系上,已经形成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两大体系,分成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培养三大模块;在内容上,已经从择业、就业扩展到创业、职业;在层次上,已经从择业技巧、就业服务扩展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在课程上,已经分化为理论讲授、社会实践、大赛活动等多种类型。因而,职业发展教育实际上已经扩展为不同课程的组合,成为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这为课程群构建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成果为课程群构建提供借鉴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探索,实践成果丰硕,这对于构建和完善课程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普遍开展“就业工作先进高校”、“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评选,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技能竞赛等赛事活动;不少高职院校把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入教学计划,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激励制度,设立“创业基金”、“创新训练项目”,产生了不少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专业教材,在实践中涌现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创业典型。
(五)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的积累为课程群构建提供支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一批校内外职业发展教育实践基地和训练基地,校内有“创业园”,校外有“创业基地”;形成了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等教学资源库,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等人文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师队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提升,为课程群构建提供了资源支撑。
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构建思路
(一)课程群构建的主要依据
以在目标、知识、方法等方面的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以扩展、补充和整合为手段,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门目标指向统一、教育对象相同、基本能力素养要求一致的课程及课程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厘清各子课程及课程资源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划清知识边界,以“先进、有用、有效”为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增强课程间的耦合性、系统性、整体性,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支撑、有机联系的课程集群及课程资源集群。
(二)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
遵循职业发展教育的规律。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员性、全程性、综合性、职业性、实践性、持续性等特征,课程群构建必须遵循职业发展教育的规律。课程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职教育全程,实施分层、分类按需指导,避免“蜻蜓点水”和“短平快”;应从紧扣技能培养、注重与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来体现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优化要做到既重理论熏陶,又重实践磨练,既重管理实务,又重能力素养,既重课程教学,又重课程资源和培育环境。
强化逻辑联系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影响着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生成和延续,各子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就是与课程目标、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从知识到意识、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素质的演变规律。已有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主要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而课程群以相互联系的课程组合为单位,凸显共同培育的特征。因此,课程群构建需要对已有课程结构及课程资源进行有逻辑关系的优化组合,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间的亲和性,减少课程内容上的重叠和教学资源上的交集,体现课程的纵向传承关系和横向内在联系,使各子课程互为动力、连环接力、参差给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模化效应。
凸显体验性和职业性。职业发展教育属体验性课程,构建的课程群要强化理论与实务的联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与修行的一体,多开发实践性和体验性课程,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理论、概论或通论来学习,而应当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参与与切身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职业发展教育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课程群构建应借鉴专业技能课程群的经验和模式,教学应尽可能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中进行,以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深化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保持稳定性、动态性与选择性。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反映职业发展教育的新成果、新动向,贴近职业岗位的新信息、新要求,跟上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注重教育理念、教材、师资、资源、平台的动态更新,使课程群及教学资源处于一种生态化的活跃状态。在具体的课程群构建中,要以系统培养为目的,以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体验饱满为原则,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契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的差异性。
科学定位与统筹协调。职业发展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同在职业教育体系里,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共同点,课程资源要实现全校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类型教育方式的共享。因此,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不能孤立发展,应注重与专业课程和课程群的联系与渗透,注重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的兼容与互补,注重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的匹配与协调,注重人文性与技能性的平衡与贯通。
四、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保障
课程群构建不是简单的课程设置或课程罗列,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学生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不会“一锤定音”,也不会“一蹴而就”。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既取决于对课程群的科学定位和目标方案的合理设定,更取决于对社会、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和特色、优势、资源等内部环境的准确把握。因此,要建立保障机制,以系统化思维促进课程群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和谐。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人的因素是改革的根本因素,只有让高职管理者、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具备职业发展理念和职业辅导技能,才能使职业发展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程建设转变为课程群建设,使课程群教学与各专业教育、其他类型素质教育相渗透。转变教育理念,要以“课程思维”而非“教学思维”,推进课程群建设,要使课程开发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充分预测课程实施中可能发生偏差的各个环节”,“赋予教师课程管理者职责,转变其角色意识”(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从而保证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的实效。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是既能担当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深谙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也精通职业指导实务的教师。“双师型”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是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关键。