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迁移理论优化高中数学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vbgtyhnm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自然效率更高,运用学习某种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迁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迁移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迁移,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为迁移而教”普遍流行于教育界,体现出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供帮助,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缺少迁移。
  一、 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学习迁移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兴趣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迁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拥有爱心和责任心,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再引导学生將对老师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开展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将生活知识迁移至课本知识。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定义,原理等和生活密切相关,也常常在生活中用到。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秉持“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活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性质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假设m>n>0,x>0证明n xm x>nm,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诱发学习迁移:“m克盐水中含有n克盐,可知m>n>0,如果再加入x若盐(x>0),则盐水的咸度n xm x比之前的nm更咸。”上述案例描述的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活现象(盐加多了更咸),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等式的结论,即x my m>xy,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上,实现学习迁移。
  二、 引导学生类比,促进迁移发生
  类比是指将两个整体相似或各自对应部分有特定关系的两个对象进行对比。人都有惯性思维,一个人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习惯联想自己以往遇到的相似问题,并将当时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于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经验从类比中获得。在生活中,学习中,类比都是一个常用的思维方法。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点,如长方形、长方体可以进行类比,长方形边与边的关系类似于长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根据类比理论可知,两个问题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要素或者原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相似问题,并找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共同要素(共同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关联,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学习迁移,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用以往解决相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来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新问题与老问题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就像上文列举的长方形与长方体的例子,通过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7x 6>0的解集。在讲解这个题目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先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出2x-7>0的解法,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的图像,知道如何结合函数图像来求解该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教师可以向让学生自己运用图像法来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x-7>0,根据一次函数y=2x-7的图像(如图1)可知,一元一次不等式2x-7>0的解集对应的就是位于x轴上方的点对应的x取值范围就。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一元一次不等式2x-7>0的解法类比迁移到一元二次不等式x2-7x 6>0的求解中,通过类比迁移,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运用图像法来求解,从而做出二次函数的y=x2-7x 6的图像,结合图像学生可知二次函数的x2-7x 6>0的解集就是x轴上方的点所对应x的取值范围。
  又如,求y=3-sinx2-cos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类比于斜率k=y2-y1x2-x1,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这个题目实际就是需要求点P(2,3)与点A(cosx,sinx)斜率的范围,而这两点斜率的范围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法来求解。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实现学习迁移,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和学习环节都存在知识迁移的现象,迁移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合理运用迁移理论开展迁移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想要教好高中数学,学生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就必须掌握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类比的意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冬芳.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5).
  [2]魏闪闪.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58):63-64.
  作者简介:
  裴园园,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泗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对于将复杂的知识具体化和直观化、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穿插数形结合思想,利用数形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好的作图习惯等,使数形结合思想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对策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
我们(人类)的动作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做一些非常精细的动作时,手往往会有些颤抖……但机器人就能够在不出现任何抖动的情况下进行非常细微的动作。  ——劳伦斯·胡教授  生病了,不想打针、手术,服下一粒小药丸,让微型医疗机器人在体内四处游走,消灭病菌;不用轻易切肉换骨,免受传统手术痛苦,医疗机器人“微创”治疗;突发了疾病,身边无名医,让远程手术机器人在医生数字虚拟指挥下治疗……这些正被人工智能技术推向现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培育学生德育品格中强调“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怎样利用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培育学生良好品格。本文将根据我校开展的红色基因教育活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
摘要:分层导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高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合理分层,提高教学效率的思考与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分层导学过程中,要注意讲究分层导学的组织实施策略。根据不同学生进行相应学习目标分层。根据动态学习情况给予相应教学问题分层。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进行相应评价分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导学;组织实施;策略;探究  分层导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成功典范。这种课堂教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新环境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一直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关注。有创新才会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合理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手段、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培养兴趣;教学效率  初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初中数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推理严谨,体校的学生更容易感到乏味、厌倦,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体校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关措施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体校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也就是说,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
摘要:探究bosu球练习和健步走练习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根据实验的法的要求和前测数据,把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bosu球组和健步走组,对两组人员分别训练8周。实验后bosu球组和健步走组两组受试者的三个平衡指标均得到了提高,bosu球组受试者的增长幅度较大。bosu球练习和健步走练习对老年女性的平衡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會年龄构成的老龄化是全球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