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理应如此。学生写作文时,总苦于没有生花妙笔,于是绞尽脑汁罗列别人的佳句,以显示自己的文采。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学生建立摘抄本,专记名言、警句等,还要让学生明白朴实的语言只要感情真挚,同样能打动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作文的最佳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难教的是作文;学生困难的也是作文。因此,作文教学改革是任重道远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按“写前指导——独立成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几个环节进行。如此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堵塞了学生的思路。作文成了“憋文”,憋出的文章缺乏实情实感,缺乏写作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习惯
每当写作文,学生大多绞尽脑汁,感到“无米可炊”。原因是他们阅历浅、知识面窄,脑海中没有储备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不外乎两个来源,一是生活,二是资料。生活是多姿的,只有投身到五彩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仍有不同之处。只要用心体味,就会品出它特殊的滋味。鲁迅的《一件小事》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处处留心皆学问”,将观察和感受的东西记在日记里,时间长了就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唐朝诗人李贺外出时总带个锦囊,随时将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都记下来放入袋中。所以他能够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另外,多读书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好办法,多读“乃借人之力”,把优美的、喜欢的,或有警示作用的句子记录下来。记得多了,素材也就多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鲁迅《故乡》中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文中就可仿写、借鉴。魏书生在教学中就很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春游、踏青、摸鱼、打雪仗,目的就是让学生领略山川的壮丽,激发兴趣。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流不停息”。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有米下炊,才能说真话,写事实,诉真情。
二、认真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为建构作文这一高楼大厦备足了“材料”,至于怎样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下一番功夫了。首先要指导写作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对写作的要求也不同。如写记叙文,就须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如写说明文,要交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此时要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写议论文则必须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法灵活恰当等,此时要以议论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其次,指导选材。指导学生根据体裁的要求和表达中心的需要筛选材料。如写《一个熟悉的人》,有的同学写:一个同学如何刻苦学习;父母如果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老师身体不好还坚持上课等。这些材料缺乏新意,不能感人,如能挖掘具有时代风彩而又有现实意义的新材料,效果将会更好。材料要精挑细选,由多变少,再从少中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达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
再次,指导学生安排文章的结构。“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式文章的基本框架,是作文的谋篇之道。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教人作文,以结构为主”,也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指导学生时,第一要让学生树立“系统”的作文观,从列提纲、打草稿开始就要反应出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分清不同的体裁文章结构特点,比如议论文要安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记叙文要安排“记事(起因、经过、结果)——感情升华”的结构等,另外,文章布局创新也十分重要,如对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巧妙穿插等,写作要不拘一格,适时而用。
三、指导学生审题
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如果审不好题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命题作文首先要明了题目的含义和对文体的要求,首先是话题作文,它摆脱了命题作文的种种限制,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但并非任意为文,仍需要认真审题。比如作文题目“不能没有————”,横线上要求补充完整。如果不注意审题,写成“不能没有太阳”“不能没有水”等效果就不会太好,假如认真审题,挖掘题目内涵,写成“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诚信”等,这样,只看题目就比前者占了优势。不妨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审题:
(一)引导学生从词义、语法、逻辑、语体等有关方面对题目加以分析,确定题目的中心词,分清词语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先提主干,后加枝叶,运用主干提取法,便能准确定位文章要我们写什么,然后再把枝叶逐层增加,就可把握题目的意图。
(三)充分补充法。有些命题省略了“句子的部分主干或附加成分,假如补充一些成分,外延就会缩小,内涵就更明确了。
(四)求异思维法。有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应用求异思维法可能冲破束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甚至写作内容不健康等都是作文的大忌。所以,审好题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恰当的中心。若没了中心,就成了材料的罗列。中心要健康,要正确。对于话题作文来说,要尽量关注社会热点,抒发个人独到的见解。鼓励创新思维,不要人云亦云,确定既符合题目要求而又有新意的中心。
五、陶冶情感,以情动人
