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府兵是东晋中叶谢安建立的一支军队,不仅在东晋对内对外战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北府兵的创建为下层士族和庶族阶层进入政权、打破门阀士族专权的格局提供了机会。本文着重分析北府兵创立的方式以及对东晋政局的影响。
【关键词】:北府兵;士族;东晋政治
西晋既亡,晋室南渡,在南北世家大族联合扶持下建立起了东晋王朝,使得东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结构,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士族与皇族的共治是东晋政权建立的保障。因此东晋政治的稳定与否与掌权士族有很大的关系。
一、士族专兵是东晋特有现象
东晋政权主要支柱是世家大族,对于北来的世家大族“收其贤人君子”,与其共图国事。而世家大族为了能够在江南立足,维护自己本阶层的利益,也有必要建立一个与自己利害一致的能够代表门阀士族专政的政权,东晋政权正是一个在士族与司马氏皇族惺惺相惜的情况下建立起的。东晋自建立之日起,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权力有限,无力掌控全局。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并且皇权弱,士族权力大,使得士族专兵成为东晋的特有现象究其原因:
在地方政权中,高门士族多担任州郡的地方官兼都督一州乃至数州的军事,集行政权军权于一身,地方实行这种建置,很容易培植军事重臣。《文献统考.兵考》记载:“晋室南迁,以扬州为京畿,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由于荆州重要的军事地位,朝廷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必须在荆州布防重兵,因此东晋的重要军事力量都部署在荆州。而荆州一直被士族所掌握,部署在荆州的军队自然也被其掌握。王敦之乱爆发,朝廷中军总兵力不足以平息叛乱,甚至中军兵力不如地方镇将的兵力多。叛乱开始,“敦遣其兄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水陆五万,至于南岸”。明帝御驾亲征,“朕亲御六军……组甲三万,总统诸军,讨凤之罪”。为弥补兵力的不足,明帝在亲征的路上招募士兵“弟躬率六军,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壮士”。表明东晋朝廷可用的兵力严重不足。所以王夫之《读通鉴论》曾评价东晋政治格局为“方州重于朝廷,是非操于牧督”。最后,凭借流民帅才平息了叛乱。
除了王敦、庾亮、陶侃、温峤专兵外,东晋南来的流民帅率部曲南渡,因朝廷委署与地方,这些流民将帅也手握重兵。王敦之乱时, “率諸流民渡来江东”,被征诏“与帝谋灭敦”的郗鉴,率部众由青州南来助帝平王敦之乱的苏峻,还有刘遐等这些流民将帅皆有强兵。
二、募兵制的兴起与北府兵的建立
随着世兵制的破坏,无兵可用成为东晋将领面临的问题,很多将领开始采取招募军队的方式来组建军队。如祖狄要北伐,无兵可用:“帝乃以狄为奋威将军。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随后祖狄“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连打胜仗,使得“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谢安执政东晋内忧严重,但外患也不容乐观。当时东晋面临的北方军事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北方前秦在君主苻坚带领下逐步统一北方,原来南北相对平衡的局面被打破,民族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此时的前秦拥有“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资仗如山”,军事力量大大强于东晋,这对东晋政权无疑是一个严重威胁,“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诸将相继败退,史称:“于时苻坚强盛,边境屡被侵寇,情况十分危急,于是,“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北方者”。此时,阻止秦兵南下以保卫东晋半壁江山是东晋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组建一支能够抗衡前秦入侵的军队也迫在眉睫,募兵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
《晋书》卷八十四《刘牢之传》记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军队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谢玄通过募兵制组建了一支军队。
募兵制的特点决定北府兵的战斗力强,募兵制下的人们当兵时自愿的,并且以当兵为职业。北府兵的兵源组成决定了北府兵定会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府兵是把徐、充二州侨民中的劲勇组织起来建立军队。北府兵的兵员大多数是南迁的北方侨民,此等侨民多系淮北流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下层士族和贫苦农民,《晋书.文苑伏滔传》:“其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一方面看出这支军队的强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通过募兵保持军队的稳定,谢氏不希望这部分兵源再流失,南迁而来的这些流民,大多数生计无着,希望在军队能够稳定下来,军队的凝结力也很强。加之北府兵是多招募将领,将自领兵,将帅优礼相召,本人自愿投募。这样军队和士兵有相互依赖,自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为以后北府军能够在东晋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基础。
东晋政权自建立以来,其治的稳定与否与掌权士族有很大的关系,当权士族与皇族利益一致时,东晋政权就比较稳定,他们手中军队也是为国家政权服务的,但当他们利益产生分歧或当权士族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东晋之时,东晋政局就会分崩离析,专兵士族他们手中就军队的职责不再是保卫皇室,而成为士族的争权夺势的工具。他们所招募的军队作用的转换取决于掌权士族是否与司马皇室同心同德。如桓温的军队,既可以北伐收复疆土,也会反叛朝廷。北府兵出现同样是因为掌权士族谢氏家族需要一支军队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保证东晋政局的稳定才是前提。纵观东晋政局,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够对司马氏皇族取而代之,权利的更替无非是一个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组建北府兵既为了保全家族利益同时也使得东晋政权继续在一个相抵平稳的政治环境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卷六《明帝纪》,第158页
[2](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第1745页
[3](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七《郗鉴传》,第1796页
[4](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二《祖狄传》,第1693页