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最好是“双肩挑”,既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又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可以从辅导员、学生工作者中,从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中,也可以从企业引进的有理论教学基础和人事管理经验的人才中选聘和兼任。要制定或完善培训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称制度,强化激励措施,开展课题研究,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改变教学团队数量不足、理论功底不够、实践经历欠缺、流于直觉、疲于应付的现状,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三)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资源的满足和高度共享是课程群存在的前提之一,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在资源建设上有别于专业技能教育课程群,专业技能教育课程群主要是现有教学资源的重组和优化,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还需新增教学资源或与其他教学资源融合。这就需要强化宏观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以保障软硬件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设置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制定经费投入、日常管理、考核考查等规章制度,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群的构建和实施。
一、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必要性
(一)符合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是在就业指导课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它是以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和职业导学训练为基本路径,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在类型上归属为人文教育,在课程性质上归类为公共课程。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从就业指导到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任务已经从传授择业技巧、就业服务层面上升到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层面,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并且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统揽性地位。随着职业发展教育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丰富,单纯一门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培养任务。
(二)遵循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规律
人文素质在整体素质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大学生人文素质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资源系统综合、循序渐进、螺旋反复的过程。职业发展教育作为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培养手段,通过一种途径、一种方式很难奏效,必须在受教育者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环境、介体等多因素、多环节通力协作的作用。从教育视角上看,就需要一群序列化、有机关联的横向课程和纵向课程的教学训练,以及一系列环境和资源的熏陶培育,才能实现从知识到意识、态度、情感、意志、能力、素质的迁徙和演变。
(三)满足了技能教育特殊性和学生需求多元化
高职学生未来直接从事技能型工作,除了应由技能类课程群培养其技能素质外,还应由人文类课程群培养其人文素养,以适应产业变化和岗位迁徙,实现内外职业生涯同步发展。当前,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有限的资源主要配置在技能培养上,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分散,这就需要从各个层面入手,以新的机制重新配置教育资源,以平衡技能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高职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差异大,学习速率不同,未来职业定位也不相同。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可为学生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从而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能整合、带动和激活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
(四)破解了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困境
目前,职业发展教育效果不明显,作用发挥不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滞后,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一道,形成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课程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实践课程、网络课程、促进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课程,课程设置随意,课程之间知识边界不清,教与学之间存在鸿沟;缺少稳定的资源依托和保障,教学资源少、实践含量不足,师资缺乏,教师往往半路改行,匆忙上手,对整体课程模块熟知不够。推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构建,是突破职业发展教育在初级阶段困境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二、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可行性
(一)良好的教改氛围为课程群构建创造了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实践,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日益浓郁的氛围。2006、2007和2012年,教育部分别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晰了职业发展教育的政策导向。
(二)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为课程群构建明确了方向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起步晚,但在教育理念转变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与传统就业指导教育不同,职业发展教育既强调就业,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主要通过职业规划和全程职业导学训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职业发展教育扩展了就业工作的内涵,提高了人才质量的全面性,在课程建设上越发重视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培育,既重“治标”,更重“治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已逐渐成为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两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职业发展教育理念的升华,也构成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的理念基础。
(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扩展为课程群构建奠定基础
职业发展教育在内涵上已经从最初的就业指导,扩展为职业指导,再扩展为职业发展教育:在体系上,已经形成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两大体系,分成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培养三大模块;在内容上,已经从择业、就业扩展到创业、职业;在层次上,已经从择业技巧、就业服务扩展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在课程上,已经分化为理论讲授、社会实践、大赛活动等多种类型。因而,职业发展教育实际上已经扩展为不同课程的组合,成为与学生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这为课程群构建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成果为课程群构建提供借鉴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探索,实践成果丰硕,这对于构建和完善课程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普遍开展“就业工作先进高校”、“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评选,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技能竞赛等赛事活动;不少高职院校把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入教学计划,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激励制度,设立“创业基金”、“创新训练项目”,产生了不少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专业教材,在实践中涌现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创业典型。
