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高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的思索逐步由自身战争转向面对大自然不可抗拒灾难的恐惧,灾难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渺小,而灾难电影就是这种反思的集中体现。好莱坞灾难电影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之后,包揽了各类灾难内容,拍摄水平也高居世界首位。本文基于美国好莱坞“灾难电影之父”罗兰·艾默里奇的代表作的定性研究法及电影主题的定量研究法,探讨好莱坞灾难片在中国的传播能够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好莱坞灾难电影;文化认同
一、研究目的
好莱坞电影众多类型中,灾难电影作为更容易产生恐惧共鸣的影片种类,被中国搬上了大荧幕后整体票房居高不下。尤其是2009年11月13日《2012》全球同步上映,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远超《变形金刚》,连续四周夺得票房冠军,并获得7.69亿的全球票房成绩。探究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票房居高不下的原因,导演、观众在面对灾难这个主题思想上的殊途同归,产生强烈共鸣的影响因素,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供了范式。
二、解码情境——以《2012》为例的受众分析
1.媒體报道者作为受众。《2012》导演将影片设定在玛雅“长历法”所推算的2012年12月21日作为世界末日,引发媒体和公众对玛雅预言的探知。在中国,媒体对于《2012》电影的广泛宣传主要集中在上映前三周。中央电视台10月14日《共同关注》栏目对电影进行了报道,通过现任玛雅长老澄清世界末日的谣言。电影公司专门制作了一个虚假网站,传播2012年将会有行星撞击地球的言论,虽然最终被美国太空总署斥责,但新闻与论坛口碑的营造使得影片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从2009年10月15日到11月16日,网络新闻稿共计14篇,发布媒体共计180家,稿件共计390篇,其中综合门户刊发量94篇,平均每天发布新闻24篇。①媒体借助新闻稿件,开办多个论坛,遍布北、上、广、苏、浙等区域的多家网站,以此为基础在日常发布不同的谈论主题。自2009年10月15日起开始进行博客炒作,总共刊发博文7篇,总浏览量约为97221人,其中千万级浏览量的博主发布文章5篇,浏览量达到5.5万人以上,百万级与十万级浏览量的博主发布文章各1篇,浏览量也均达到万人以上。①随着《2012》在中国上映,各种话题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出,其中演员洪剑涛以“灾难的无望感,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由,发布博文呼吁停放《2012》,引发了电影人及网友们的极大反响。从上述这些记者、电影工作者或者是专业影评人等对电影的接受情况来看,他们所处的角色往往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左右。因此媒体工作者作为电影公司宣传媒介的角色与其本身作为电影受众的角色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2.网络媒体受众的接受分析。虽然电影网站的影评要比媒体报道在时间上更为滞后,但在电影网站撰写影评的匿名受众一般而言知识水平较高,大多都为电影爱好者,中国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大多居于这一层面。因此电影专业网站上的影评人要比媒体工作者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时光网是一个较为专业的电影网站,根据注册的情况,时光网的关注者主要集中在20岁至35岁这一年龄段,正好与中国电影主流受众相符合。通过对时光网上的影评统计,共1530篇(2009.2~2012.11),分别涉及到了七个主题,包括:特技制作(19.62%),情节、人物设置(36.74%),中国元素(13.78%),导演(4.1%),美国梦(5.85%),末日讨论(10.02%),其他(9.81%)。从数据以及影评内容来看,中国受众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置更加注重,其次,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绚丽的特效制作也是吸引受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的一大亮点,再次就是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大量中国元素,成为中国观众瞩目的要点。总体上看,中国受众对于《2012》的整体评价中,大多数人认为故事情节老套,没有新意,但强大的视觉包装与大量的中国元素运用,成为这部影片吸引了如此庞大的观影群体进入电影院观看的主要因素。
三、结语
1.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传播成功的重要元素。首先,灾难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强烈吸引。这类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与近年来各地灾难频发相呼应,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当电影院灯光大亮,人们从梦幻中惊醒过来,回到现实的观众会在之间的极度紧张之后得到精神的放松,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灾难片的原因所在。②其次,灾难电影通过震撼的镜头特效以及演员们逼真的演技来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恐惧紧张的心理,催生人们面对灾难时心理的逐渐成熟。电影导演抛开繁冗的说教方式,通过电影荧幕,向观众展现灾难来临时的巨大冲击力,使观影者在娱乐的同时亲身体验灾难所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带给受众极其震撼的视听感受。再次,摄入中国元素,吸引中国受众观赏。电影作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的信息承载者之一,同样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与电影的喜爱程度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③电影导演将自己对于中国的认知融入影片之中,在经历了中西方“文化解读断裂”和“文化误读”等一系列的无意识偏差解读后,此时在异域的中国文化,应确切地称为“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化”。③受众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理来观看这类影片。