[5](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第2073页
作者简介:崔梦泽(1991-),男,重慶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北府兵;士族;东晋政治
西晋既亡,晋室南渡,在南北世家大族联合扶持下建立起了东晋王朝,使得东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结构,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士族与皇族的共治是东晋政权建立的保障。因此东晋政治的稳定与否与掌权士族有很大的关系。
一、士族专兵是东晋特有现象
东晋政权主要支柱是世家大族,对于北来的世家大族“收其贤人君子”,与其共图国事。而世家大族为了能够在江南立足,维护自己本阶层的利益,也有必要建立一个与自己利害一致的能够代表门阀士族专政的政权,东晋政权正是一个在士族与司马氏皇族惺惺相惜的情况下建立起的。东晋自建立之日起,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权力有限,无力掌控全局。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并且皇权弱,士族权力大,使得士族专兵成为东晋的特有现象究其原因:
在地方政权中,高门士族多担任州郡的地方官兼都督一州乃至数州的军事,集行政权军权于一身,地方实行这种建置,很容易培植军事重臣。《文献统考.兵考》记载:“晋室南迁,以扬州为京畿,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由于荆州重要的军事地位,朝廷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必须在荆州布防重兵,因此东晋的重要军事力量都部署在荆州。而荆州一直被士族所掌握,部署在荆州的军队自然也被其掌握。王敦之乱爆发,朝廷中军总兵力不足以平息叛乱,甚至中军兵力不如地方镇将的兵力多。叛乱开始,“敦遣其兄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水陆五万,至于南岸”。明帝御驾亲征,“朕亲御六军……组甲三万,总统诸军,讨凤之罪”。为弥补兵力的不足,明帝在亲征的路上招募士兵“弟躬率六军,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壮士”。表明东晋朝廷可用的兵力严重不足。所以王夫之《读通鉴论》曾评价东晋政治格局为“方州重于朝廷,是非操于牧督”。最后,凭借流民帅才平息了叛乱。
除了王敦、庾亮、陶侃、温峤专兵外,东晋南来的流民帅率部曲南渡,因朝廷委署与地方,这些流民将帅也手握重兵。王敦之乱时, “率諸流民渡来江东”,被征诏“与帝谋灭敦”的郗鉴,率部众由青州南来助帝平王敦之乱的苏峻,还有刘遐等这些流民将帅皆有强兵。
二、募兵制的兴起与北府兵的建立
随着世兵制的破坏,无兵可用成为东晋将领面临的问题,很多将领开始采取招募军队的方式来组建军队。如祖狄要北伐,无兵可用:“帝乃以狄为奋威将军。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随后祖狄“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连打胜仗,使得“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谢安执政东晋内忧严重,但外患也不容乐观。当时东晋面临的北方军事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北方前秦在君主苻坚带领下逐步统一北方,原来南北相对平衡的局面被打破,民族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此时的前秦拥有“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资仗如山”,军事力量大大强于东晋,这对东晋政权无疑是一个严重威胁,“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诸将相继败退,史称:“于时苻坚强盛,边境屡被侵寇,情况十分危急,于是,“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北方者”。此时,阻止秦兵南下以保卫东晋半壁江山是东晋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组建一支能够抗衡前秦入侵的军队也迫在眉睫,募兵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
《晋书》卷八十四《刘牢之传》记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军队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谢玄通过募兵制组建了一支军队。
募兵制的特点决定北府兵的战斗力强,募兵制下的人们当兵时自愿的,并且以当兵为职业。北府兵的兵源组成决定了北府兵定会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府兵是把徐、充二州侨民中的劲勇组织起来建立军队。北府兵的兵员大多数是南迁的北方侨民,此等侨民多系淮北流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下层士族和贫苦农民,《晋书.文苑伏滔传》:“其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一方面看出这支军队的强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通过募兵保持军队的稳定,谢氏不希望这部分兵源再流失,南迁而来的这些流民,大多数生计无着,希望在军队能够稳定下来,军队的凝结力也很强。加之北府兵是多招募将领,将自领兵,将帅优礼相召,本人自愿投募。这样军队和士兵有相互依赖,自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为以后北府军能够在东晋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基础。
东晋政权自建立以来,其治的稳定与否与掌权士族有很大的关系,当权士族与皇族利益一致时,东晋政权就比较稳定,他们手中军队也是为国家政权服务的,但当他们利益产生分歧或当权士族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东晋之时,东晋政局就会分崩离析,专兵士族他们手中就军队的职责不再是保卫皇室,而成为士族的争权夺势的工具。他们所招募的军队作用的转换取决于掌权士族是否与司马皇室同心同德。如桓温的军队,既可以北伐收复疆土,也会反叛朝廷。北府兵出现同样是因为掌权士族谢氏家族需要一支军队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保证东晋政局的稳定才是前提。纵观东晋政局,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够对司马氏皇族取而代之,权利的更替无非是一个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组建北府兵既为了保全家族利益同时也使得东晋政权继续在一个相抵平稳的政治环境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卷六《明帝纪》,第158页
[2](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第1745页
[3](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七《郗鉴传》,第1796页
[4](唐)房玄龄:《晋书》卷六十二《祖狄传》,第1693页
[5](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第2073页
作者简介:崔梦泽(1991-),男,重慶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