(五)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的积累为课程群构建提供支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一批校内外职业发展教育实践基地和训练基地,校内有“创业园”,校外有“创业基地”;形成了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等教学资源库,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等人文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师队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提升,为课程群构建提供了资源支撑。
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构建思路
(一)课程群构建的主要依据
以在目标、知识、方法等方面的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以扩展、补充和整合为手段,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门目标指向统一、教育对象相同、基本能力素养要求一致的课程及课程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厘清各子课程及课程资源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划清知识边界,以“先进、有用、有效”为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增强课程间的耦合性、系统性、整体性,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支撑、有机联系的课程集群及课程资源集群。
(二)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
遵循职业发展教育的规律。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员性、全程性、综合性、职业性、实践性、持续性等特征,课程群构建必须遵循职业发展教育的规律。课程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高职教育全程,实施分层、分类按需指导,避免“蜻蜓点水”和“短平快”;应从紧扣技能培养、注重与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来体现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优化要做到既重理论熏陶,又重实践磨练,既重管理实务,又重能力素养,既重课程教学,又重课程资源和培育环境。
强化逻辑联系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影响着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生成和延续,各子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就是与课程目标、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从知识到意识、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素质的演变规律。已有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主要以课程为单位进行,而课程群以相互联系的课程组合为单位,凸显共同培育的特征。因此,课程群构建需要对已有课程结构及课程资源进行有逻辑关系的优化组合,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间的亲和性,减少课程内容上的重叠和教学资源上的交集,体现课程的纵向传承关系和横向内在联系,使各子课程互为动力、连环接力、参差给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模化效应。
凸显体验性和职业性。职业发展教育属体验性课程,构建的课程群要强化理论与实务的联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与修行的一体,多开发实践性和体验性课程,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理论、概论或通论来学习,而应当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参与与切身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职业发展教育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特征,课程群构建应借鉴专业技能课程群的经验和模式,教学应尽可能在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中进行,以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深化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保持稳定性、动态性与选择性。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反映职业发展教育的新成果、新动向,贴近职业岗位的新信息、新要求,跟上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注重教育理念、教材、师资、资源、平台的动态更新,使课程群及教学资源处于一种生态化的活跃状态。在具体的课程群构建中,要以系统培养为目的,以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体验饱满为原则,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契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的差异性。
科学定位与统筹协调。职业发展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同在职业教育体系里,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共同点,课程资源要实现全校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类型教育方式的共享。因此,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不能孤立发展,应注重与专业课程和课程群的联系与渗透,注重与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的兼容与互补,注重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的匹配与协调,注重人文性与技能性的平衡与贯通。
四、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保障
课程群构建不是简单的课程设置或课程罗列,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学生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不会“一锤定音”,也不会“一蹴而就”。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既取决于对课程群的科学定位和目标方案的合理设定,更取决于对社会、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和特色、优势、资源等内部环境的准确把握。因此,要建立保障机制,以系统化思维促进课程群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和谐。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人的因素是改革的根本因素,只有让高职管理者、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具备职业发展理念和职业辅导技能,才能使职业发展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程建设转变为课程群建设,使课程群教学与各专业教育、其他类型素质教育相渗透。转变教育理念,要以“课程思维”而非“教学思维”,推进课程群建设,要使课程开发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充分预测课程实施中可能发生偏差的各个环节”,“赋予教师课程管理者职责,转变其角色意识”(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从而保证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建设的实效。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是既能担当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深谙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也精通职业指导实务的教师。“双师型”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是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关键。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最好是“双肩挑”,既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又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可以从辅导员、学生工作者中,从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中,也可以从企业引进的有理论教学基础和人事管理经验的人才中选聘和兼任。要制定或完善培训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称制度,强化激励措施,开展课题研究,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改变教学团队数量不足、理论功底不够、实践经历欠缺、流于直觉、疲于应付的现状,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三)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资源的满足和高度共享是课程群存在的前提之一,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在资源建设上有别于专业技能教育课程群,专业技能教育课程群主要是现有教学资源的重组和优化,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群还需新增教学资源或与其他教学资源融合。这就需要强化宏观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以保障软硬件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设置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制定经费投入、日常管理、考核考查等规章制度,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群的构建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