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历久弥新话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尽心耕耘,百家争鸣,既有争论,更有共识,本文主要从语感的概述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等方面浅析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初中语文 学生
一、“语感”的内涵
(一)定义
对于语感的定义界定,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是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归纳的两种论点,一是感受论,二是直觉论。因此,语感可以归纳描述为言语主体对语言的隐含意义和言语行为的一种直觉感受和同化创造的半意识能力。
(二)“语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言语作品是按照一定的体式章法营构起来的有机整体,它能够传达某种主体精神。结构完整、首尾贯通的有机整体性是一个言语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语感具有的整体性。因此,在语感教学中必须从整体出发,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以整体感知的方式对言语作品进行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弄的知识支离破碎。
(2)情感性。情感是人在感受外界事物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限制的一种内心体验。语感不仅能够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做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和形式的美丑做出判断。人们在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言语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境界。
(3)个体差异性和社会普遍性的统一。各人的语感是有差异的。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语感。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语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等因素,都可能使人有不同的语感。
二、语感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一)阅读教学是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他们的认识发展中的内部机制。
(二)语感的模糊性与阅读的模糊性相吻合
语文教学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作文、听说训练等过程之中常常渗透着模糊性。而语感同形象思维密切联系,也带有模糊的性质,采用语感法进行阅读符合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特点。
(三)语感的整体性与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性相和谐
前文已经论述了语感具有整体性特点,而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言语作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体验来达到与作者原意的共鸣以及自己新的认知结构的重建。敏锐的语感,能唤起表象,迅速引发联想与想象,语感的整体性与感知的整体性相统一,培养语感、进行语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感知能力。
(四)直觉思维的介入
直觉思维活动是构成语感的核心因素,语感具有直觉性,语文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反映在语感上。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性较强的阅读、写作适于直觉思维训练。因此阅读教学能培养直觉思维,也就有助于语感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
(一)反复诵读揣摩,积淀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诵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就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读出深层含义的训练亦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此外,在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 感受文章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领略其独特的语文魅力。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二)加强词句揣摩,比中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具有重要的精妙传神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敲、揣摩、细细体会,“咬文嚼字”,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训练语感
习惯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大量浏览和阅读各种优秀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其次,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
(四)加强形象思维,品中想象
形象感主要指读者阅读语言文字时能自然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不仅指对文字作品的语言所描写的“形象”的主体感悟,还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悟。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联想。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而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感文字,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
[3]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10.6
[4]邓明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关键词:语感 初中语文 学生
一、“语感”的内涵
(一)定义
对于语感的定义界定,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是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归纳的两种论点,一是感受论,二是直觉论。因此,语感可以归纳描述为言语主体对语言的隐含意义和言语行为的一种直觉感受和同化创造的半意识能力。
(二)“语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言语作品是按照一定的体式章法营构起来的有机整体,它能够传达某种主体精神。结构完整、首尾贯通的有机整体性是一个言语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语感具有的整体性。因此,在语感教学中必须从整体出发,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以整体感知的方式对言语作品进行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弄的知识支离破碎。
(2)情感性。情感是人在感受外界事物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限制的一种内心体验。语感不仅能够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做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和形式的美丑做出判断。人们在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言语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境界。
(3)个体差异性和社会普遍性的统一。各人的语感是有差异的。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语感。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家庭语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等因素,都可能使人有不同的语感。
二、语感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一)阅读教学是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他们的认识发展中的内部机制。
(二)语感的模糊性与阅读的模糊性相吻合
语文教学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作文、听说训练等过程之中常常渗透着模糊性。而语感同形象思维密切联系,也带有模糊的性质,采用语感法进行阅读符合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的特点。
(三)语感的整体性与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性相和谐
前文已经论述了语感具有整体性特点,而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言语作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体验来达到与作者原意的共鸣以及自己新的认知结构的重建。敏锐的语感,能唤起表象,迅速引发联想与想象,语感的整体性与感知的整体性相统一,培养语感、进行语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感知能力。
(四)直觉思维的介入
直觉思维活动是构成语感的核心因素,语感具有直觉性,语文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反映在语感上。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性较强的阅读、写作适于直觉思维训练。因此阅读教学能培养直觉思维,也就有助于语感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
(一)反复诵读揣摩,积淀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诵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就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读出深层含义的训练亦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此外,在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 感受文章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领略其独特的语文魅力。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二)加强词句揣摩,比中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具有重要的精妙传神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敲、揣摩、细细体会,“咬文嚼字”,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训练语感
习惯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大量浏览和阅读各种优秀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其次,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
(四)加强形象思维,品中想象
形象感主要指读者阅读语言文字时能自然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不仅指对文字作品的语言所描写的“形象”的主体感悟,还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悟。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联想。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而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感文字,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
[3]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10.6
[4]邓明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