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例题分析,采用学案教学和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高三历史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历史学科本身特点,唯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文综高考的要求。实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针对高三历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果,克服“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时间很紧张,效果很一般”的被动局面。笔者就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一、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对某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分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展开教学,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单元的考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1.高考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2.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分析课程标准可知,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为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课标要求理解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则是课标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基于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方法:需要识记的用基础学案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需要理解的用师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课标不要求掌握的知识,则让学生阅读即可,少讲甚至是不讲,让学生把书读精一些,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二、师生共同完成基础复习学案,掌握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
由于文综高考的特点,教师在学案的编写和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1)基础学案要依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即可,要大胆的舍弃课标不要求掌握的内容;(2)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对照课本完成,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学案如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国内外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商品贸易。
3.作用:有利于战争取得胜利;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道路已经指明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2)工业: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3)实行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
4.作用:有利于经济恢复和政权的稳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内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评价:(1)集中人力、物力,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2)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3)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通过完成基础学案,学生对单元的主干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和记忆,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三、师生合作学习,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和运用的内容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主题,精心挑选材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思维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师准备了3个师生合作学习的主题:
1.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的演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教师对每一个主题要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字比较简炼的材料进行分析,以适应文综高考的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逐步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在分析第2个主题——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时,教师选取了以下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漫画《片面的经济》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映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材料三: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非常容易的理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师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总结: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意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苏联解体。通过这一总结升华了这一单元的核心价值观,水到渠成的对学生进行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典型例题分析,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课堂上对典型例题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及时反馈和补缺,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例题时应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主,适当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改编,多进行一些变式的训练。例题要放在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后面进行分析,题量不宜过多,经典即可,讲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课后学生练习“一大片”的被动局面,变“多练”为“精炼”,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松年著,《有效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袁兆桐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历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高三历史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历史学科本身特点,唯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文综高考的要求。实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针对高三历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果,克服“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时间很紧张,效果很一般”的被动局面。笔者就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一、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对某一单元的内容进行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分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展开教学,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单元的考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1.高考考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2.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分析课程标准可知,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为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课标要求理解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则是课标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基于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方法:需要识记的用基础学案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需要理解的用师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课标不要求掌握的知识,则让学生阅读即可,少讲甚至是不讲,让学生把书读精一些,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二、师生共同完成基础复习学案,掌握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
由于文综高考的特点,教师在学案的编写和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1)基础学案要依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即可,要大胆的舍弃课标不要求掌握的内容;(2)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对照课本完成,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课标要求识记的内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学案如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国内外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商品贸易。
3.作用:有利于战争取得胜利;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道路已经指明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2)工业: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3)实行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
4.作用:有利于经济恢复和政权的稳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内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评价:(1)集中人力、物力,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2)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3)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通过完成基础学案,学生对单元的主干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和记忆,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三、师生合作学习,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和运用的内容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主题,精心挑选材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思维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师准备了3个师生合作学习的主题:
1.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的演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教师对每一个主题要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字比较简炼的材料进行分析,以适应文综高考的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逐步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在分析第2个主题——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时,教师选取了以下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漫画《片面的经济》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映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材料三: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非常容易的理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师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总结: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意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苏联解体。通过这一总结升华了这一单元的核心价值观,水到渠成的对学生进行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典型例题分析,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课堂上对典型例题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及时反馈和补缺,提高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例题时应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主,适当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改编,多进行一些变式的训练。例题要放在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后面进行分析,题量不宜过多,经典即可,讲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课后学生练习“一大片”的被动局面,变“多练”为“精炼”,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松年著,《有效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袁兆桐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历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