2.融入美国核心价值观,是“美国梦”的再现。好莱坞灾难电影中,体现了美国思想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是“美国梦”的再现。在美国核心价值观中,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理念及其制度是影响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因素,在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中,虽然展现出对于中国的好感,但影片整体是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传统模式,一个小人物在面对大灾大难时,展现出自己强大的勇气,拯救了家族,而美国将最终成为世界的救世主,即使在《2012》中“只有中国能够拯救世界”的概念不止一次的被提及,但在G8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未说一句话,最终同意所有人进入方舟的还是美国领导人,这些内容无一不在体现“美国梦”中的英雄主义思想。从另一方面讲,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不对等,使在对影片进行二次编码中,好莱坞电影展现了美国对于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误读现象,如《2012》中印度的遍地饥民,意大利对神灵的祈祷,俄国的唯利是图,美国总统的为民牺牲等情节。
从总体来说,即使好莱坞灾难电影中不免会出现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认识误区和刻板印象,影片整体价值观上体现的是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但灾难电影宏大的制作规模、紧张紧凑的叙事情节,成为此类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居高不下,普遍叫好又叫座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国灾难电影应该学习的。
注释:
①数据来自华讯通——中国商业新闻发布平台.《2012》网络营销传播简报
②第十放映室《灾难片掠影(上)》.2011年第42期
③袁帅.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基于《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个案研究[J].电影文学.2013(8):45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好莱坞灾难电影;文化认同
一、研究目的
好莱坞电影众多类型中,灾难电影作为更容易产生恐惧共鸣的影片种类,被中国搬上了大荧幕后整体票房居高不下。尤其是2009年11月13日《2012》全球同步上映,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远超《变形金刚》,连续四周夺得票房冠军,并获得7.69亿的全球票房成绩。探究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票房居高不下的原因,导演、观众在面对灾难这个主题思想上的殊途同归,产生强烈共鸣的影响因素,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供了范式。
二、解码情境——以《2012》为例的受众分析
1.媒體报道者作为受众。《2012》导演将影片设定在玛雅“长历法”所推算的2012年12月21日作为世界末日,引发媒体和公众对玛雅预言的探知。在中国,媒体对于《2012》电影的广泛宣传主要集中在上映前三周。中央电视台10月14日《共同关注》栏目对电影进行了报道,通过现任玛雅长老澄清世界末日的谣言。电影公司专门制作了一个虚假网站,传播2012年将会有行星撞击地球的言论,虽然最终被美国太空总署斥责,但新闻与论坛口碑的营造使得影片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从2009年10月15日到11月16日,网络新闻稿共计14篇,发布媒体共计180家,稿件共计390篇,其中综合门户刊发量94篇,平均每天发布新闻24篇。①媒体借助新闻稿件,开办多个论坛,遍布北、上、广、苏、浙等区域的多家网站,以此为基础在日常发布不同的谈论主题。自2009年10月15日起开始进行博客炒作,总共刊发博文7篇,总浏览量约为97221人,其中千万级浏览量的博主发布文章5篇,浏览量达到5.5万人以上,百万级与十万级浏览量的博主发布文章各1篇,浏览量也均达到万人以上。①随着《2012》在中国上映,各种话题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出,其中演员洪剑涛以“灾难的无望感,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由,发布博文呼吁停放《2012》,引发了电影人及网友们的极大反响。从上述这些记者、电影工作者或者是专业影评人等对电影的接受情况来看,他们所处的角色往往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左右。因此媒体工作者作为电影公司宣传媒介的角色与其本身作为电影受众的角色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2.网络媒体受众的接受分析。