只有对事物充满真情,才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首先要求教师用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写作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灵感。其次,指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自己的情感写作,能打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若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何以感动别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消水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难教的是作文;学生困难的也是作文。因此,作文教学改革是任重道远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按“写前指导——独立成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几个环节进行。如此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堵塞了学生的思路。作文成了“憋文”,憋出的文章缺乏实情实感,缺乏写作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习惯
每当写作文,学生大多绞尽脑汁,感到“无米可炊”。原因是他们阅历浅、知识面窄,脑海中没有储备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不外乎两个来源,一是生活,二是资料。生活是多姿的,只有投身到五彩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仍有不同之处。只要用心体味,就会品出它特殊的滋味。鲁迅的《一件小事》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处处留心皆学问”,将观察和感受的东西记在日记里,时间长了就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唐朝诗人李贺外出时总带个锦囊,随时将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都记下来放入袋中。所以他能够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另外,多读书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好办法,多读“乃借人之力”,把优美的、喜欢的,或有警示作用的句子记录下来。记得多了,素材也就多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鲁迅《故乡》中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文中就可仿写、借鉴。魏书生在教学中就很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春游、踏青、摸鱼、打雪仗,目的就是让学生领略山川的壮丽,激发兴趣。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流不停息”。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有米下炊,才能说真话,写事实,诉真情。
二、认真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为建构作文这一高楼大厦备足了“材料”,至于怎样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下一番功夫了。首先要指导写作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对写作的要求也不同。如写记叙文,就须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如写说明文,要交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此时要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写议论文则必须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方法灵活恰当等,此时要以议论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其次,指导选材。指导学生根据体裁的要求和表达中心的需要筛选材料。如写《一个熟悉的人》,有的同学写:一个同学如何刻苦学习;父母如果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老师身体不好还坚持上课等。这些材料缺乏新意,不能感人,如能挖掘具有时代风彩而又有现实意义的新材料,效果将会更好。材料要精挑细选,由多变少,再从少中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达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
再次,指导学生安排文章的结构。“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式文章的基本框架,是作文的谋篇之道。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教人作文,以结构为主”,也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指导学生时,第一要让学生树立“系统”的作文观,从列提纲、打草稿开始就要反应出文章的层次结构。第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分清不同的体裁文章结构特点,比如议论文要安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记叙文要安排“记事(起因、经过、结果)——感情升华”的结构等,另外,文章布局创新也十分重要,如对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巧妙穿插等,写作要不拘一格,适时而用。
三、指导学生审题
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如果审不好题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命题作文首先要明了题目的含义和对文体的要求,首先是话题作文,它摆脱了命题作文的种种限制,淡化了文体的要求,但并非任意为文,仍需要认真审题。比如作文题目“不能没有————”,横线上要求补充完整。如果不注意审题,写成“不能没有太阳”“不能没有水”等效果就不会太好,假如认真审题,挖掘题目内涵,写成“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诚信”等,这样,只看题目就比前者占了优势。不妨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审题:
(一)引导学生从词义、语法、逻辑、语体等有关方面对题目加以分析,确定题目的中心词,分清词语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先提主干,后加枝叶,运用主干提取法,便能准确定位文章要我们写什么,然后再把枝叶逐层增加,就可把握题目的意图。
(三)充分补充法。有些命题省略了“句子的部分主干或附加成分,假如补充一些成分,外延就会缩小,内涵就更明确了。
(四)求异思维法。有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应用求异思维法可能冲破束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甚至写作内容不健康等都是作文的大忌。所以,审好题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恰当的中心。若没了中心,就成了材料的罗列。中心要健康,要正确。对于话题作文来说,要尽量关注社会热点,抒发个人独到的见解。鼓励创新思维,不要人云亦云,确定既符合题目要求而又有新意的中心。
五、陶冶情感,以情动人
只有对事物充满真情,才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首先要求教师用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写作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灵感。其次,指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自己的情感写作,能打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若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何以感动别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消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