虽然电影网站的影评要比媒体报道在时间上更为滞后,但在电影网站撰写影评的匿名受众一般而言知识水平较高,大多都为电影爱好者,中国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大多居于这一层面。因此电影专业网站上的影评人要比媒体工作者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时光网是一个较为专业的电影网站,根据注册的情况,时光网的关注者主要集中在20岁至35岁这一年龄段,正好与中国电影主流受众相符合。通过对时光网上的影评统计,共1530篇(2009.2~2012.11),分别涉及到了七个主题,包括:特技制作(19.62%),情节、人物设置(36.74%),中国元素(13.78%),导演(4.1%),美国梦(5.85%),末日讨论(10.02%),其他(9.81%)。从数据以及影评内容来看,中国受众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置更加注重,其次,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绚丽的特效制作也是吸引受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的一大亮点,再次就是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大量中国元素,成为中国观众瞩目的要点。总体上看,中国受众对于《2012》的整体评价中,大多数人认为故事情节老套,没有新意,但强大的视觉包装与大量的中国元素运用,成为这部影片吸引了如此庞大的观影群体进入电影院观看的主要因素。
三、结语
1.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传播成功的重要元素。首先,灾难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强烈吸引。这类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与近年来各地灾难频发相呼应,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当电影院灯光大亮,人们从梦幻中惊醒过来,回到现实的观众会在之间的极度紧张之后得到精神的放松,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灾难片的原因所在。②其次,灾难电影通过震撼的镜头特效以及演员们逼真的演技来唤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恐惧紧张的心理,催生人们面对灾难时心理的逐渐成熟。电影导演抛开繁冗的说教方式,通过电影荧幕,向观众展现灾难来临时的巨大冲击力,使观影者在娱乐的同时亲身体验灾难所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带给受众极其震撼的视听感受。再次,摄入中国元素,吸引中国受众观赏。电影作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的信息承载者之一,同样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与电影的喜爱程度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③电影导演将自己对于中国的认知融入影片之中,在经历了中西方“文化解读断裂”和“文化误读”等一系列的无意识偏差解读后,此时在异域的中国文化,应确切地称为“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化”。③受众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理来观看这类影片。
2.融入美国核心价值观,是“美国梦”的再现。好莱坞灾难电影中,体现了美国思想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是“美国梦”的再现。在美国核心价值观中,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理念及其制度是影响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因素,在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中,虽然展现出对于中国的好感,但影片整体是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传统模式,一个小人物在面对大灾大难时,展现出自己强大的勇气,拯救了家族,而美国将最终成为世界的救世主,即使在《2012》中“只有中国能够拯救世界”的概念不止一次的被提及,但在G8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未说一句话,最终同意所有人进入方舟的还是美国领导人,这些内容无一不在体现“美国梦”中的英雄主义思想。从另一方面讲,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不对等,使在对影片进行二次编码中,好莱坞电影展现了美国对于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误读现象,如《2012》中印度的遍地饥民,意大利对神灵的祈祷,俄国的唯利是图,美国总统的为民牺牲等情节。
从总体来说,即使好莱坞灾难电影中不免会出现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认识误区和刻板印象,影片整体价值观上体现的是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但灾难电影宏大的制作规模、紧张紧凑的叙事情节,成为此类好莱坞灾难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居高不下,普遍叫好又叫座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国灾难电影应该学习的。
注释:
①数据来自华讯通——中国商业新闻发布平台.《2012》网络营销传播简报
②第十放映室《灾难片掠影(上)》.2011年第42期
③袁帅.中国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基于《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个案研究[J].电影文学.20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